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簡介
患者彭女士,女,38歲,2024年4月就診於長沙江灣婦產醫院。
主訴:外院3次宮腔粘連分離術後3+月。
現病史:患者因「宮腔粘連」於2023年12月、2024年1月在外院行宮腔粘連分離術+球囊置入術、2024年1月31日行宮腔粘連分離術+上環術,第三次術中同時行上環術,術後予以芬嗎通口服4個周期。
目前月經量少,因有生育要求,於2024年4月12日(月經第20天)在長沙江灣婦產醫院行四維彩超提示宮腔粘連可能,宮內節育器下移並嵌頓可能。5月在長沙江灣婦產醫院門診就診,以「宮腔粘連複發」收住長沙江灣婦產醫院婦科住院手術治療。
既往史:既往2014年外院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認「肝炎」、「傷寒」、「結核」等傳染病史。預防接種史不詳。無重大外傷史。否認輸血史。無藥物過敏史及食物過敏史。
月經史:12歲初潮 ,5-6天/28-30天,LMP:2024年5月24日。月經量少,色紅,無血塊,無痛經。
生育史:27歲結婚,G6P1A5L0,人流2次→2014年行剖宮產術(2023年因腦幹膠質瘤去世)→人流1→2022年疤痕妊娠1次(宮腔鏡下清宮術)→2023年3月稽留流產行宮腔鏡清宮(胚胎未行染色體檢查)。夫妻雙方行染色體檢查無異常。配偶體健。
家族史:無特殊。
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下腹見一陳舊性手術瘢痕,其餘無特殊。
專科檢查:婦科檢查:外陰發育正常。陰道通暢,內可見少許乳白色分泌物。宮頸光滑,大小正常,質地中等,接觸性出血陰性。宮體前位,正常大小,質地中等,活動度可,無壓痛,雙側附件區未捫及明顯異常。
輔助檢查:
2023-09-07 外院 HPV:陰性;
2023-09-13 某醫院 腫瘤標誌物:正常;
2023-09-16 某醫學檢驗中心 TCT:未見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細胞;
2023-09-18 某醫院 淋球菌:陰性;
2023-09-19 某醫學檢驗中心 沙眼衣原體、支原體:陰性;
2024-04-12 本院
四維彩超:子宮前位,宮體大小約47×36×43mm,形態規則,表面光滑,實質回聲不等,分佈不均勻。子宮後壁下段可見一大小9×8mm的稍高回聲結節,邊界欠清,形態規則,周邊未見明顯包膜回聲,內回聲欠均勻,結節緊貼宮內膜。於子宮前壁下段、(5型,結節稍外凸)見一大小約8×4mm的低回聲結節,形態規則,周邊似可見包膜回聲。
子宮前壁下段肌層內見(深度)3.4×4.3(長度)mm的不規則低回聲區(開口垂直於長軸),與宮腔相通,其外緣距漿膜層約3.7mm。宮腔線居中,內膜厚:下段約2.3mm,中段約3.1mm,上段約4.7mm,III-欠清,回聲欠均勻。宮腔內探及一節育器強回聲,後方伴「彗尾征」,其上緣距宮腔底部約12mm,雙側緣嵌入雙側肌層。宮腔容積減小,雙側壁內膜連續性差。雙側宮角顯示,雙側輸卵管口顯示。宮頸內口距宮腔底部約34mm,雙側宮角距離約19mm。
提示:子宮內膜聲像改變:考慮宮腔粘連可能(宮腔粘連分離術後);子宮後壁下段稍高回聲結節:疑子宮腺肌瘤,建議複查;子宮前壁下段低回聲結節:考慮子宮肌瘤(5型);子宮前壁下段不規則低回聲區:考慮為剖宮產術後切口假腔;宮頸多發囊腫、宮頸管積液;宮內節育器下移並嵌頓可能;左側卵巢內稍高回聲團塊:性質待定,考慮畸胎瘤可能,建議複查;左側卵巢卵泡數目多。
2024-05-27 本院
陰道炎六聯檢:正常;
尿液分析:隱血-;
尿妊娠試驗:陰性;
腫標:陰性。
2024-05-27AMH:2.67
診療經過
初步診斷:
1.宮腔粘連複發型;
2.宮內節育環(下移並嵌頓?);
3.子宮腺肌症並腺肌瘤?
4.子宮肌瘤;
5.瘢痕子宮(剖宮產術後);
6.左側卵巢畸胎瘤?
7.不良孕產史。
診斷依據:
1.宮腔粘連:患者育齡女性,末次月經2024.5.24日,月經第20天四維彩超提示內膜厚度僅:下段約2.3mm,中段約3.1mm,上段約4.7mm,III-欠清,回聲欠均勻。並且既往外院3次宮腔粘連術後2+月,術後診斷明確,診斷明確。
2.宮內節育環(下移並嵌頓?):2024年1月外院行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術中同時行上環術,四維彩超提示宮腔粘連可能,宮內節育器下移並嵌頓可能,該診斷明確。
3.子宮腺肌腺肌瘤?四維彩超提示子宮後壁下段稍高回聲結節:疑子宮腺肌瘤,支持診斷。
4.子宮肌瘤:四維彩超提示子宮前壁下段低回聲結節:考慮子宮肌瘤(5型),支持診斷。
5.瘢痕子宮(剖宮產術後):既往有剖宮產手術史,支持診斷。
6.左側卵巢畸胎瘤?彩超提示左側卵巢內稍高回聲團塊:性質待定,考慮畸胎瘤可能,支持診斷。
7.不良孕產史:2014年行剖宮產術,2023年因腦幹膠質瘤去世,支持診斷。
輔助檢查:

