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
「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最近的央視熱播劇《北上》,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孩子長成什麼樣,全在父母怎麼養。
這部劇圍繞運河上的幾個家庭、幾個孩子的故事展開。
其中,父母有權威型,也有尊重型、自私型、強勢型、抱怨型、包容型。
而孩子,有叛逆的,也有懂事的、開朗的、堅韌的、內耗的、擰巴的。

看完《北上》大結局,不難發現:養育就是一場因果,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父母的性情特點、行為處事、人生態度,早已不知不覺滲透進孩子的身體里,影響孩子的一生。
01
- 抱怨的父母,養出怨天尤人的孩子。
曾聽過一句話:
「一個家庭走向不幸,往往是從家裡有一個愛抱怨的人開始的。」
劇中,在文化館任職的邵秉義,滿腹經綸,筆耕不輟,卻始終寫不出被認可的文章。
他在單位得不到重用,投出去的稿子又接連被拒,於是他在家經常借酒消愁,滿腹牢騷:
抱怨領導不賞識他,諷刺同事靠關係,責怪出版社不懂他的文字……

高考前一天,當他因為書沒被出版又拿妻子撒氣時,兒子邵星池忍無可忍,直接和他對打,之後更是衝動撕毀了准考證。
因為父親的抱怨,整個家不像家,毫無溫情可言。
更可怕的是,邵星池看不慣父親,卻在不自覺間活成了父親的翻版。
在北京,他干過汽修,擺過地攤,開過光盤店和練歌房,沒有一樣做成的,後來便一直倒賣假證,成了派出所的常客,夏鳳華他們幾個沒少去撈他。
他急於賺錢,做的都是偏門。
夏鳳華便一再勸他好好找個正經工作,結果他卻展示起自己身上的傷疤,控訴自己的壞運氣,甚至情緒激動,掀了桌子!
謝望和質問他:自己混得不好賴別人嗎?
他仍覺得自己就是點背,不然撈偏門的人多了,憑什麼就抓他,他從不反省自己,更不覺得自己有錯。

這一幕幕,就像一個輪迴。
父母什麼生活態度,孩子就什麼行為處事。
父母愛抱怨,傳播的負能量就如肆意蔓延的病毒,讓孩子也染上怨天尤人的「病」。
相反,父母積極向上,情緒鬆弛,才能為孩子的人生注滿溫暖和希望。
02
- 強勢的父母,養出叛逆的孩子。
陳睿的母親顧阿蓮從一個毫無背景的農村女孩,一步步逆襲當上區長,靠的是知識改變命運。
這樣的成功經驗,讓她堅信,只要控制好一切,所有的事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包括她的兒子。
所以,她不僅嚴格管著兒子的衣食住行,還控制他的交友自由。
因為馬思藝成績好,所以顧阿蓮就允許兒子和馬思藝來往,而謝望和他們幾個成績不好,所以就強勢命令兒子遠離他們,甚至覺得他們是小流氓、壞孩子。
有一次,陳睿因為摔斷腿住院,她甚至不知分寸地要馬思藝在這期間住到陳家來,既方便馬思藝幫陳睿補課,也讓馬思藝斷了與謝望和他們的來往。
在她的強勢教育下,陳睿如她所願,考取了高分,除了清華北大,全國高校差不多隨他挑。
但陳睿也開始了最狠的反抗:
他報了個二本的洪淮師範,選了冷門的考古專業。
大學畢業以後,他既不找正經工作,也不去考公務員,一門心思研究那被遺棄好久的沉船。

顧阿蓮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所以你看,父母或許可以用權威輕而易舉地控制孩子,但孩子也能用反抗讓你一敗塗地。
真正為孩子好,不是打着「為你好」的名義去管控,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與信任,尊重他們的想法、選擇,信任他們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事情,為他們提供自由成長的空間。
因為孩子的成長,來自內在的自我成長。
父母只有會成全與退出,孩子才能在自我選擇中,更好地自我負責。
03
- 自私的父母,養出敏感內耗的孩子。
「心思重」是鄰居們對馬思藝的一致評價。
從小,馬思藝就很少笑,什麼事都藏在心裏,生怕麻煩任何人。
但她何嘗不想活得像個孩子,可媽媽為了自己過得順心,在爸爸去世後就早早改嫁,把年僅10歲的她扔給年邁的奶奶照顧。
哪怕她再三表示自己可以照顧弟弟,可以洗衣做飯,不會耽誤學習,求媽媽讓她回去,媽媽還是冷漠地拒絕了。

