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州消費者小文(化名)向南都·灣財社記者投訴稱,其在電商平台下單的廣州左木右作家居有限公司(曾用名:廣州里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全屋定製服務,遭遇多次違約,商家拖延交貨後失聯,而電商平台此前承諾的"兜底賠付"也未兌現。
值得關注的是,成立僅七個月後,這家被投訴的家居企業就發生更名,並在多個電商平台繼續攬客。究竟是真的因為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還是鑽法律「空子」,借更名逃避法律責任?事件也暴露出家居定製行業履約亂象,以及電商平台監管責任問題。
設計未定預存3萬簽預估合同
商家6次拖延交貨「玩」失聯
2024年8月,準備給家裡裝修的小文,在社交平台瀏覽到廣州里外不凡家居帖子後,經過商家引導,在某電商平台下單並支付了3.5萬元預存金,定製全屋三個房間的衣櫃。

小文的訂單截圖。受訪者供圖。
小文說,當時房屋尚未交付,雙方約定預存金用於抵扣貨款,多退少補。
"2024年12月開發商交房後,商家派人上門測量,出了設計圖。"小文回憶,2024年12月26日,商家提交報價單顯示應付款12962元,商家表示,等安裝完成後就退回多餘的款項。按照小文家中的定製面積,摺合每平方米約500元,「均價比市場價低一兩百元,現在回想,低價吸引客人就是他們的套路。」
小文說,按合同約定,生產周期為設計方案確認後30天,應於2025年1月30日完成生產。然而,商家多次推遲交貨:
「2月15日承諾2月25日-28日安裝;2月19日改期至3月2日;2月28日以『生產問題』推遲至3月4日送貨、5日安裝;3月3日又稱3月8日送貨,但3月6日再次改期至9日;到了3月9日,商家電話、微信均無回應。」小文無奈道。
多名消費者受騙,金額涉及30多萬
商家頻繁更名引質疑
隨後,小文發現,自己的遭遇與新疆的消費者李女士高度相似。
李女士在2024年3月10日通過同一電商平台,向廣州里外不凡家居支付26352.5元定製傢具,商家承諾同年5月1日交付。
「一到約定時間就以各種理由拖延」,李女士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多次要求退款後商家僅在微信承諾「一周後還」「周末還」,但至今未兌現。2025年1月法院開庭後,李女士發現執行困境:「法官說商家下單後就搬離註冊地,佛山工廠早已不存在,執行廣州新工廠需我們自證關聯性,這遠超普通消費者能力範圍。」

消費者江先生亦有類似遭遇,2024年10月,其通過「里外不凡家居定製」另一電商平台店鋪下單1萬餘元後,又被商家引導銀行轉賬14900元,商家卻從2025年1月14日起「失聯」。
南都灣財社記者了解到,受害的消費者組建的「里外不凡定製未發貨群」已有49人,統計顯示,多名消費者自2024年3月至12月期間,通過多個電商平台及線下渠道下單,涉及金額2200元至65650元不等,合計約33.7萬元,僅兩人獲得部分退款。
除消費者外,群內還有該公司員工黃小姐等人亦遭遇欠薪。部分消費者報警後,警方以"經濟糾紛"或"需調查"為由暫未立案。李女士的經歷印證此情況:"新疆警方因地域限制難取證,商家在微信的退款承諾都未兌現。」
江先生質疑:"商家表面上既不跑路也不拉黑,每次都承諾發貨,卻拒不履行,完美規避詐騙認定,這就是他們的套路。"其提供的聊天記錄顯示,商家曾表示"報警沒用,我們正常經營",指其位於廣州花都的線下門店仍正常經營。
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涉事商家與小文簽署的合約存在主體矛盾。
初始合同為抬頭「佛山市裡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全屋定製合同」的預算報價表,蓋的卻是「廣州里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的公章。等測量後的最終版合同沿用相同抬頭,卻未加蓋公章,法律效力存疑。

2024年12月,廣東衛視曾報道廣州里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涉嫌拖欠30餘名消費者裝修款項後「玩消失」。
工商信息顯示,廣州里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成立於2024年3月。僅七個月後,2024年11月,其就更名為「廣州左木右作家居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肖金輝,註冊資本50萬元。消費者質疑商家涉嫌經濟詐騙,通過更名規避責任。
企業負責人回應稱資金鏈緊張
電商平台難為入駐商家"兜底"
3月14日,根據小文提供的聯繫方式,南都灣財社記者撥通了商家肖先生的電話,他稱出現上述問題因資金鏈緊張,也有在逐漸退款,並稱刑警在跟進其案件,隨即匆匆掛斷電話。
小文說,因為通過電商平台下單,事前多次向電商客服諮詢入駐商家下單是否存在風險,平台客服多次表示"若商家違約將優先兜底賠付"。2024年12月,客服稱:「保證金不足也會追責商家,平台優先賠付";2025年1月再次確認"平台可承擔」。然而,截至3月9日,平台僅回應「專員介入中」,未採取限制商家措施,賠付也未落實。
李女士稱電商平台以「安排專員處理」拖延數月,「直到店鋪關閉才說不合作了,我通過北京12315才知道他們已終止合作」。江先生指出,電商平台至今仍允許商家正常接單,「若不加管制會有更多人受騙。」
平台客服稱,內網查詢到該網店已經關閉。南都灣財社記者搜索發現,在電商平台搜索里外不凡木作卧室家居旗艦店,仍可以下單,私信諮詢商家客服則一直未有回復。小文說,維權群里的14名消費者向電商平台投訴反饋,卻被要求「自行聯繫商家」。
追問:家居企業頻繁更名,風險誰擔?
律師:企業更名本身不構成免責事由
近年,家居行業更名現象頻發,如金牌廚櫃更名"金牌家居"、居然之家更名"居然智家"等,多因業務從單一品類向全屋定製擴展。然而,部分企業更名後管理能力未同步提升,導致履約問題。此前,源氏木語等品牌公開警示"冒充公司人員詐騙"現象,反映行業亂象。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楊娟指出,若商家收取貨款後未用於生產且失聯,可能涉嫌合同詐騙,需調查資金用途。
她表示,企業更名本身不構成免責事由。法律通過合同相對性、法人人格否認、連帶責任等制度,確保消費者權益不受名稱變更影響。商家若試圖通過更名逃避責任,可能面臨更嚴厲的司法制裁,包括高額賠償、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責任。
楊娟表示,若因經營困難導致延期,則屬民事糾紛,消費者可通過市場監管部門或訴訟維權,並留存合同、溝通記錄等證據,及時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同時,平台方需強化商家資質審核與履約監督,避免"兜底承諾"淪為空談。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黃馳波 實習生 詹樂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