診療思路:
1.有生育要求女性,已婚已育,2024年1月外院多次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術中同時行上環術,四維彩超提示宮腔粘連可能(月經第20天子宮內膜厚:下段約2.3mm,中段約3.1mm,上段約4.7mm,III-欠清,回聲欠均勻),宮內節育器下移並嵌頓可能。
2.恢復宮腔形態,避免內膜損傷:術中採用徐大寶教授冷刀「犁田式」分離宮腔粘連,盡量恢復宮腔正常形態,術中放置宮腔支架。
3.預防術後再次粘連:術後輔以由尤昭玲教授、邱樂樂主任的中醫團隊把內膜的異變狀態歸納為:病-壓-厚-薄-斷-缺-僵-亂-組-失。結合中醫取類比象臨證思維,據證立法,融煉出精準-精確且具療效的「尤氏調膜十法」,促進子宮內膜生長,預防再次粘連。貫穿手術前→術後→助孕前→助孕後→以及保胎等。
3.長沙江灣婦產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禹虹教授提出的保護生育力,術後帶支架期間綜合調理備孕女性身體機能狀態,個性化助孕方案的制定。同時考慮患者末次妊娠時間2023年,至今未避孕未孕1+年,並且高齡,建議患者宮腔鏡手術中同時行雙側輸卵管插管通液,如患者雙側輸卵管通暢,術後可繼續自然受孕;如患者雙側輸卵管阻塞、返流明顯等情況,則建議直接輔助生殖助孕治療。
手術過程:2024.5.15日宮腔鏡手術:術中見宮頸管內口粘連僅小孔,疤痕化,予以勺狀鉗擴張分離後進入宮腔。切口假腔:淺,下緣未見明顯活瓣。宮腔內可見少許積血塊,宮腔內可見一宮型環下移至中下段,節育環嵌入左右壁中下段肌層內,宮腔中段環狀粘連狹窄,粘連總面積約1/3-2/3,雙側輸卵管開口周圍粘連,雙側輸卵管開口欠清,子宮內膜毛糙,腺體開口難以識別。在超聲引導下予以單關節剪刀分離節育環嵌入肌層內部分粘連,予以勺狀鉗順利取出宮內節育環。
行雙側輸卵管插管通液,均有明顯阻力及返流(考慮雙側輸卵管阻塞)。術中診斷:
1.宮腔粘連複發型(AFS評分:8分);
2.宮內節育環下移並嵌頓;
3.雙側輸卵管阻塞。探宮深8.0cm,宮腔內置入12Fr Foley球囊。(因術中考慮宮內節育器嵌頓致宮腔形態異常未放置宮內支架,建議兩次月經來潮後待宮腔嵌頓處恢復後再行宮腔粘連分離術+宮內支架置入)。
2024年7月12日第二次月經乾淨再次入我院行宮腔鏡手術,術中宮頸管內口粘連僅小孔,疤痕化,予以勺狀鉗擴張分離後進入宮腔。切口假腔:淺,下緣未見明顯活瓣。
宮腔中段環狀粘連狹窄,左右側壁上段粘連,雙側輸卵管開口周圍粘連,粘連總面積約1/3-2/3,雙側輸卵管開口欠清,予單關節剪行宮腔粘連分離術,「犁田式」處理宮腔疤痕組織,術後宮腔形態基本正常,雙側輸卵管開口可見,欠清,術後探宮深8cm,依次擴宮,置入S號宮內支架,再次置鏡見支架位置大小合適,位置正常,宮內注入3ml透明質酸鈉凝膠防粘連,術後第2次月經乾淨2-7天複查宮腔鏡。

