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的酒量:喝趴許世友,喝出3億斤糧,喝的是讓人敬佩

引言

開國上將之中,要說誰最愛喝酒,毫無疑問「許世友」。

60多年的戎馬生涯,許世友對酒可以說異常「着迷」,幾乎到了「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喝酒」的程度。

上將許世友


豪爽的性格讓他時常在與人打交道時往往喜歡舉杯對飲一口悶,這可害苦了許多酒量不行的人。興緻一來還喜歡和別人斗酒,為此鬧出的「笑話」不在少數,說沒影響那是假話。

不過在許世友酒這個問題上,周總理和許世友喝了一次,就把許世友這個毛病給根治了,用許世友的話來說:「喝酒,我只服周總理」


周總理的酒:說乾杯就乾杯,曾「喝趴」許世友

自古有「文臣武將」一說,對於周總理而言,我們更多的是把他和像彭德懷、林彪、粟裕等傑出的軍事幹將所區別開的。或許在我們眼中,周總理一直扮演着一個「文臣」的角色,印象中總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但是能領導和組織南昌起義的周總理,很多時候,更多時候是將暖的一面帶給世人,事實上周總理是一個十足的血性男兒。從一個小小的酒杯,從喝酒,周總理剛性、理智、傑出的政治能力就顯露無遺。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著名的外交家,少不了要喝酒應酬,他的酒品和海量,讓許多和他接觸過的國外領導人及官員都稱讚不已。

紅軍長征時期,周總理曾用1兩裝的杯子喝下過25杯的酒,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周總理為不勝酒力的毛主席,一輪接一輪的抵住「不懷善意」的敬酒,自己依然神采奕奕,談吐得體。當時的記者甚至說:「一個周恩來,就打敗整個國民黨」。

重慶和談


曾經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期間,與周總理一席酒下來,尼克松頗為高興,回到家時常和家人提起,自己曾心情愉悅地喝了許多茅台,周恩來是一個了不起的外交人物。

周總理喝酒,隨行的工作人員總是說:總理喝酒說乾杯就乾杯,但從不勸酒灌酒 。對方能喝就喝,不能喝自己也一飲而盡。不僅尊重對方,此舉也讓人稱道不已。

作為外交大臣,雖然與酒接觸必不可少,但是周總理時常告誡下屬,千萬不要因為喝酒誤事,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對於外出工作,隨行人員勸酒、灌酒的行為時常嚴厲批評。

而許世友喝酒時常「出事」的問題,周總理是很早就知道,也時常勸誡就是不聽。戰爭年代,這或許還可以勉為其難容忍。但是和平年代,作為一個國家的高級將領,這種「大老粗」的行為已經不單單是個人問題,有時候甚至是國家形象問題,酒後「吹牛皮說大話」得治治。

一天,周總理回國得空,就邀請了許世友和很工作人員聚聚喝點小酒。聽聞周總理要請自己喝酒,許世友是很高興的赴約了。

酒桌上,許世友幾杯下肚,又開始要拼酒了。這個時候周總理就過來,說和許世友比比看誰的酒量大,許世友不以為然欣然接受。

這喝了一瓶白酒後,許世友就有點上頭了,礙於面子,又和周總理又喝掉一瓶。這個時候的許世友只感覺是天旋地轉。

「就知道你一直好這口,早就給你準備了,有多少喝多少,今晚得喝個高興。」

周總理笑着和許世友說到,隨即又一人開了一瓶,給許世友和自己滿上,端起酒杯又幹了。這個時候的許世友,已經知道自己不能再喝了,連連站起來擺手謝絕。這不站不要緊,一站就腳跟不穩,一屁股坐地上,引得大家是哄堂大笑。

許世友和周總理


這天天自詡「酒量大」的許世友,這下可是糗大了,後來他明白這是周總理故意要治他的壞毛病。從此以後,許世友雖然沒有戒酒,但是喝得很少,也再不鬥酒了。


周總理:三杯酒喝出3億斤糧

勤勞國事的周總理,最大的心愿還是根本解決民生問題,最起碼的溫飽問題。他時常帶着工作人員視察貧困地區,在看到許多地方人民飽受饑寒,白開水就點小米粒都吃不上時,周總理時常眼裡含着淚花,心痛不已。

不管走到哪裡,解決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他時刻都記在心裏,只要有一絲機會,他都會不留餘力的去爭取。


1961年9月17日,周總理來江西廬山參加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會議結束後的第二天,他同江西省委負責人楊尚奎、劉俊秀等共進便餐。

