春季夜釣明明窩裡有魚為什麼卻不咬鉤?
想必這段時間很多釣友都遇到過這個問題,挨凍愛累,半夜都沒有釣到魚,是不是很氣憤?想起來我就想,但氣憤歸氣憤,問題還是要解決的。是什麼原因導致窩裡有魚卻不咬鉤?我只有把這段時間的水下觀察視頻拿出來了。
經過多次的水下魚情觀察發現,白天升溫魚大多都是上浮或者半上浮的狀態,基本不怎麼吃餌。而只要太陽西斜,陽光柔和以後,魚就逐漸下底開始吃餌。但我仔細觀察這段時間的魚情發現,從魚下底進食到夜幕完全降臨之後,它們的進食習性又有所變化。這一變化正是導致夜釣難有收穫的原因。
觀察可見,傍晚時分鯽魚群歡快地進食9米,但隨着夜幕的降臨,光線逐漸暗淡,鯽魚的進食速度也隨之減緩。難道是光線暗之後魚兒的視力受限嗎?然而夏季夜晚魚兒的進食速度卻是非常快的,因此光線黯淡並非導致春季夜晚魚進食緩慢的原因。
那麼真正的原因何在?讓我們回顧近半個月的氣溫變化,每日溫差均超過10度,魚對溫度的變化比人類更為敏感。當溫差超過5度,無論是升溫還是降溫都會對魚兒產生明顯的影響。現在每日超過10度的大溫差使得魚兒感到不適,白天高溫魚就會上浮,傍晚降溫魚體舒適度感覺增加。
此時的水溫尚未下降,魚夏季進食這個時候是開口的最佳時間段。然而隨着太陽的西沉,溫度逐漸下降,魚的舒適度也隨之降低,導致其進食積極性下降,開口變差。夜間魚開口差並不意味着它們不想進食,而是由於夜間水溫低導致它們身體僵硬,動作遲緩,開口變小。
窩料雖能誘魚,但魚兒身體僵硬,難以張口,有時在窩料前呆立良久,即便進食張口也很小。這便是夜釣時感覺窩中有魚卻難以釣到的原因。初春夜間出現這樣的情況就真的釣不到魚了嗎?事實並非如此,不少釣友依然能夠收穫頗豐。
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使用的餌料都有一個共同點,春季的魚對高蛋白的餌料尤為敏感,原因在於它們剛剛度過寒冬,體內營養消耗殆盡,加之即將進入繁殖期,急需為身體和魚卵補充營養,尤其是高蛋白。即便夜間魚情不佳,開口小,高蛋白的餌料仍能激發魚的進食慾望。
什麼樣的餌料蛋白含量高?簡而言之就是腥味的餌料,腥味越濃,蛋白含量越高,包裝上通常都會有說明。還可以人為的添加更多的蝦粉、蠶蛹粉、紅蟲(粉),以增加餌料的腥味和蛋白含量,從而提高魚的開口率。
夜釣時,釣友們千萬不要忘記備上萬能餌料,紅蟲或者蚯蚓,它們其實就是蠕動的高蛋白。有時在夜間垂釣,各種餌料均無效的情況下,換上它們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此時夜釣溫度低,魚開口小,在使用高蛋白餌料的情況下,配合細一些的線組,小一號的魚鉤,入口可能會更好。
不過,春季是魚兒繁殖的季節,建議釣友們娛樂性垂釣,留大放小。
下期我將繼續分享春季夜釣浮漂使用技巧,咱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