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勾踐的屠刀,范蠡如何做到全身而退?或許這才是他真正的智慧

  提到越王勾踐我們總能想到他卧薪嘗膽的故事,就是這麼勵志的一個人卻在滅吳興越後對功臣文種、范蠡大下殺手,但聰明如范蠡當然沒讓他得手。

勾踐為什麼要殺范蠡呢?其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大家應該都知道韓信「敵國破,謀臣亡」的感慨,勾踐謀害范蠡就是基於這一點。第二,在勾踐卧薪嘗膽期間曾做過一些不太體面的事情,比如嘗糞品病等等,這些文種和范蠡全都知道,換言之也就是你知道得太多了讓我不得不滅口啊,其實就是面子在作祟;人們大多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而對於不那麼光鮮的一面如果被人看見了就容易生出嫌隙,勾踐在一朝稱霸後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隱瞞之前那些不堪經歷,對於知道這些經歷的人他也要強迫他們遺忘。

第三,勾踐就是典型的共患難易,同享樂難;在卧薪嘗膽時勾踐和范蠡、文種之間存在共同的利益,勾踐希望文種和范蠡能幫助自己稱霸成功,而文種和范蠡則需要用輔助勾踐稱霸成功這件事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但在勾踐稱霸成功後他與范蠡、文種之間立刻變得對立,勾踐認為只有殺了他們才能平衡好其中的利害。

那為什麼最後的結果是文種死范蠡活?范蠡和文種皆是因在楚國得不到重用才投奔了勾踐,希望能通過幫助勾踐絕地反擊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事實證明他倆的確是又聰明又有能力,但要說大智慧還是范蠡更勝一籌。文種曾在給越王獻策時交給他「破吳七術」,勾踐僅用三術就破吳,可想而知文種有多厲害,可如此厲害之人放在身邊總是心有不安,於是勾踐在稱霸後便着急逼死了文種。

可惜了文種再聰明也沒用,他沒看清自己的對手是何種人。范蠡此人最會察言觀色,在看到情況不對,一點沒猶豫就跑了,什麼東西都不帶,從范蠡身上可以看出他的舍與得,其實范蠡在跑的時候就告訴過文種,勾踐不是什麼好人,讓他趕緊逃命,但文種想着我都還沒享受勝利的果實,於是便留了下來。最終結果大家也知道了,可見有舍才有得。

范蠡的智慧之處首先在於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也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於是在面臨選擇時才能做好取捨。其次范蠡的執念並不深,他比文種活得更加瀟洒,因此在舍與得之間才更加容易做出選擇,也才能「大得」。最後就是范蠡其實是一個懂得知足的人,這種人往往可以將生活過得很好,也能適應生活上的各種變動。這也給我們以啟示: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清醒而理智地看待問題,切勿讓外界蒙蔽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