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烽火·傳薪火丨歷史與未來之間,總會有一個「最大公約數」

來源:中國軍網

歷史與未來之間,總會有一個「最大公約數」

這些天,一部來自中國的紀錄片,在海外大量「圈粉」,引發廣泛關注。

除了在社交平台熱傳,這部紀錄片還在5月中旬的晚間黃金時段兩度登錄「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片子一開始,環城而過的莫斯科河,隨風飄搖的鬱金香花,噴刷在地鐵車頭上的二戰蘇軍戰士宣傳畫,都讓觀眾們近距離感受到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前夕,莫斯科街頭那莊嚴而熱烈的氣氛。

小雨靡靡的紅場,斯韋特蘭納·扎傑拉,一位年輕的專欄作家,當和記者談起80多年前那場戰爭,淚水一下湧出了眼眶:那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記憶,是「家家戶戶都在戰爭中失去了親人」的共同記憶。

這種記憶,在記者的同行朋友德米特里·列昂季耶夫看來,是莫斯科勝利博物館「勝利面孔」展廳里收集到的100多萬張參戰親人的照片,是大廳上空垂下的象徵著戰爭中逝去的2600萬生靈的一條條金色鏈條,更是蘇聯必須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民族自覺。他還特彆強調,這種感受,經歷過抗日戰爭中國一定能理解,因為「同樣關乎民族存在」。

紀錄片《莫斯科的朋友們》截圖。來源:新華網

這部紀錄片叫《莫斯科的朋友們》。全片10多分鐘,是記者與她的4位俄羅斯朋友的心靈對話。話題從80年前的那場勝利開始,又遠不止於戰爭本身。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紀錄片頻道首頁大圖推介紀錄片《莫斯科的朋友們》。新華社

紀錄片中,當被記者問及如何看待紅場閱兵,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亞歷山大·博布羅夫坦誠相告,他認為所有參加慶典活動的國家,「都擁有對和平與繁榮的共同追求」,是為了銘記共同的歷史,守護更好的未來。

在這部紀錄片發佈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已受邀前往俄羅斯參加閱兵儀式。從參加排練伊始,中國軍人就成為了當地居民、中國留學生乃至各家媒體追逐的焦點。每當這支隊伍一亮相,總會有很多人拿出手機拍照,不少民眾還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貼出了「同框」合影。

5月9日,閱兵入場準備時俄羅斯少年軍方隊特意同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合影。網絡視頻截圖

世界是多元的。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經歷的不同,都會孕育出獨一無二的文明形態與精神氣質。但在追求和平和正義的道路上,人類的情感總是相通的,無論歲月更迭,滄海變幻,這種情感只會在時光沉澱中散發出越來越醇厚的味道,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和中國飛行員的合影。資料圖片

就像這張合影,歲月的長河已經磨平相片原有的光澤,但中蘇軍民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光榮記憶,永遠在歷史的長卷上熠熠生輝。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歷經幾個月的慘烈血戰,中國的華北、華東大片領土淪於敵手。在日本侵略者瘋狂進攻之下,中國軍隊損失慘重,特別是空軍力量基本被消耗殆盡。日軍可以肆無忌憚地出動飛機轟炸中國軍隊、城市和平民,戰況已到了十分嚴峻的程度。

在此危急時刻,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受邀來到中國,首戰就在南京上空打響。

對於這場空戰,當時的一家報紙發出了一篇題為《十月十二日後的南京首次空戰》的新聞電訊。這則電訊傳遞出來的信息雖然不多,但極大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也給囂張的日本侵略者以有力回擊。不幸的是,此次空戰中一架蘇聯戰機被擊落,飛行員涅日丹諾夫犧牲在南京的土地上,時年僅24歲。

從1937年在南京上空秘密參戰至1941年撤離,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採取輪換形式,先後有2000多名飛行員參戰,其中不乏像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波雷寧等蘇聯著名空軍將領。200多名蘇聯飛行員為中國的抗戰事業壯烈犧牲,血灑長空。

