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二人居:這退休生活,我實名羨慕

今天這套房子的屋主,是我最羨慕的那種人。


這對夫妻的房子倒也不大(使用面積 74㎡),令人羨慕的是:他們剛剛退!休!了!在女兒的建議下,他們找到設計師,好好地裝修了這套養老房悠然開啟人生的下半場



屋主文媽和喜爸,既有上一輩人講究勤儉、養生的生活習慣,又有着許多與年齡無關的愛好:旅行、購物、聚會、手工……


不僅想要現在住得舒適快樂,還考慮到未來隨着年紀增長,對家居環境進一步的要求。設計師最終交出的答卷,他是如何處理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江蘇南京 · 74㎡ · 2室 | 花費 25 萬元



新家的設計,

從研究舊家開始


好的設計師,一定會去了解屋主的生活習慣,通常是用問卷、談話的方式來溝通,而匠坊的設計師索性去文媽和喜爸的舊宅做了一次家訪



舊家是典型的老公房,2 居室,沒有廳,他們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已經習慣於將餐廚會客等功能都集中在一個房間內進行。


新房子三室一廳,每個空間的功能都很明確,但又都有些將就。與其用「應該在哪裡做什麼」來框定生活方式,不如讓房子來適應主人,打造一個功能融合、可變的共享空間


滑動查看改造前(戶型圖上南下北)


共享起居室

模糊空間的定義


放棄傳統的分隔概念,整套房子分為「動」「靜」兩部分。東邊是兼具玄關、客廳、餐廳、廚房、活動室、陽台的「動」區,西邊是承擔睡眠、儲物功能的「靜」區。



看上去相當緊湊的布局中,暗藏着許多「機關」:複合功能島、餐廚綜合體、客廳模塊組、延伸性陽台……這些酷炫的名字背後有怎樣的細節?下面一一揭秘。



複合功能島

給空間一個錨點


在整個戶型的動線交匯中心,原本是一條狹長的走廊。拆除了非必要的隔斷,依託承重牆體,新建了一個可伸縮的「中心複合型島台」。



複合功能島位於「共享起居室」的中心位置,能夠和周圍的各個功能區配合使用。身兼中島、備餐台、手工操作台、聚會場所等多重角色。



「島」的主體是可以伸縮的,最長能延伸到 3 米,配合玄關區的儲物、冰箱櫃組,擴展為一個超大餐廳,無論是家人團聚還是招待朋友,都不用擔心人多沒地方待了。



TIPS

① 在公共區域的中心設置一個「錨點」,可以增強家人的互動。

② 可伸縮或摺疊的餐桌,節省空間。




餐廚綜合體

可開可合更自由


跟大多數上代人一樣,文媽和喜爸習慣在家做飯,對飲食烹飪有許多講究。原戶型的小廚房對他們來說遠遠不夠。納入過道面積,與餐廳區域共享,大廚房讓他們的廚藝揮灑自如。



牆、櫃背後隱藏的玻璃隔斷,讓廚房可以在「獨立」和「開放」兩種狀態中靈活切換,大餐爆炒不懼油煙,平時備餐、做簡餐時敞開,做飯不孤單。



廚房和餐廳的地面以不同材質拼接,在心理上暗示功能的劃分。玻璃隔斷隱藏導軌,地面沒有任何障礙,看着清爽,用起來也安全。


TIPS

① 半開放式廚房,優點可以兼得。

② 給老人裝修,注意地面無障礙。




客廳模塊組

一組柜子四種用途


客廳模塊組的主體是一組定製櫃,同樣依託承重牆而建,體量不大,卻兼有電器收納櫃、投影幕布地櫃、展示櫃和工具牆等多種作用。



面向餐廚的一側是開放格,文媽和喜爸各地旅行帶回來的紀念品,瓷器、蘇綉唐三彩等收藏品,都在這裡展示。它們不僅是裝飾,更是屋主舊日的居住痕迹,呈現在新房子的顯眼處,令人心安。