術後管理及隨訪
術後病理:
病理結果回報提示:宮腔增殖期內膜。免疫組化:CD38(-),CD138(-)。
術後診斷:
第一次宮腔鏡術後診斷:
1.宮腔粘連複發型(AFS評分 中度8分);
2.宮內節育環下移並嵌頓(已取出);
3.子宮腺肌腺肌瘤?
4.子宮肌瘤;
5.瘢痕子宮(剖宮產術後);
6.左側卵巢畸胎瘤?
7.不良孕產史;
8.雙側輸卵管阻塞。
第二次宮腔鏡術後診斷:
1.宮腔粘連複發型(AFS評分 中度8-6分);
2.宮內支架(S號);
3.子宮腺肌腺肌瘤?
4.子宮肌瘤;
5.瘢痕子宮(剖宮產術後);
6.左側卵巢畸胎瘤?
7.不良孕產史;
8.雙側輸卵管阻塞。

▲帶支架期間複查四維彩超
第三次宮腔鏡術後診斷:
1.宮腔粘連複發型(AFS評分 中度8-6-3分);
2.子宮腺肌腺肌瘤?
3.子宮肌瘤;
4.瘢痕子宮(剖宮產術後);
5.左側卵巢畸胎瘤?
6.不良孕產史;
7.雙側輸卵管阻塞。
術後長期管理:
術後治療方案:
1.術後當天開始中醫中藥內膜調理;
2.生殖醫學中心就診,完善輔助生殖助孕檢查,並建議帶支架期間先行取卵及獲胚胎;
3. 2-3個月取出宮內支架,帶支架期間動態四維觀察內膜情況及支架位置。
隨訪:
1. 術後第一個月,月經來潮,經期5天,經量>原有月經量(順利排出)。月經第18天複查四維提示:宮內可見一支架強回聲(位置正常),內膜下段3.3mm,中段5.3mm,上段7.3mm。同時月經第2天於該院生殖醫學中心拮抗劑方案GN注射10天,獲卵12枚,獲胚8個。考慮患者帶支架期間,取消鮮胚移植,行全胚冷凍。
2. 術後第二個月,月經按時復潮,經期5天,經量如正常量。同時預約返院複查宮腔鏡+宮腔支架取出術(術中粘連評分AFS:8-6-3分),宮腔左右側壁、上段少許粘連,面積<1/8,腺體稍差,宮腔形態恢復正常。因患者輔助生育,囑患者術後第一次月經來潮即至生殖醫學中心就診,儘快懷孕。
4. 術後第3次月經第2天,本院生殖醫學中心凍胚移植人工周期,並於月經乾淨後輔助宮腔灌注藥物治療。

▲移植前宮腔內膜形態圖
5. 2024.11.30日移植囊胚1枚,2024.12.12日HCG:1174.00miu/ml。
6. 2024.12.23日B超提示宮內可見孕囊及胎心胎芽,成功妊娠。

診治體會
宮腔粘連:是指因感染、手術損傷等引起的子宮內膜損傷,可引起宮腔、宮頸管粘連並表現為部分或完全閉合,導致月經量減少、閉經、周期性下腹痛、繼發性不孕、習慣性流產、反覆移植失敗等。
宮腔鏡作為宮腔粘連診斷的「金標準」,可「即診即治」,因此「經宮腔鏡宮腔粘連分離術」是宮腔粘連診治的首選,術後應輔以中醫藥、外源性補充雌孕激素等改善月經量、促進子宮內膜生長的藥物。
數十年來,宮腔粘連的治療在維持生理結構與功能、改善生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存在不足,宮腔粘連的併發症與複發率仍十分高,因而,宮腔粘連手術只是我們治療的第一步,術後長期管理以及正確的助孕方式尤為重要。
點評意見
宮腔粘連是婦科常見病,中重度粘連對女性生育力影響大,是婦科的熱點研究疾病之一,具有高度可疑宮腔粘連典型病史者,可通過陰道四維超聲初步診斷。
手術推薦選擇微型冷刀宮腔粘連分離術,術後根據情況選擇相應的預防再粘連策略,輔以中醫中藥、雌激素等促子宮內膜修復,必要時採用輔助生殖技術促進生育,術後妊娠過程中需加強早孕期保胎及中晚孕期監護,尤其是宮腔粘連術後早孕12周前反覆陰道流血需要重視保胎治療;以及孕28-32周可四維超聲評估胎盤是否植入以及植入深度,如高度疑似植入,建議行核磁檢測,避免產時、產後出血情況發生。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長沙江灣婦產醫院 生殖醫學中心 周歡、婦科 譚琳
(編輯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