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琪
張菁琳18歲時,家裡所有的門檻都被打掉了。
那一年,張菁琳的奶奶突發腦溢血,導致右側偏癱,從此坐上輪椅。只要有門檻的地方,奶奶都無法自己通過。出院後,奶奶像是被困在房間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為了讓奶奶在家裡能夠自由出入、融入家庭生活,張菁琳一家決定把全屋門檻打掉。而張菁琳也在大學畢業後,加入了無障礙及適老化居家設計這一新興行業。
《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億6736萬人,佔總人口的18.9%。
在這2.67億老年人中,有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僅有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在中國,居家養老仍是最主要的養老方式。老齡群體日漸龐大,老年人的居住問題因此備受關注。今年2月,民政部等4部門提出「十四五」時期支持200萬戶特殊困難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
適老化改造,不只是加裝扶手那麼簡單。複雜的遙控器、可能導致摔跤的門檻、需要彎腰的插座……由於無障礙設施普遍缺失,家中這些再普通不過的細節,都可能成為老去過程中的絆腳石。
為兩億老人改造一個家,適老化設計如何打造更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
從打掉門檻開始
Jenny和父母分居兩地,哥哥的住所距離父母家也有10多公里。Jenny的爸媽雖然已經80多歲了,但身體尚佳,生活起居可以自理。
父母的老房子在二樓,陽光不夠充足,樓里也沒有電梯。雖然只有兩層樓,但母親膝關節不好,腿疼起來就不願意出門。
貝殼研究院《2021社區居家養老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顯示,有65.5%的老年人選擇獨立居住(一人獨居或與老伴同住),在80歲及以上高齡群體中,老年人獨立居住比例達48%。越來越多老人主動選擇獨居,住房適老化改造與老年人居住安全息息相關。
陽光、電梯、生活便利——為了這三個指標,Jenny不顧父母反對,三年前在附近另一個社區買下一間小房子,按照適老化要求重新裝修。房子雖然只有50平方米左右,但樓層高,陽光充足,樓下就是菜市場,生活更便利。
Jenny先是找了設計師,但她並不滿意設計師給出的設計方案。「他們太年輕了,給老人的設計沒有什麼經驗。」
於是,Jenny選擇自己動手設計。適老化設計,要想得更長遠些:考慮到未來可能使用輪椅,Jenny把家中地面全部拉平,沒有門檻,所有門的寬度都在70厘米以上;衛生間沒有採用乾濕分離的淋浴房設計,而是使用浴簾,為了方便日後護理人員幫助洗澡。
適老化改造要考慮的細節也更多:老人喜歡囤東西,家裡要採用整體櫥櫃,擴大收納空間;老人睡眠淺,容易互相影響,因此最好分床睡,萬一以後一方需要用護理床也更方便;因為老人彎腰不方便,Jenny將插座都安裝在80厘米高的地方。
預防跌倒是改造的另一重點。中國疾病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跌倒已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原因。根據測算,我國每年有4000多萬老年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其中約一半發生在家中。
大龍是一名建築師,為太太的外公外婆重新裝修養老房的任務自然落到了他的肩上。
在大龍的設計里,全屋沒有高差,衛生間里也捨棄了更為常見的擋水條。「畢竟下水堵塞、溢水等小概率事件和每天老人家進出的風險及便利性相比,還是每一天的安全更為重要。」
大龍設計的衛生間捨棄了可能導致摔跤的擋水條(受訪者供圖)
除此之外,馬桶的高度要稍高一些,方便老人起坐;房間採用推拉門能更加方便坐輪椅的老人出入;廚房的收納櫃採用可下拉式五金拉籃,避免老人爬上爬下拿取東西,牆壁採用整體牆面,方便擦洗打理。
廚房設計(受訪者供圖)
除了打造更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要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則需要更為個性化的改造。
由於工作原因,趙曉沒有和母親住在一起。他給母親請了專職護工,但難免不能稱心如意,2019年,他開始思考如何用智能家居實現看護。
儘管已經90歲,趙曉的母親依然很外向,喜歡和人聊天,但她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再加上腿腳不便、耳背,白天基本都待在房間里,顯得有些許孤單。
為了方便母親看電視,他把遙控器上無關緊要的按鈕全部用膠帶粘上,只保留開關鍵、音量鍵和換台鍵。
去年,趙曉的公司發了一台語音智能屏。他發現,可以利用語音智能屏隨時向媽媽發起視頻通話,對方無須控制就可接聽,音量也足夠大。
藉助智能家居,趙曉把空調、溫度傳感器、攝像頭、空氣凈化器都連到自己手機上。趙曉幾乎每個小時都會拿起手機,通過攝像頭看看母親在做什麼。
為了讓媽媽不感到孤單,他在自己家也安了攝像頭。他把母親手機上的監控APP打開,其他的按鍵都貼上,只保留電源鍵,只要按亮屏幕,媽媽可以隨時看到他。
不止於扶手
現年23歲的張菁琳大學原本學的是日語,畢業後,此前奶奶生病的經歷一直縈繞在她心頭,讓她開始思考從事無障礙及適老化居家設計。
張菁琳及團隊設計的無障礙展廳(受訪者供圖)
在中國,居家養老仍是最主要的養老方式。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曾介紹,我國老年人養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在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但張菁琳給「9073」下了另一個定義:90%的人不知道適老化改造,7%的人聽說過,只有3%的人真正了解。「大家一聽適老化改造,第一反應是給廁所加裝扶手、淋浴椅。」
「為什麼要適老化改造?就是因為年輕的時候考慮得不夠多、不夠好。」許多客戶都是出於急迫的需求找到張菁琳的團隊,比如長輩突發腦梗住院了、在衛生間摔倒了。
「很多老人將就了一輩子,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張菁琳介紹,適老化家居的設計和改造是先從評估開始的,通過評估老人的日常行為感知能力、精神感知能力、現居物理環境的安全等級三方面,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不同特點的老人,適老化改造也有不同側重。張菁琳舉例,存在認知障礙的老人需要加強對功能分區的記憶,比如藍色燈光對應休息區;視力下降的老人會出現色弱、視區變黃、變窄,因此在燈光色溫的選擇上要更貼近視覺需求;聽力障礙的老年人需要更多視覺輔助,比如燈光亮起可能代表有人在敲門。
張菁琳及團隊設計的無障礙展廳(受訪者供圖)
萬億市場,等待爆發?
