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故事】新四軍軍長:葉挺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網信永清

葉挺,1896年出生於廣東歸善(今惠陽)一個農民家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新四軍領導人,傑出的軍事家。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參加援閩粵軍。1946年4月8日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終年50歲。

1924年,葉挺被派赴蘇聯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回國,參與組建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的第4軍獨立團,任團長。從此該部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裝部隊。為了使獨立團成為一支剛強有力、無堅不摧的革命軍隊,葉挺率領幹部戰士開始了嚴格的訓練。一是改軍隊慣常的「三操兩講」為「四操三講」的軍事訓練,二是加強政治訓練。葉挺深知,戰場上,取勝的因素除了優良的武器裝備和戰士的高超技能外,官兵們樹立堅定的革命理想尤為重要。

1926年,在北伐戰爭爆發之初,葉挺奉命率領獨立團先遣北上,討伐北洋軍閥吳佩孚部。6月間進至湖南安仁、攸縣,擊潰投靠吳佩孚的贛、粵部隊4個團。後隨第4軍主力進攻醴陵、平江,猛打猛衝猛追,長驅直進,連戰皆捷。汀泗橋戰役中正面部隊進攻受阻後,他率部翻越大山出其不意伏敵側背,大敗守敵,並乘勝追擊20餘公里,奪取咸寧縣城。繼又率部參加進攻吳佩孚親率重兵據守的賀勝橋,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嚴令部隊集中兵力支援主攻方向,接連突破印斗山、鐵路橋等敵軍核心陣地,佔領了賀勝橋。在武昌攻堅戰鬥中,指揮部隊突入城內,經激烈巷戰,配合友軍攻下制高點蛇山,迫使敵軍繳械投降。在北伐戰爭中,他多謀善斷,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圓滿完成了黨交給的「飲馬長江,武漢見面」的重託,從而贏得「鐵軍」的榮譽稱號。

南昌起義時,他擔任前敵總指揮。廣州起義時,擔任總司令。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新四軍軍長。1937年10月應召赴延安會見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堅決抗戰到底。1938年與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等領導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為了執行中共中央給新四軍制定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1939年5月他越過日軍封鎖線,北渡長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對部隊進行整頓、擴編,分途挺進皖東敵後,在淮南津浦路東西兩側開闢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2日,日軍5000餘人在空軍配合下,分兩路進攻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他親赴前線指揮軍部直屬部隊,選擇險要地形部署兵力,以節節堵截、相機反擊、日夜襲擾的積極防禦戰法,消耗、疲憊敵人,經7晝夜頑強苦戰,斃傷日軍數百人,於8日晨將敵全線擊退。繼率部猛烈追擊至涇縣縣城再度將敵擊潰,收復縣城。同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他任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葉挺北上就職之前,由陳毅代行其職權)。葉挺在新四軍任職期間,針對國民黨限制新四軍發展的方針,在編製、經費、防區以及兩軍關係等方面,與蔣介石及國民黨有關當局進行了許多交涉和鬥爭。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的影響,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向愛國人士、海外華僑、國際人士和國民黨內的朋友等,募集物資槍支款項,並動員一批學者、故舊、親屬參加新四軍,壯大抗日力量。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的嚴重情況下,葉挺指揮部隊奮起突圍,浴血奮戰8晝夜,在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葉挺被扣押後,面對蔣介石、陳誠、顧祝同等的威逼利誘,他嚴詞拒絕,堅貞不屈。寫信向蔣介石表示:「挺不願苟且偷生,以玷前修,願保其真情而入地獄」,「個人之操守至死不可變」;並作《囚歌》明志,申明他不會「由狗的洞子爬出」,去接受「自由」,而只期待着「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此詩表達了他忠於革命、寧死不屈的高尚情懷。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共中央營救,葉挺於1946年3月4日獲釋。中共中央於7日複電,稱讚他忠誠地為中國民族解放與人民解放事業進行了20餘年的奮鬥,經歷了種種嚴峻的考驗。4月8日,葉挺在由重慶赴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而遇難。

葉挺遇難後,毛澤東親筆書寫了敬獻給葉挺將軍「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輓詞,高度評價和概括了葉挺將軍短暫曲折而堅定革命的一生。葉挺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獨立、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奮鬥的一生。他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和卓絕貢獻,將永垂史冊。

來源:《感動中國的100位革命先烈》、大理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