整整8年,媽媽沒去看過她一眼。
再次出現,第一次是因為媽媽的二任老公破產,欠了一屁股外債,媽媽竟想讓年事已高的奶奶幫忙還債。
第二次,則是想讓正在備戰高考的她,幫忙照顧同母異父的弟弟。
第三次,是奶奶葬禮上,想讓她賣掉奶奶房子拿錢吃利息。
所有這些,壓在她身上,日日夜夜啃噬着她。
讓她從小就缺愛,沒有安全感,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
所以,哪怕奶奶愛她,哪怕她有能力考名校,卻還是選擇考離家近又免費的師範大學。
奶奶去世後,哪怕她知道,鄰居長輩會對她負責,但她害怕欠人情,害怕成為鄰居的負擔。
所以她選擇了直接交白卷,放棄考大學,遠走他鄉。
雖然在結局裡她選擇回到花街,但是因為媽媽的自私,她的人生平添了太多坎坷。
我們之所以把一個孩子帶到這世上,難道不是為了陪伴他長大,讓他幸福嗎?
為人父母,我們或許做不到絕對無私,但決不能自私。
我們應該成為孩子遮風避雨的港灣,而不是給孩子帶來風雨的始作俑者。
04
- 強大的父母,養出內核強大的孩子。
一滴墨汁落入水杯,清水立即變色,不能喝了;
一滴墨汁融入大海,大海依然蔚藍。為什麼?
因為兩者的容量不一樣!
家庭教育里,孩子的問題就像這滴墨汁,虛弱的父母,無力影響孩子,強大的父母,則助力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劇里的夏鳳華,從小毛毛躁躁,成績不好,還經常調皮搗蛋。
然而,她卻活成了最幸福的模樣,這全得益於她那位強大的媽媽李燕,給了她滿滿的愛。
奶奶重男輕女,為了不讓她受氣,李燕二話不說,拉上丈夫帶着她就離開了婆家,租房子住也不回去。
她長相一般,性格還像個男孩,卻懷揣着歌星夢,李燕非但沒有打擊她,反而全力支持。
她趕時髦想買200元一條的破洞牛仔褲,李燕嘴裏喊着沒錢,轉身卻熬夜為她做出一條破洞牛仔褲。

她有些笨,學習不好,李燕也從未責備,而是想辦法給她鋪好後路。
李燕還經常對着她各種誇誇,讓她樂觀地找到了自己的優點:青春、水靈、會炸油墩子。
在媽媽的滋養下,她雖沒有文憑,卻憑着不怕苦的毅力,不服輸的勇氣,和「我能行」的自信,在競爭激烈的北京擁有了自己的快遞站點,管理着幾十名員工。

正如有句話說的,沒有滿身缺點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
想要養出一個內核強大的孩子,父母自己要先內心強大,保持高能量。
唯有如此,父母才能全方位地看待孩子,理解和悅納孩子的不同,鼓勵和欣賞孩子的進步,讓他以自己獨有的姿態綻放。
05
- 堅韌的父母,養出敢闖敢拼的孩子。
劇里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為了讓家裡走出困境,梁海泓雖是家庭婦女,卻毅然決定去開大貨車跑運輸掙錢。
學車那天,她遭到一群男學員的嘲笑,梁海泓直接跟起鬨最凶的學員打賭:「我會是第一個拿到大本的,你敢不敢賭?」

於是,一群人都賭她不行。
沒人看好她,她偏要爭氣。
哪怕力氣天生就比男性小,拉個車門都費勁,踩剎車總找不到感覺,被教練直罵她蠢。
梁海泓卻不氣餒,必須成功,這個信念就像一團火驅使她勇往直前。
最終,她順利拿到了駕照。
但開貨車可比考駕照難多了。一上路就是幾千公里,遇到特殊情況還要幫忙卸貨,幾年下來,尿道結石、腰椎病等職業病,讓無數大貨司機成了醫院常客。
面對老公的擔憂,她也不退縮:「男人能開大貨,我也能!」
而這股韌勁,完美地復刻在了兒子謝望和身上。
為了減輕家裡負擔,謝望和在高三時就策划了個刷題營,為此,他還獨自跑北京租服務器。
大學四年,他更是各種創業,給自己掙學費生活費。
畢業入職外賣公司蜜蜂后,他沒日沒夜在二、三線城市做地推,在「千團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之後,在競爭劣勢的情況下,又成功幫蜜蜂拿下海淀市場。
在結局中,更是幫助公司上市,順利實現財富自由。

正如「鏡子效應」指出的: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映照出孩子的未來。
父母的活法,就是孩子人生的教科書。
把自己活得熱氣騰騰的父母,永遠能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滋養,讓孩子無畏困難,勇敢前行。
▽
教育學家洛克說: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而後,他生存的環境開始給他上色,他的環境是什麼樣的,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養育者,也就不可避免成為孩子最大的環境。
父母情緒鬆弛,孩子才會在愛的滋養中,變得自信開朗。
父母內心強大,孩子才能不斷汲取能量,內心變得富足。
父母處事積極,孩子才會深受感染和啟發,敢於拼搏和進取。
點個贊吧,一路修行,一路成長,給孩子最好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