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晚年生活——經商為相兩不誤,被後世奉為「財神」

勾踐「卧薪嘗膽」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公元前493年,勾踐因「會稽之恥」去吳國忍辱求和,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奴僕」生活。在這期間,陪伴在勾踐身邊的人,除了其夫人,還有一個人,他就是范蠡。他陪着勾踐給夫差做牛做馬、忍辱負重,3年後才安全回到越國。

范蠡盡心輔佐,勾踐順利報仇

回國後,為了磨鍊自己的意志力,勾踐每日「卧薪嘗膽」,讓自己牢牢的記住這次的恥辱,並下決心要重新打敗夫差。而范蠡也竭盡全力輔佐勾踐。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前473年,勾踐親率大軍攻破吳國,吳王夫差被逼自刎,勾踐終於報仇成功,范蠡也因此獲得了至高的榮譽。

功成身退,離開朝野

然而,原本應該享受榮華富貴的范蠡,卻在此時知趣的退出了朝野。他給老友文種留下了一封信後,便離開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雖然說,范蠡的這個舉動令當時所有人都摸不着頭腦,但文種後來的下場,卻間接證明了范蠡的正確。所謂功高震主並非玩笑話,歷史上鐵一般的事實證明,這是每一代當權者都必須警戒的一個威脅。所以,范蠡走後不久,文種便被賜死。

而離開越國的范蠡已年過花甲,六十多歲了,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如何呢?下面就聽歷史象慢慢道來。

范蠡開始經商之路

事實上,隱退後的范蠡並沒有完全淡出人們的視野,他先是和妻子西施遷居至杭州西湖一帶,後又輾轉齊國、宋國等地,開始了經商之路。他主營漁業和鹽業,運用自己靈活的經商頭腦,用「薄利多銷」的營銷手法,賺的盆豐缽滿。

被後代奉為「財神」

不僅如此,范蠡在積累巨額財富的同時,還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經商理論。對同代人及後代人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過,范蠡雖然是一名商人,但他並沒有一般商人「摳門」的特徵,他堅持「財聚而不守」,曾先後三次散盡家財救濟窮苦老百姓,但由於他突出的經商之道,很快便又能賺到更多的錢財。范蠡也因此被後人奉為「財神」。

在齊國為相

更令人稱奇的是,范蠡在齊國經商出名後,引起了齊王的注意。齊王邀請范蠡擔任了齊國的相國,讓他主持齊國政務。在范蠡的管理下,齊國的國力逐漸增強,百姓生活也日益富足。不過,范蠡僅在位3年,便主動退位讓賢了。原因為:

「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

定居宋國,安享晚年

之後,范蠡去了宋國,繼續着自己的經商之路。最終,范蠡認為陶丘一地是最合適的經商之地,便在此地定居下來,並安享晚年。公元前448年,范蠡逝世,享年88歲。

客觀評價范蠡的一生,他才智過人,還懂得趨利避害,為了自身發展及時從楚國抽身,去了越國。又在勾踐陷入不利之地,敢於承擔責任,陪伴其左右。後來又功成身退,利用自己的能力經商成功,最終得以善終。如此來看,范蠡的一生雖波折不斷,卻堪稱完美。實在令人羨慕不已。對此,你如何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