期間,楊尚奎、劉俊秀等人不斷地和周總理說起曾經他領導江西南昌起義等內容、和總理寒暄問候。

周總理謙虛的擺手笑笑,當劉俊秀起來要敬周總理一杯時,周總理站了起來,但是他並沒有拿起酒杯。

話題一轉周總理便說到:

「江西是個好地方,這些年對國家的貢獻很大,特別是這幾年的困難時期,在糧食方面對國家有很大支援,這應該要受到人民表揚。所以俊秀同志,你要敬我這杯酒可以,但我就有條件哦。」

素有耳聞總理酒量好的劉俊秀,以為周總理要和他多喝幾杯,忙問周總理「什麼條件?」

周總理沒有說話,而是自己拿起酒杯給倒滿,端了起來舉高看向劉俊秀。

「幹了這杯酒,江西要增加外調糧食一億斤,干兩杯那就兩億斤,我們干三杯你就給三億斤,你看好不好。」


周總理此話一出,向來豪爽的劉俊秀開始覺得手中的酒杯無比沉重。他面露難色說到:「總理啊,國家給我們的任務12億斤我絕對一粒不少,但是突然要再多3億斤,怕有些困難。」

聽聞劉俊秀這一說,周總理笑笑說到:

江西富饒,糧食產量比較高,每年調查還有儲備糧,嚴重缺糧的晉、魯、豫是沒法和你們比的,3億斤困難是困難,但克服一下沒什麼問題。

聽了周總理一說,在坐的也都是明白人,總理在這種場合開口,應該是糧食問題困擾心中了,開始借這個話題調侃起劉俊秀。

劉俊秀倒也通情達理,一陣逗趣過後,他端起酒杯:「總理的心情我們理解,就按您的意思辦,3億就3億!」

劉俊秀


就這樣,三杯酒,總理喝來了三億斤的救濟糧。喝了三杯總理又倒了一杯,對着大夥幹掉。他面色紅潤,但大家都知道,並不是酒的緣故,而是心裏為這3億斤糧食而高興。


總理的酒:喝出的是新中國的外交和人民幸福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於這個新生的國家是「虎視眈眈、四處打壓」。

採取了一系列包括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等政策,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作為新中國的總理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擺在其面前的是艱難的破局之戰。

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是讓世界認識中國有個周恩來的轉折點。從下飛機那一刻的昂首闊步,就註定了他的不凡。

日內瓦會議:周總理


會議期間,他舌戰「十六國」,有理、有力,有節。硬生生的將美國為代表一方是說得啞口無言。

而會議期間及私下他的坦誠相待,讓各國外交官都十分欽佩。戲劇性的一幕就此上演,許多在美國陣營的國家代表,反而逐步認同了周總理的觀點,只不過礙於美國無法表露。

像加拿大代表,會議上雖然依然和中國代表唇槍舌戰,私下卻直接過來握着周總理說到:「抱歉,請原諒,我必須按照這個意思來做。」他用實際行動贏得了世界尊重。

日內瓦會議


當然外交話題還得回到酒上,在接待外賓也好,國外的賓宴上也罷。周總理喝酒,只要是敬酒,不管職務大小,他從不落下一人。

有時候人多起來,他哪怕是敬一小口,一圈下來都要喝個十多杯。相比於某些人那種有針對性的去給某幾個敬酒,周總理給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連禮賓人員都會記住他,對其評價很高。

世界認識了周恩來,也為周總理日後的外交成功埋下伏筆。儘管美國的施壓和重重干擾阻礙,但從1964年於法國建交後,西方大國的突破口已經被打開,美國也無法阻止。1972年,美國也被迫放下頭顱與中國建交,總統尼克松親自訪華,隨後中英,中日建交。


26年的總理生涯,新中國的外交局面不但沒有被封鎖,而且先後10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這與周總理傑出的外交能力,談吐能力,甚至酒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

有了外交,才會有各種經貿往來,才會有合作,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國家才會越來越富強,人民才會越來越好過。

正如前面說到的尼克松訪華,74歲高齡的周總理本就日夜操勞,身體情況不容樂觀。為了國家人民,他還是陪着尼克松喝酒,而且是讓尼克松喝得回了美國還常常提起的一頓酒。



1976年1月8日,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因病永遠離開的他牽掛的祖國和人民。


小小的酒杯,周總理喝的是「外交藝術」。喝的是「人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