柜子的地台部分也暗藏玄機:上拉式幕布配合投影儀,喜爸可以在沙發上「葛優癱」着看《甄嬛傳》。



透過櫃組之間的鏤空,客廳和另一側的多功能活動室有了連接。作為公共活動空間,有意識地避免各自封閉的狀態,一家人分別做着自己的事,一抬頭就能互相看見,是最好的狀態。


TIPS

① 美好回憶是新家最好的裝飾品。

② 功能區再多,不要劃成小格子,一家人要能互相關照。




延伸性陽台

家務休閑兩不誤


拆除了原先用於分隔陽台和室內的玻璃隔斷,將定製的地台一直做到窗下,陽台就成了客廳的延伸。



在這片採光最好的位置,用洞洞板做了一面工具牆。日用小物懸掛起來好看又好找,文媽喜爸坐在搖椅上處理粗糧等食材,隨手取下一個大笸籮,處理完成後就放在陽台晾曬,十分方便。



文媽平時會把淘汰的舊衣服上的精美圖案剪下收集起來,設計師將它們整理出來,與老宅的細節照片一起,以「新生」的狀態裝點這個空間。



陽台的另一個身份是洗衣區。家務櫃左邊的摺疊門內隱藏着迷你手洗池,水槽下方能容納一個不小的臟衣籃。清潔劑和晾曬工具也都收納於此,一個轉身的距離,全都能解決。



TIPS

① 想要整體感,就用一致的硬裝設計;想要劃分空間,就用材料拼接。

② 常用工具,開放式收納最省力。




複合活動間

打開次卧的想像力


和許多二人居一樣,這個家既不能完全捨棄「次卧」,也不願讓一張整年睡不了幾次的床佔據寶貴的空間。靈活可變的活動室,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這個空間與客廳共用一組櫃體,配合地台,儲物能力堪比大型衣帽間。兩位屋主平時與朋友們在這裡下棋、打牌、喝茶、聊天,需要留宿客人,或子女回家時,拉上摺疊門就是一個小卧室



地台下方開放格,收納着象棋、撲克、老磁帶等各種愛好。同時,這個設計也是為了方便踩踏,在登上地台時多一份安全。


TIPS

很少留宿客人的家,次卧「兼職」就好。




隱私區

從專屬迴廊開始


戶型西部「靜」區相對私密,用木飾面結構將卧室、衛生間、衣帽儲物間串聯起來,形成一條迴廊,隱形門與牆壁融為一體,避免了視覺的凌亂。



迴廊隱私區與公共空間無縫銜接,同時也是公區的「端景」,設計師將插畫師為文媽和喜爸繪製的形象照掛在這裡,成為獨屬於這個家的風景。




迴廊盡頭是儲物、衣帽間,與兩側的廚、衛距離都很近,日用囤貨也可以方便地收納在這裡。



原戶型的衛生間洗漱區過於局促,設計師拆除了一部分與儲物間共用的非承重牆體,巧妙地置入了洗手池。



將休閑、儲物等功能全部獨立之後,卧室一改舊居的混合狀態,回歸純粹的睡眠功能,能夠更好地休息。



TIPS

① 門太多的走廊,用木飾面+隱形門可以削弱「酒店」感。

② 集中儲物,讓家裡輕鬆保持整潔。

③ 卧室越簡潔,睡眠質量越好。



文媽和喜爸這對「退休新人」,跟我們想像中的「老人」不太一樣,他們身體強健,活力滿滿。


在這套新房子里,設計師用巧妙的方式,讓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痕迹在這裡得到承接和發展。同時,也利用自己的經驗,悄悄地為他們安排了很多「適老」的細節:


① 公共空間有許多彼此連通之處,讓兩位老人可以隨時關照到彼此。

② 靈活的次卧設計,未來可供照護者居住,也給兩位老人未來分房提供了條件。

③ 減少不必要的裝飾,空間寬敞利落,最大化利用採光,避免老人因視距不佳造成磕碰。

④ 預留了扶手位、衛生間坐浴位等,將來需要時可以隨時安裝。


不僅解決生活的需要,更關照居住者的心理需求,這大概是設計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