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隆中對是讓人稱絕的謀略,憑藉隆中對的謀劃,短短几年時間,諸葛亮就幫助劉備從一個「四海為家」的流落漢成功轉變為蜀漢皇帝,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在三國中,除了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有魯肅的榻上策,也同樣幫助孫權成功晉級為東吳皇帝。
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哪個戰略眼光更勝一籌呢?
隆中對
隆中對的發生背景是在劉備脫離袁紹,投奔荊州劉表時。當時劉備已經在亂世中摸爬滾打數十年了,仍舊一無是處。原本有一個徐州作為立足之地,哪知先是被呂布偷襲,後又被曹操擊敗,只能率少量親隨投奔袁紹。然而在袁紹處,劉備也不受重用,在北方徹底沒有了立足之地,只能南下投奔劉表。
在荊州,雖然劉表對劉備還算不錯,然而劉備卻捲入了荊州世子之爭,好幾次都差點被蔡瑁殺掉,可以說,劉備在荊州的處境也是不佳,此時的劉備,基本是看不到出頭之日的。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三顧茅廬,最終成功打動諸葛亮,請得諸葛亮出山。而在出山前,茅屋中,諸葛亮就為劉備做出了戰略規劃。
演義原文: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從諸葛亮的隆中對來看,外交上是計劃「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戰略上計劃佔據荊州,奪取益州,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待天下生變,兩路出擊北伐,可打敗曹魏,有進取天下的希望。可以說,這個戰略是規劃得相當不錯的。後續的大體發展也正如隆中對所規劃的那樣,即便劉備多次失誤犯錯,但是最終仍然佔據了荊州、益州,劉備集團羽翼漸豐。
漢中之戰,劉備擊敗曹操,蜀漢的軍事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不是後面關羽大意失荊州,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就完全成型,接下來就是與民休養,提升國力,等着天下生變了。
榻上策
除了諸葛亮,其實魯肅也對孫權提出過類似的策略。當時孫策遇刺身亡,孫權剛剛繼位不久,江東表面上一片平順,其實私下裡暗流涌動,孫權對江東的發展方向也十分迷茫。於是他向周瑜求助,周瑜深知魯肅之能,便將魯肅舉薦給了孫權。孫權和魯肅相談甚歡,對魯肅提出的戰略規劃十分認同高興。
魯肅的榻上策,也是他為孫權做的戰略規劃。在此規劃中,魯肅建議孫權剿滅黃祖,攻打荊州劉表,佔據整個長江,最後以江東之地為基業,建號稱帝。
表面看,魯肅的這個規劃還是不錯的,但是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比,這個規劃就略有不足了。首先對比兩者的規劃,隆中對不僅從外交(拉攏外族、接好孫權)上給出了具體的目標規劃,也從軍事(搶荊州、奪益州、打曹操)上給劉備指出了大致方向、最終還預測了未來天下大局。
而反觀魯肅的榻上策呢,外交關係上並沒有給孫權指出該如何處理與周邊鄰居的關係,軍事上,攻打黃祖、征伐荊州劉表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戰略的,東吳很多人都是這種看法。而對於未來天下的大勢預測,也沒有做出明確預測,只是勸孫權拋棄漢室,登基稱帝。不過,這一點倒是孫權最喜歡的。
這一對比下來,大家能明顯看出兩個人戰略規劃的高低,諸葛亮是搶荊州,奪益州,聯合周邊部族和孫權,三分天下。之後兵出宛洛和秦川,攻打曹操,奪取整個天下。而魯肅則是,擒黃祖,攻荊州,然後隔江稱帝,魯肅的戰略規劃中,明顯對天下大勢預判的極少,沒有為孫權規劃如何奪取整個天下。
總結
綜合隆中對和榻上策來看,明顯能看出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要高於魯肅,所做的謀劃也更全面更深遠。以當時劉備和孫權的實力對比,明顯孫權的實力要遠遠強於劉備,然而魯肅的戰略規劃卻並未能幫助孫權獲得更好的發展,江東還是那個江東,實力並未得到長足發展,而劉備卻從一個流亡軍閥一躍成為了坐擁兩州的皇帝,戰略眼光的高低,一眼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