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死後,陵墓三百年沒被清廷找到,竟然隱藏在貴州一個小山村

在上一篇文章中書生為大家介紹了「北京石景山乾屍」,有讀者就猜測,乾屍的主人可能是吳三桂,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吳三桂的陵墓。

吳三桂在明末清初,那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遼東總兵,舅舅祖大壽更是明朝勇將,在父親和舅舅的培養下,吳三桂自小就文武雙全,弓馬嫻熟,16歲就考取了武舉人,未及弱冠就跟隨父親鎮守遼東,妥妥的少年英傑。

因為吳三桂勇力過人,家世顯赫,所以不到27歲就已經身居寧遠團練總兵,繼承了其父親的衣缽為大明王朝鎮守遼東。在和清軍的多次交手中,吳三桂經常身先士卒,「絞殺虜級獨多」。崇禎14年,清軍猛攻錦州,洪承疇和祖大壽先後降清,這樣一來,遼東猛將只剩下吳三桂一人,於是,崇禎皇帝封吳三桂為遼東提督,山海關總兵,掌握遼東大權。

吳三桂在山海關任職期間,擊退了清軍的多次進攻,但是大明王朝卻是亡於內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時,吳三桂也曾起兵勤王,但是行至唐山一帶時,就傳來了崇禎皇帝上吊自盡,自己一家老小38人都落入了李自成之手,迫於無奈之下,吳三桂只得向李自成投降。但是偏偏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看上了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立即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因此清人迅速問鼎中原,吳三桂也因功勞而被封為「平西王」。

在清軍剛入關的那段時間,在全國各地仍有許多明朝勢力,因此,多爾袞與吳三桂「殺馬為盟」,重用吳三桂平叛各地的反清勢力,而吳三桂也不負眾望,帶着手下悍將從西北一路掃蕩到西南,最終用弓弦絞死永曆帝朱由榔。

立下大功的吳三桂就將平西王府設立在雲南,總督雲貴兩省軍務。在此後14年間,吳三桂在西南勢力越來越大,甚至想要「子子孫孫,世鎮雲南」,這對於當時的大清王朝來說絕對是一個大威脅,在康熙皇帝的不斷逼迫下,終於,康熙12年,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正式拉起了反清大旗。

在一開始的戰鬥中,因為吳三桂準備充足,所以節節勝利,逼得康熙甚至想要遷都瀋陽。但是在衡陽遇上了大暴雨,致使兵馬不能進,再加上吳三桂的決策錯誤,遺失了戰機,給了康熙可乘之機,從此康熙反敗為勝。

康熙17年,吳三桂感覺到時日不多,迫不及待的在衡陽稱帝,國號大周,但是只做了五個月的皇帝,吳三桂就病逝了,吳三桂死後,他的孫子吳世璠繼位,並追封吳三桂為大周太祖高皇帝。

吳三桂死後,他的屍體到底去哪兒了?當時清軍攻破昆明,終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都沒有找到吳三桂真正的墓葬。一直到2010年,吳三桂的墓地才被人們發現,竟然位於貴州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中,難怪清軍找不到。

2010年,馬家寨的村民在無意中發現了一座墓葬,上報到當地文物部門之後,專家立馬趕來進行發掘保護,在清理這座墓葬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塊墓碑,碑文上明確記載着「受皇恩頤養一次八十五歲吳公號碩甫墓」,經過專家考證,「受皇恩頤養」指的是受到大明皇恩,「一次」則代表大周太祖高皇帝,「八十五歲」代表的是吳三桂崩於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碩甫」是吳三桂的號。這座墓葬的主人,確是吳三桂無疑。

原來吳三桂死後,他的心腹大將馬寶和吳三桂的侄子吳應麒就帶着吳三桂的屍首,護送着陳圓圓等家眷來到了貴州的深山老林中。等到天下太平了下來,清軍追剿的也不那麼緊了,馬寶就帶着陳圓圓在當地定居了下來,而馬寶也因護衛有功,吳氏後人感念馬寶的恩德,就將姓改為了馬,並且定居的寨子也稱作馬家寨。

一直到清朝末年,吳氏後人才敢恢復吳姓,所以在今天馬家寨雖然名為「馬家寨」,但是村民卻大多姓吳,而他們自己也認為吳三桂就是自己的老祖宗。

值得一提的是,陳圓圓墓就位於吳三桂墓旁30米處,也算是圓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愛情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和評論,我是@鐵琴書生 帶你了解更多歷史趣聞和武俠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