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接受《半月談》記者採訪時曾估算,僅對我國現有400億平方米的舊建築進行適老化改造,市場規模便可達15萬億元。住建部數據顯示,居家環境的適老化改造直接市場份額約為3萬億元。
《2021社區居家養老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顯示,超半數老年人居住在超過20年房齡的住宅中,這類住宅在設計方面先天不足,電梯配置率不高,且缺乏無障礙設施。
為老舊小區進行適老化改造迫在眉睫。
2019年4月,北京市首個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試點項目啟動,項目由海淀區政府出資,為99戶80周歲以上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家庭進行了居室適老化改造;2020年,「為5000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家庭適老化改造」被列入江蘇省南京市民生實事;2021年,上海市全面推進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符合一定條件的老年人給予最高3000元的補貼。
今年3月,15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明確要加快無障礙環境建設和住宅適老化改造。
「適老化」消費意識已經顯現。有關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京東整體適老業務的交易額同比增長超過100%。坐式淋浴器的搜索指數從2021年到2022年一年之內同比提升32倍;老人坐便器、壁掛洗澡摺疊凳的搜索指數分別同比提升60倍、204倍。
但到目前為止,張菁琳及其團隊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政府和企業的項目,比如社區的為老服務中心等。在C端市場,目前適老化改造市場還停留在產品層面,整體解決方案較少。
每個月,張菁琳接到的評估、諮詢訂單能達到10~25個,但設計改造訂單僅有一兩個。「客戶更傾向於買一些產品在家裡安裝,比如衛生間,小面積、快速改造更為常見,而選擇全屋改造的很少。」
創業以來,張菁琳接觸了不少投資人。「(投資人)整體對這一塊比較樂觀,他們要麼希望我們能開發出讓人心動的、能夠標準化、可複製、快速推廣的產品,要麼希望我們能把市場教育做好。」
她評價,適老化改造目前還是處於產品方及服務方火熱、但消費者不買賬的階段。「這個市場一直被稱為萬億市場,但需要真正掏錢的消費者廣泛參與進來才行。」
每個人終將老去
找到張菁琳團隊諮詢的客戶有70%是老人的子女,剩下的則是自己或老伴受傷後為避免再次出現意外的老人。許多客戶都要求對父母保密,上門時告訴父母評估是不花錢的。「我們的老人太能吃苦、太能忍耐了,覺得只要能將就,就不需要變動。」
與老人的溝通中,張菁琳發現不少老年人特別「不服老」,說自己年輕得很,也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適老化改造。「我才80,這是新的18。」有些老人說。
張菁琳認為,日本作為人口老齡化進程最快、程度最高的亞洲國家,其適老化改造的商業化推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觀念的改變,市場教育的難度也因此降低。但在中國,要不要做、找誰做都是問題,前期決策流程很長。因此,我國居家適老化改造的推廣還需要依賴適老化觀念的普及。
除此之外,與國外先進產品相比,無論是質量還是功能都很難滿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原巡視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會研究員唐振興曾介紹,全世界有6萬多種老年用品,日本有4萬多種老年用品,而我國自主開發的養老用品僅有2000多種。
張菁琳舉例,目前國內地板防滑主要採用防滑的塗料,但日本的產品還考慮到抗衝擊的能力,一旦老人摔倒,特殊材質的地板有緩衝的功能。
張菁琳及團隊設計的無障礙展廳(受訪者供圖)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秦嶺在其研究中介紹,日本適老化住房建設經歷了近60年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目前較為成熟的發展建設模式。日本對老年人住宅和設施的類型和需求進行了細分,先後出台了《老年人住宅設計指南》等多部有關的建築設計標準,將適老化作為住宅性能的重要評價指標,出台了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融資政策等多方面激勵政策。
住宅性能表示制度中與「適老化」相關的評定維度(圖源:《適老化住房的建設:日本經驗及其啟示》)
在第三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上,秦嶺表示,在我國深度老齡化的背景之下,「適老化」不應僅僅存在於專項設計當中,應該成為一種自覺的意識,覆蓋設計的方方面面。
每個人終將老去。張菁琳認為,每個健全人都可能在某些情景下變成臨時障礙者,推動無障礙建設,能讓每個人都受益。「我們今天推動無障礙建設,其實是為了明天的自己。」
(應受訪者要求,Jenny、大龍、趙曉為化名)
(編輯:戚夢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