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改革為明朝續命,鞠躬盡瘁,卻也利用權勢為兒子考取功名

中國歷史上,曾誕生了不少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譬如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等人,但他們的下場無一不都是一個「慘」字收尾。

張居正身為明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身攬朝政大權。不僅如此,他還是天子老師,時常對小皇帝耳提面命。官場之上,皇宮之內,他都尊貴非凡。張居正任職期間,分析時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使政治呈現一派清明景象。

此時國庫充實,實為天下大治,他以一人之力,挽回了明朝晚期的國家頹勢,甚至為明朝續命了數十年。但世人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張居正即使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曾為了兒子們做官,走過後門。

張居正小時候被人稱為神童,打小就有讀書的天賦。當他參加鄉試的時候,湖廣巡撫顧璘親自去見他,對他寄予厚望,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

還把象徵自己品級的腰帶,解下來送給張居正,說他日後定會比自己走得還要遠。

供養一個讀書人,從古至今都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在生活條件差的古代,考取功名,更是對很多來說,難如登天。但是張居正祖上曾跟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仗,被封了個世襲小官。

因此家裡供養的起張居正讀書,再者,張居正從小就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天賦奇才,就更沒有不讓他讀書的道理了。

蒲松齡考試到了七十多歲,才做了一個歲貢的小官兒,可張居正二十三歲就做了大官預備役——庶吉士。庶吉士出身是很重要的,庶吉士作為翰林院的後備官員,迎合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院,非翰林官不入內閣」的規矩。

因此考中進士而做了庶吉士的,都有可能是日後內閣成員,在人們眼中是香餑餑。

張居正入朝的時候趕上嚴嵩當政,朝政昏暗,這是社會的弊病,同時也是張居正的機會。扳倒嚴嵩的徐階一眼相中了張居正,認為張居正堅毅而有才能。徐階升任首輔之後,對張居正悉心栽培,張居正升職侍讀學士,掌管翰林院。

嘉靖駕崩後,隆慶皇帝即位,徐階仍然是朝中的第一首輔,而張居正則繼續高升,做了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大事的決策。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張居正傳》:世宗崩,階草遺詔,引與共謀。尋遷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月余,與裕邸故講官陳以勤俱入閤,而居正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張居正要才幹有才幹,要能力有能力,長得也挺帥氣,還被當朝首輔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這人生不可謂不順利。而這一切都是他自己憑真本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誰能想到,後來為天下黎民而改革的強者張居正,竟然為了兒子的做官路,變得毫無下限。

張居正聯合司禮監大太監馮保,幼年皇帝生母李貴妃組成了一個強悍的政治同盟,雖然明面上顯現不出來,但在暗地裡,三個人都是通着氣兒的。

於是內外都有人支撐,張居正自己則坐到了百官之首的位置——首輔,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

張居正年輕時有一腔熱血,他在家鄉看到了受官吏盤剝的底層人民,又看到屢屢在府中飲酒作樂的達官貴人。他看着這天差地別的階級關係,他從內心深處感觸,自己有責任變革這個吃人的社會!

因此張居正頒佈一條鞭法並清丈土地,徭役和賦稅一起收,並且都折換成白銀。這樣一來,地方官可以剋扣的地方大大減少,地方豪強隱瞞不交的賦稅,也都一一被收齊。

雖然嚴重的觸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惠及了百姓,還提高了政府收稅的效率,天下大治。在改革一事上,張居正剛正不阿,就算是老師徐階在家鄉兼并土地,張居正也絲毫不留情。

但,是人便有私心,張居正也不例外。

當他的大兒子要考試做官的時候,張居正就坐不住了。一怒之下命令停止「館選」,這一任性的行為,讓那一批舉子都失去了做官的機會。

大兒子不爭氣,其他幾個兒子也好不到哪裡去。科考的時候,張居正有意想讓自己的兒子考取進士,便特意任命下屬張四維做主考官。又仗着太后、皇帝的信任和縱容,挑選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陪考。當得知湯顯祖很有名望,便以宰相之威勢,威逼利誘。

誰料湯顯祖不畏強權,潔身自好,絲毫不為所動。最終湯顯祖名落孫山,並且在張居正任首輔的期間,湯顯祖永遠落第。

不得不說,張居正這樣偏袒孩子,就是溺愛,會溺死孩子,也敗壞了自己的人品。

張居正一向在萬曆皇帝面前勤懇教育,特意編書給皇帝看,皇帝做什麼他都要管。剛開始可能不會有什麼反感的,但是一直嚴厲對待小皇帝,可不是個獲得好感度的方式,甚至引起了萬曆皇帝的反感。

沒過多久,張居正便被人彈劾,官員們都揣摩聖意,知曉是皇帝要對付他,便對他假意奉承,不聞不問。

他的大兒子張敬修面對步步緊逼,以及皇帝不動聲色的推波助瀾,留下悲憤的吶喊後,自盡而死。這下子震驚了當時首輔,也是張居正的學生申時行,他立即上奏皇帝提及此事,礙於顏面,皇帝只好准奏。

張居正為兒子做官是煞費苦心,可兒子始終不是那塊料,沒有延續父親的聰慧。

張居正當國十年,總攬大權,和神宗成為對立面,雖然他對國事盡職盡責,但在神宗的心裏,便是一種以下犯上、目中無主的表現。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生前所舉薦的禮部尚書潘晟遭人彈劾,還沒來得及上任便被罷免。而潘晟被彈劾,也標誌着張居正的失寵。朝中大臣將眼光瞄向了已故的張居正,包括生前為兒子做官的一些「暗箱操作」,都被人扒了出來。

明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被開棺鞭屍。家人被連累的死的死,遭流放的流放。

張居正一生算是無愧於心,不辜負自己出眾的才華,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但畢竟人無完人,張居正可能做官行,但做人不行。沒有處理好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最終被抄家,長子自盡,次子充軍。

世事難料,但正值此時的時候,還是要大膽去做。張居正儘管為兒子開後門,但兒子畢竟比不過老子,毫無建樹。這也提醒我們要把公私分清,萬不可為了家人的小利,違背了自己做官的初衷。

參考資料:《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張居正傳》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