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新仇舊恨攢到一些,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奪了侄子江山。
說起來,這事之所以會發生,主要怪朱元璋。
▲朱棣畫像
第一,朱元璋繼承皇位的錯誤決定
朱元璋最初定的太子,是朱元璋與原配馬皇后的嫡長子朱標。朱標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自幼便受到悉心教導。
1368年年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正月就立朱標為皇太子,有一種老爹替兒子打下江山的感覺。當時的朱標才13歲,而朱棣也只有8歲。
▲南京城牆
好在朱標對各位弟弟妹妹都還不錯,朱棣也願意聽這個大哥的。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視察陝西回來後,染上風寒,很快就病逝了。
按道理說,朱元璋應該在剩下的兒子裏面,挑最年長的朱 樉(shǎng),或者最有能力的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但朱元璋卻偏偏給了兒子們一個大驚喜,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以後繼承大位。
老朱家的兒子們都懵圈了,此朱標去世時,朱元璋64歲。
而二兒子朱樉36歲、三兒子朱棡34歲,四兒子朱棣32歲,都正值壯年。但建文帝才15歲,還算是個孩子。
包括朱棣在內的各種兒子們,都酸酸的,為日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靖難之役地圖
第二,朱元璋殺了太多功臣,朱允炆無將可用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看着自己的老兄弟們越來越不順眼,為了讓下一代坐江山可以坐的安穩,將拱衛司打造成錦衣衛,搜羅功臣大將的罪名。
韓國公李善長、宋國公馮勝、梁國公藍玉、穎國公友德,或被處死,或被賜死,除爵。樂浪公濮英(追封)戰死,後其子被處死,除爵。魏國公徐達,權威正史沒有記載死因,但據說被朱元璋送的蒸鵝搞死了。
另外還有50個侯爵被用各種理由收拾,被殺的、除爵的、誅族的,應有盡有。
▲錦衣衛(影視劇形象)
這麼幾番下來,等朱允炆登基時,已經沒有什麼能打的武將可以用了。靠方孝孺,寫寫檄文還行,打仗的話,是真不好使。
反觀朱棣一方,因為被分封到北面邊疆,手下能臣武將基本沒受波及,而且又常年與北元勢力對戰,戰鬥力極強。
▲方孝孺書法
第三,朱元璋的分封藩王制度有誤
歷代分封,沒有幾個太平的。遠到周朝的春秋戰國亂局,近到強盛的元帝國分崩離析,都與分封有關。
對於朱元璋自己來說,讓二十幾個兒子、一個孫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尤其是邊疆地區,確實有利於國家穩定,免於外族入侵。
▲明朝各藩王分佈
如果朱標沒有早逝,登基為帝,可能也問題不大。
但是,朱允炆不行,因為他是晚輩,叔叔們肯定是不服氣的。
尤其這些叔叔們還和他一個姓,也有機會當皇帝。朱允炆就陷入了兩難:不削藩,叔叔們可能反;削藩,叔叔們也可能反。
▲明孝陵平面圖
朱允炆選擇了削藩。
但是,朱棣可不是湘王之流,任由朱允炆連捏帶踹。朱棣常年鎮守北疆,戎馬一生。武力值上看,朱允炆這種從小讀四書五經的書生皇帝,自然不是自己四叔的對手。
▲永樂大鐘局部
第四,朱元璋不待見朱棣母親
朱棣很優秀,但朱元璋卻不喜歡這個兒子。主要問題在於朱棣的出身。
朱棣對外宣稱是馬皇后的兒子,但這是為了坐穩江山,說明自己出身正統,皇位不是篡的。
但他實際上的生母可不是馬皇后。
在《南京太常寺志》、《國史異考》等多部史料都明確記載,朱棣的生母是 碽(音同工)妃。
▲朱元璋所建南京
《三垣筆記》還記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初一,錢謙益到孝陵拜謁,他發現孝陵神位的排列順位和《南京太常寺志》所記載的完全吻合, 碽 (音同工)妃排在眾妃之首。
朱棣生母在當時只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而已,無足輕重,自然她生的兒子朱棣,也不受朱元璋的待見。要強的朱棣,在這一點上,對朱元璋是很有意見的。
▲剛建好的紫禁城復原圖
第五,朱棣出征是以朱元璋的名義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天下已經太平,本來師出無名。但他的和尚軍師姚廣孝偏偏想出用朱元璋的名義出征。
"蓋聞書曰……不幸我皇考賓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縱之權,潛有動搖之志,包藏禍心,其機實深。刀構陷諸王,以撤藩屏,然後大行無忌,而予奪生殺,盡歸其手,異日吞噬,有如反掌……皇考艱難之業,不可復保矣……"(《靖難檄文》)
說白了,就是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旁邊都是奸臣,沒事就往死里弄他這幫叔叔們。四叔看不下去了,再這樣下去,先帝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就木有了……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那就只能起兵收拾朱允炆旁邊的大臣了。當然要順手把朱允炆也搞了。
▲朱元璋《雪竹》
綜上,朱棣能發起靖難之役,還成功奪得江山,朱元璋脫不了干係。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靖難檄文》、《南京太常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