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1644),自朱元璋起至朱由檢止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我們總是對其懷着一點別樣的感情,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那麼這十六帝綜合各方面排行是怎麼樣的呢?我們本篇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
之前有一篇,主要是介紹了除朱元璋之外的前五位,今天我們就給所有明朝皇帝進行一下排行,考慮篇幅,這裡就簡單的分析一下每個人的功過,歡迎大家指正討論。文末有投票喔。
第一位: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
功:真正的布衣皇帝,先是跟隨郭子興的紅巾軍,後發展自己的勢力,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勢力於應天府(南京)稱帝。稍微進行整頓後進行北伐攻佔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回到蒙古高原,徹底推翻元朝,使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政權。隨後進行西征消滅四川明升、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攻擊遼東的納哈出。前後共八次北擊北元,使元政權分裂為瓦刺與韃靼幾個部落,確定了大明王朝的版圖範圍。在位期間獎勵墾荒,興修水利,減免稅負,懲治貪官,是中原大地從戰後逐漸恢復和發展,開創洪武之治。
過:效法西周分封諸王,進行宗室分封「分封不賜土,列爵不臨民」埋下藩王勢力過大的隱患。濫殺功臣,開明34位功臣中,最後僅僅只有4個人活下來。處理貪官矯枉過甚,大興文字獄牽扯較廣,出現很多冤假錯案。
第一位: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
功:遷都北京,先後五次御駕北征蒙古,削弱蒙古殘餘勢力,南征安南(交趾),北平遼東,維護了明朝的勢力版圖。在位期間進行削藩,穩定了國內局勢。形成內閣制度,彌補了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的弊端。多次派鄭和下西洋,與國外進行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也使明朝聲名遠播,形成萬國來朝的局面。編寫經典著作《永樂大典》。以「家給人足」、「斯民小康」為治國根本。疏通運河,遷民寬鄉,促進百姓耕作生產,使大明王朝在他這裡到達最高峰。
過:無論如何也是謀反得到的帝王,使得建文帝下落不明。太過重用宦官,設置東廠恢復錦衣衛,開啟了專制統治下黑暗的廠衛機構。對東北控制不足,致使女真族發展壯大,為明朝覆滅埋下隱患。
第三位: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功:繼位後力革前朝時弊,勵志效法祖制推行「新政」進行改革,着重打擊權臣和封建地主貴族勢力,對宦官嚴加管束,遏制了宦官作亂的勢頭。施行還地於民,鼓勵耕織,體恤民情減輕租銀,極大的緩和了社會經濟矛盾使「資本主義經濟」在此期間萌發,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史書評價為"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
過:醉心道教,雖然把控朝政,但是二十幾年不上朝,甚為詬病。統治後期,嘉靖帝日益腐化,大事興建,而且迷信方士晚年年不斷修設齋醮,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費。喜歡貓勝過後宮,幾乎死於宮女之手。對邊境控制較低,倭寇作亂沒有進行主要壓制,致使東南沿海地區頻繁受到侵擾,造成極大破壞。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韃靼部甚至兵臨北京城下。
第四位:明孝宗朱佑樘,明朝第九位皇帝
功:勤於政事,不僅早朝必不可少,而且增開午朝、經筵侍講、文華殿議政、增加與朝臣商議政事的時間。力挽狂瀾改變前朝皇帝留下的朝政紊亂,國力凋敝的局面,讓明朝得到了中興。,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對其評價最為貼切:「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過:崇尚佛道,致使宦官作祟。為帝太過寬容仁慈。很多人評價其為明朝最完美的皇帝,但是我覺得可以評價為較完美的人,皇帝的話太過仁慈確實不合適。
第五位: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
功:為政開明,停止對北方大規模用兵,重視發展生產與百姓休養生息。背着不孝也要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錯案冤獄廢除苛政。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朱棣南下攻打南京謀反時,朱高熾留守北京。僅以萬人的守軍就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雖然在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但是在朱棣御駕親征時,留守就把朝務處理的井井有條,同時也生了個好兒子。
過:對冤假錯案矯枉過正,冤假錯案赦免就算了,很多建文帝時期的奸黨族屬也被赦免回家。
第六位: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
功:繼位後,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停止對交趾用兵。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善於納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過:立皇后風波一直被詬病,設置"內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又設有司禮監秉筆太監與司禮監掌印太監等部門。使宦官參政。
第七位:明代宗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
功: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重用于謙等賢臣力挽狂瀾,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同時整肅內部,廣開言路 ,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面,安定人心,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成功打退瓦剌,順利迎回明英宗。
