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給朱棣下毒,給朱高熾使絆,掙扎了30年,靠兩大原因善終

在明朝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常常被人們提起,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三子——朱高燧。

他可不是省油的燈,一輩子都在權力場上折騰,干過不少驚天動地的事兒。他曾策劃毒殺自己的老爹朱棣,還跟二哥朱高煦聯手給大哥朱高熾使絆子,硬生生在政治圈裡掙扎了30年。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麼一個不安分的主兒,最後居然能平安去世,沒像朱高煦那樣落個慘淡收場。

朱高燧,字子厚,生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朱棣和徐皇后的第三個兒子。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封燕王,駐守北平,後來靠靖難之役搶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成了明朝第三代皇帝。徐皇后呢,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大閨女,賢惠大方,跟朱棣感情挺好。

朱高燧在家排行老三,上頭有大哥朱高熾、二哥朱高煦,還有兩個姐姐。作為小兒子,他從小就挺受寵的。

史書上說,他老跟在徐皇后身邊,表現得規規矩矩,很會討老媽歡心。

朱棣對幾個孩子要求特別高,既要讀四書五經,又得練騎馬射箭。朱高燧腦子不笨,詩詞歌賦樣樣拿得出手,尤其是書法,寫得那叫一個漂亮,經常在徐皇后面前露一手,換來不少誇獎。

不過,他覺得自己有才華,經常跟哥哥們抬杠,有時候連朱棣都敢頂兩句。朱棣一方面覺得他有本事,另一方面又看不上他那股張揚勁兒,覺得這小子得好好磨磨性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當了皇帝,就是建文帝。這位新皇帝一上來就搞削藩,把朱棣逼急了。

朱棣在謀士姚廣孝的攛掇下,決定造反,這就是有名的靖難之役。

開打之前,朱棣派朱高燧和兩個哥哥去南京參加朱元璋的周年祭。當時朝里有人,比如齊泰和徐輝祖,建議把這三兄弟扣下來,但建文帝心太軟,沒聽,結果三人平安回了北平。

靖難之役那幾年,朱高熾留在北平守城,朱高煦和朱高燧跟着朱棣上戰場。

朱高燧那會兒才16歲,但打起仗來一點不含糊,好幾次立了功,雖然比不上朱高煦那麼顯眼,但也算讓將士們刮目相看。

1402年,朱棣打進南京,當了皇帝,改年號永樂,朱高燧也從藩王兒子升級成了皇子。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開始分封兒子們:朱高熾當太子,朱高煦封漢王,朱高燧封趙王,封地在彰德,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

不過,朱棣沒讓他馬上就去封地,而是留在北京幫着處理政務。史書里寫得清楚:「尋命居北京,詔有司,政務皆啟王后行。」這話的意思是,北京的事兒得先跟他彙報,可見朱棣挺信任他。

在北京這段時間,朱高燧有點得意忘形了。仗着自己受寵,他開始不怎麼守規矩,跟朱高煦走得很近,倆人經常一塊兒對付朱高熾。

永樂五年(1407年),徐皇后去世,朱高燧沒了老媽管着,跟朱高煦更放肆了,逮着機會就在朱棣面前說朱高熾的壞話,說他身體不好、幹不了大事,想讓朱棣換朱高煦當太子。

朱高熾靠着解縉、楊士奇這些文官撐腰,才勉強保住位置,但日子過得提心弔膽,東宮的人沒少被整下獄。

永樂七年(1409年),朱高燧幹了些出格的事兒,被人捅了出來,朱棣氣得不行,直接把他身邊的長史顧晟給砍了,還剝了他的官服。

要不是朱高熾替他求情,這傢伙估計得被貶成平頭百姓。朱棣後來給他換了兩個新長史,趙亨道和董子庄,讓他改過自新。他表面上老實了點,但心裏的野心可沒消停。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朱棣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起不來。這消息傳到趙王府,朱高燧覺得機會來了,決定賭一把大的。

他想毒死朱棣,再偽造一份傳位詔書,把朱高熾廢了,自己當皇帝。於是,他把幾個心腹叫到趙王府偏廳商量,包括護衛指揮孟賢、欽天監的王射成、內侍楊慶,還有他的養子。

可這事兒還沒幹成,就漏了風聲,孟賢手下有個謀士叫高以正,跟北平的總旗王瑜是親家。高以正想拉王瑜入伙,許了他不少好處。

王瑜是個耿直人,當晚就跑去向朱棣告密,朱棣雖然病得不行,還是撐着見了王瑜,一聽這事兒,氣得差點沒背過去,立馬派錦衣衛去抓孟賢他們。

錦衣衛半夜砸開孟府,搜出一份偽造的詔書,上面的字清清楚楚,看得人心裏發毛。

朱棣把朱高燧叫到床邊,把假詔書摔他臉上,吼着問:「這是你乾的?」朱高燧嚇得臉都白了,跪在地上抖得說不出話。屋裡死一樣安靜,侍衛都拔了刀,氣氛緊張得要命。

關鍵時候,朱高熾跑來求情,說:「父皇別生氣,這肯定是底下人自作主張,三弟不會幹這種事。」

朱棣氣消了點,看在父子情分上,饒了朱高燧一命,但把他軟禁起來,派人嚴加看管。孟賢那幫人全被砍了,王瑜因為告密有功,升了遼海衛千戶。

從那以後,朱高燧被鎖在趙王府,出不去也幹不了啥,朝里不少人上書要求重罰他。史書上說,他這時候「益斂戢」,意思是老實了不少,但那股想翻身的念頭還沒完全死。

從永樂二年(1404年)封趙王,到宣德六年(1431年)去世,朱高燧在政治圈裡混了快30年。這30年,他經歷了永樂、洪熙、宣德三朝,見證了皇位的換手和家族的起伏。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死了,朱高熾當了皇帝,就是明仁宗。仁宗寬厚,沒跟他算舊賬,還給他加了俸祿,准他去彰德當藩王。

朱高燧為了表忠心,把常山左右二衛獻了出來,仁宗收了,但留了點兵權給他。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去世,朱瞻基接班,就是明宣宗。宣德元年,朱高煦忍不住了,起兵造反,朱高燧沒摻和,但也在一邊看着。

宣宗親自帶兵平叛,很快就抓了朱高煦,回朝路上,戶部尚書陳山建議把朱高燧一塊兒收拾了,楊士奇勸宣宗,說沒證據證明朱高燧造反,動他怕傷了皇室和氣。

宣宗聽了楊士奇的,沒動朱高燧,但派駙馬袁容帶了彈劾的奏摺和皇帝的璽書去彰德。

朱高燧拿到奏摺時,嚇得魂兒都沒了,以為自己死定了。結果一看璽書,宣宗居然表揚他忠心,他感動得眼淚嘩嘩的,跪下說要永遠忠於朝廷。

之後,他把常山中護衛和儀衛司獻出去,宣宗收了護衛,留了儀衛司。從這以後,朱高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老老實實管自己的封地。

宣德朝後幾年,他徹底不琢磨皇位的事兒了,安安心心當個藩王,在彰德過得挺平靜。宣德六年,他病死了,50歲,朱瞻基還為他停朝三天,給了個「簡」的謚號。

朱高燧能善終,一半靠朱瞻基的仁政,一半靠他自己想通了。在權力這趟渾水裡,他最後選了退一步,才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太平。

參考資料

朱棣的兒子朱高燧,誣陷太子並圖謀毒死其父,為何最終得以善終? 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