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家施一公,既是一個頂尖科學家也是一個話題人物。從當年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到後來辭去副校長,一直另創西湖大學。他的成就令人矚目,而他的很多言論也往往到處事情的真相,發人深省。
有一次施一公在歐美同學會上演講時說道,他最好的學生,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他想去金融公司發展,這點讓他很吃驚,他覺得當一個國家所有的精英,不管是什麼專業,都想往金融上轉時,國家出了大問題。
施一公的言論雖然聽上去有些誇張,實則道出了如今的一種現狀。大量的優秀人才全部投身到利潤豐厚的行業之中,這就對其他行業形成了不利影響。不但科研人才吸引過去,而且還有大量的資本也吸引過去。特別是金融行業,這些年來幾乎是一枝獨秀,行業利潤率遠超其他實體經濟,更不用說像生物學這樣的基礎科學從業人員了。由此造成的人才擠出效應自然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且人才的湧入真的對金融市場有好處嗎?恐怕未必,畢竟一個行業對於就業崗位的容納是有限的,過多人才的無序競爭只能造就行業內卷更加嚴重罷了。
很多人說美國的金融業很厲害,在割全世界的韭菜,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金融。很多國內高校的老師也持這樣的觀點,認為美國的做法都是正確的。只能說他們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施一公在美國多年,他相對對美國這一套了解很深入,對於美國金融的弊端總是一針見血。
比如美國的華爾街,不僅在割全世界的韭菜,更抽走美國社會大部分的財富,綁架了全社會的經濟進步和技術進步。美國企業更加關注這樣字面上的虛假繁榮,玩弄金融工具,加大槓桿終究造成了金融危機,影響全世界。金融不是不能創新,而更應該對金融的創新予以警惕。當人才開始在金融市場無序競爭的時候,對整個社會有可能造成不穩定因素。
然而,對這樣一個問題的分析不能僅僅局限在批判,而應該分析其宣傳詞的原因。經濟學上說人都是經紀人,都有逐利性。如今人才奔赴金融行業,歸根到底在於這個行業能賺錢,其他行業不能賺錢。既然學校還有其他專業,想要留住人才,關鍵就在於能不能給出留住人才的待遇,而不能總是空畫大餅。
施一公其實也看到這一點,他多次提出要提高基層研究人員的待遇。特別是研究生和博士的待遇,這是值得肯定的。此外,有些問題恐怕一時半會兒還解決不了,比如說基礎學科,雖然人人都很都知道他很重要,但是短時間內這些基礎學科卻無法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所以待遇低,出路窄,也就成了必然。實際上這些基礎學科並不需要大量的人才,很多人從事和學習和這些專業之後,大部分都面臨轉專業問題。既有金融等行業的金錢吸引力也有本專業的貧窮排斥力。
基礎科研要吸引人才就要搬掉,壓在其上面的各種壓力。進一步加大對人員經費的投入強度,提升基礎創新發展的物質基礎,改變以往重物輕人的經費資助方式。對那些有志於投身基礎學科的學生,要在研究生階段就予以資助,莫要讓他們因為一點小利就錯失人生的機遇。
目前這些改變是可以看到的,然而改善的速度還是太慢。莫要真的等到我們的基礎學科,關鍵學科處處被卡脖子的時候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