過:權利心過重,起初不願意接回明英宗,接回後也將其軟禁。不管他人意見,執意廢掉侄兒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企圖讓自己的後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
第八位:明穆宗朱載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
功:在尚未登基時就憂國憂民,登基後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主要是注重解決困擾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虜"問題。重用徐階、李春芳、高拱等內閣輔臣朝政廉明。勤儉愛民,廢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赴海外進行貿易。
過:雖然重用內閣輔臣,並不加以掣肘,但是未能制止內閣輔臣之間相互鬥爭。長期服食春藥,縱慾過度,致使身體每況日下,僅僅在位六年就駕崩。
第九位:明思宗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功:朱由檢即位後,勤於政務,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節儉的皇帝之一。清除閹黨亂政的局面,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袁崇煥等官員。改變明熹宗留下的一片破敗的局面,甚至是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無奈內憂外患(旱災加瘟疫),沒能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
過:用人比較多疑,頻繁更換大臣將領。聽信讒言,冤殺袁崇煥。未能徹底鎮壓李自成,致使李自成羽翼豐滿,發展壯大。隨着局勢發展,後期的濫殺比較嚴重,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也比較少主見一會兒要議和,一會兒又要主戰。反正就是沒有主心骨的瞎忙。
第十位: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
功:九歲就繼位,乃是少年天子。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雖然其中有張皇后進行操作)。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仁儉愛民,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廢除了殉葬制度。
過:太過寵信王振,導致宦官專權,執意御駕親征,導致土木堡之敗,自己被俘虜了不說,還葬送了明朝的精銳(軍隊以及朝臣),致使明朝開始由盛轉衰,走下坡路。寵信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做事也不厚道,甚至是不給死後的朱祁鈺進帝陵,這都在他身上,作為一個皇帝確實不應該。
第十一位:明惠宗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
功:繼位之後,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更改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知道藩王太強的弊端。
過:對自己實力評估不足,過早的削藩,把自己也給搞沒了,落得個下落不明。確實夾在明朝最厲害的兩個皇帝之間,存在感不是一般的弱。
第十二位: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功:在位之初,重用內閣首輔張居正,實行改革措施,勵精圖治、生活節儉使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也鞏固了明朝的疆土。
過: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幾乎不上朝,國家運轉近乎停擺,男女通吃(這裡不宜過多介紹)。而且十分貪財,為了掠奪錢財,不僅四處搜括民財,而且強征礦稅,使得民怨沸騰
第十三位: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
功:軍事能力較強,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應州大敗韃靼軍,是明朝後期少有的軍事能力較強的皇帝。武宗雖是荒唐好玩,但在大事上一點也不糊塗,朝臣任用上也比較得當。而且也體恤民情多次賑災免賦。
過:玩!好玩!玩壞了江山,玩出了八虎(掌司禮監秉筆太監劉瑾、總神機營張永、提督西廠谷大用、提督東廠馬永成、提督東廠丘聚、羅祥、總三千營魏彬、司禮監太監高鳳),也玩死了自己。把他排在第十位,完全是看其軍事能力。
第十四位:明憲宗朱見深,明朝第八位皇帝
功:頗具帝王風範,不記恨明代宗廢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在位初年就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為于謙平反冤屈,治理上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對下又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社會經濟逐步開始復蘇,
過:西廠的出現,製造了過多的黑暗冤獄。也無太大的功過,中規中矩。
第十五位:明光宗朱常洛,明朝第十四位皇帝
在位僅僅一月左右,實在是短暫,不好評價,大家一起來討論吧。
第十六位: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
功:?????
過:木匠皇帝,這個比較有名,我就不過多介紹了,寵信宦官導致魏忠賢與客氏專權,魏忠賢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激起民變。國內各階層的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對外罷免遼東經略熊廷弼,致使後金攻陷瀋陽、遼陽。使得遼東戰局陷於重重危機。當時已經是內憂外患但是朱由校仍然不思進取,哪怕他能有一點作為,說不定朱由檢就可以改變明朝末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