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元年。秦二世徵調大量平民去駐守漁陽(今北京),陳勝、吳廣也在徵調之列,都是基層的屯長,也就是各自管理50人的小隊長。同行的有900多人,到達大澤鄉時,遇到大雨,無法前行,陳勝等人只好就地駐紮,因此耽誤了行程,不能按時到達駐地。按照秦法,誤了期限要受嚴懲;畏懼懲罰而逃跑,是殺頭的重罪;到了漁陽駐守,條件惡劣,戰死者十之六七。
陳勝走投無路、壯志難酬
陳勝素來有大志向,他年輕時,曾經和一些夥伴幫富人種田。在田間休息時,陳勝像那些偉大人物發跡前一樣,回顧自己過往,感覺時光穿梭,自己卻一事無成,淪落到為人種田,心生鬱悶。他忍不住對身旁的夥伴提議「苟富貴,無相忘」。夥伴們不免覺着好笑,逗趣說;「你幫人種田而已,靠什麼富貴呢?」,陳勝只得嘆息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也就是「你們這些小鳥雀,怎麼懂得大雁的志向呢?」。
陳勝被徵調戍邊時,可能還想過在漁陽建功立業、有所成就。不巧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阻礙了戍卒們的行程,這支隊伍已經沒法按時到達漁陽。《史記》里說「失期,法皆斬」,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按時到達,就要斬首。現在,有出土秦律反駁了這一說法。不過,因為秦二世繼位後,曾加重了秦法,誤期的懲罰顯然比較嚴重,至少會讓戍卒們都背上罪行,斷送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這場大雨,澆滅了陳勝一步一個腳印、按部就班爭取富貴的夢想。
陳勝吳廣謀划起義、分析形勢
陳勝就找來好兄弟吳廣一起謀劃:「現在逃跑是死路一條,起義干大事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而死好不好?」。陳勝又分析形勢,認為:「天下苦秦久矣。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本來不該立為皇帝的,該立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諫惹怒秦始皇,被外派領兵。聽說他沒罪行,卻被二世設法殺了。百姓都喜歡扶蘇,很多人不知道他已經去世。另外項燕是楚國將領,多次立功,愛惜士卒,很受楚人喜愛,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亡了。如果我們能冒用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百姓反秦,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
吳廣感同身受,對陳勝的分析深表認同,兩人一拍即合。古人比較迷信,做大事前喜歡占卜,陳勝、吳廣也不例外。他們找人占卜吉凶。占卜的人嘛,最擅長拿捏人心,那人對他們一番奉承和糊弄,說:「你們的事都能成,會建立功業。不過,你們像鬼神問過吉凶了嗎?」。翻譯一下就是「你們問的事能成功,如果不成功那就是鬼神作怪」。神棍就是神棍,好話壞話都說了,成不成都顯得自己沒說錯。儘管如此,陳勝、吳廣卻歪打正着,理解出了玄機,他們認為這神棍是在暗示他們「裝神弄鬼」一番,藉以蠱惑人心,樹立威望!
裝神弄鬼、蠱惑人心
陳勝的確是牛人,不經意就開創了未來起義的必備模式,那就是「裝神弄鬼」。主要包括兩方面:1.買通賣魚的人在魚肚子里塞綢子,寫着「陳勝王」的字樣,然後讓戍卒去買魚吃。戍卒在殺魚時發現了字,覺着怪異,就告訴身旁的人,營造了一股神秘的氣氛;2.深夜,陳勝讓吳廣到駐地旁的破廟中點起篝火,模仿狐狸聲,喊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戍卒們深更半夜聽到狐狸叫,都心生疑惑。第二天,戍卒們議論紛紛,都在偷偷關注陳勝。陳勝通過裝神弄鬼,成功的勾起了戍卒們的迷信和盲從。
陳勝、吳廣見戍卒們都已經頗為相信「陳勝天命為王」的論調,覺着時機成熟,開始推動戍卒造反。吳廣向來和戍卒們關係處的好,深得人心。吳廣設局,把負責押送隊伍的將尉灌醉了酒,然後故意多次揚言要逃跑。根據劉邦的事迹,我們知道如果戍卒逃跑,負責押送的將尉會是重罪。將尉聽到吳廣要逃亡,非常生氣,就拿起鞭子抽打吳廣,又拔劍表示要殺吳廣,吳廣奪劍殺了將尉。陳勝也出手幫助,殺死了2個將尉。
掌控戍卒,正式起義反秦
陳勝、吳廣帶着100多號屬下,成功控制了局面。然後召集所有戍卒,先是誇大其詞的說道:「我們在這裡遇到大雨,都已經誤了期限,誤期按規定要殺頭;就算僥倖不砍頭,將來戍邊死亡也是十之六七」,接着給戍卒們指出路,說了一段歷史上最強悍的起義宣言:「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就是說「大丈夫不死則已,死也要為大事而死,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這也是在向戍卒們說明,如果繼續前行只有死路一條,如果奮起反抗,將有機會翻身成為王侯將相。在死亡的威脅、利益的誘惑、以及迷信的蠱惑下,戍卒們已無退路,紛紛表示「我們全心聽候差遣」。
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詐稱扶蘇和項燕宣布起義,坦露右臂作為起義軍標誌,號稱「大楚」。設置祭壇宣誓結盟,用將尉的頭顱作為祭品。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做都尉,攻取大澤鄉,正式掀開了秦末起義的第一幕,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平民起義,史稱「大澤鄉起義」。
我們發現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歸根結底,是在秦王朝階級固化,以及嚴刑峻法的環境下,心懷大志的人處處碰壁、走投無路,最好只好鋌而走險,謀求「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其實後來漢末黃巾起義、唐末黃巢起義、明末民變,都是同樣起因。由此也可見,充分的人才上升通道,以及合理的治理制度,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多麼重要。
本文由陽光舊事錄原創,歡迎關注!
本文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