重慶萬州庫里申科烈士墓園。新華社發

法西斯的瘋狂肆虐從未嚇倒世界各國人民,侵略的戰火燒到哪裡,哪裡就會激起更為奮勇的抵抗。即便語言不通,即使從未謀面,乃至鬥爭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在一個共同的敵人面前,誓為正義事業流血犧牲的強大信念,讓人類從未團結得如此緊密。

克爾與曾生的合影。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供圖

這張合影拍攝於1944年的深圳坪山。畫面最左邊,梳着背頭、穿着飛行夾克的帥氣小伙,是美國飛虎隊」飛行員克爾。與他握手的人,是活躍於華南抗日戰場上的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

1944年2月,克爾在執行轟炸香港九龍啟德機場的任務時,不幸被日軍炮火擊中。緊急關頭,他選擇跳傘逃生,隨後被東江縱隊的游擊隊員發現。游擊隊員立刻展開營救行動,避開千餘日軍的層層搜捕,最終成功將克爾救出「虎口」。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中,僅東江縱隊就先後營救國際友人100多人以及10多名被日軍擊落的美國飛行員。此外,東江縱隊還建立情報站,配合盟軍作戰行動,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14年的浴血奮戰,中國戰場牽制和抗擊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殲敵數量占日軍二戰期間傷亡總數的70%,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其他地區的反法西斯鬥爭。

作為二戰主要同盟國,中國的抗戰不僅決定了中國戰場的最後勝利,而且深深影響着其他戰場上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進程。

1941年6月,一封來自延安的密電放在了蘇聯領導人的案頭。這是一份珍貴的戰略情報,內容是德國即將進攻蘇聯。一直擔心將處於德、日法西斯雙向夾擊的蘇聯,終於在德國發起進攻前夕調整了作戰部署。對於這份情報的價值,朱可夫元帥在回憶錄中說:「蘇聯紅軍總算提前了24小時進入緊急戰備,得以免遭滅頂之災。」

閻寶航。資料照片。

提供這份情報的人叫閻寶航,是中共優秀的地下情報人員。二戰勝利50年後,俄羅斯前駐華大使對他是這樣評價的:「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俄羅斯人民感謝之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永遠被銘記的幕後英雄。」

在那場戰爭浩劫中,有危難關頭的風雨同舟,有攜手並肩的關山共越,有歡慶勝利的熱烈擁抱……80年之後,當我們再次翻開一張張浸滿硝煙味道的照片,翻閱一份份銘刻浴血征程的歷史檔案,那是所有熱愛和平的人們共同的記憶,也是人類抗擊侵略、捍衛正義的生動寫照。

銘記80年前那場偉大勝利,不僅在於緬懷先輩們的流血犧牲,更在於它終結了戰爭,開啟了和平,抵禦了野蠻,復興了文明。

然而,戰後的80年間,世界並沒有真正實現安定和平,戰火硝煙並未離我們遠去。局部地區衝突不斷,大國博弈、民族矛盾、流血衝突依然存在。特別是,隨着冷戰的結束,在當今國際政治舞台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並未徹底消失,反而是改頭換面、迭代升級。個別國家為自身私利大搞本國優先、強權霸凌,企圖以單邊主義取代多邊主義,嚴重威脅着世界的和平、穩定和安全。今天,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團結還是分裂、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十字路口。

當今中國緊密聯繫世界,成為動蕩變革世界中的穩定力量、合作力量、進步力量。這些年,中國提出的一系列建議主張,越來越被廣泛接受,越來越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客觀、理性、全面地看待和處理當前世界面臨的各種矛盾問題,攜手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越來越成為世界的共識。

就像在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尤里·塔夫羅夫斯基對記者講到的,「和平、貿易、文化交流……是21世紀最重要的事情」。80年前的那場勝利,曾書寫下人類文明的「最大公約數」;80年後的今天,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如何處理好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而不同」——這個來自古老中國而又煥發青春氣息的哲學命題,終將成為這個公約數的最佳註腳。(李景璇 趙鐳餉 李佳琦

(井延坡工作室出品)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