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

那麼,從古至今人們就一直看重貞操嗎?並不是。在古代,人們成婚,對女方是不是處女,有沒有婚史並不太在意。舉兩個例子。西漢文帝時期,有個老婦叫藏兒。她有兩個女兒。算命的說,她的兩個女兒都是貴不可言。當時,她的大女兒王娡已經結婚了,還有一個女兒。藏兒看到大女婿就是一個普通農民,根本沒有什麼前途。不可能給她女兒帶來富貴。於是她把女兒強行搶回了家。不久,她把兩個女兒都送到了太子劉啟的府中。劉啟繼位後,被後世稱為漢景帝。藏兒的兩個女兒也隨景帝進宮。大女兒王娡為景帝生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小女兒也為景帝生了四個兒子。王娡後來還成為了景帝的第二任皇后。她生的兒子也被立為太子,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

另一個就是北宋時期的劉娥。劉娥自幼父母雙亡。長大後嫁給了一個叫龔美的銀匠。後來由於銀匠的生意不好,養活不了劉娥,於是便把劉娥賣了。幾經輾轉,劉娥被送到了韓王府中。韓王趙恆對她非常喜愛。趙恆繼位,是為宋神宗。劉娥入宮後,辦事果斷。不惹事非。後來又被立為皇后。她還頻有政治才能。經常幫助神宗處理政事。神宗去世以後,她成了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人。她大權在握,獨攬朝政。如果不是大臣們的堅決反對,她差一點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女皇帝。皇家如此,民間就更沒有什麼禁忌了。

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開始重視貞操觀的呢?南宋時期,在思想領域岀現了程朱理學,明朝時,又出現了陽明心學。這些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派。他們主張天理、天道,注重個人的修行。提岀了存天理,滅人慾等禁慾思想。後來的一些儒家弟子又在此基礎上,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禮教。這套禮教對人的行為有很多的限制。特別是對女人的限制更多,更嚴格。什麼男女有別,從一而終,貞女不嫁二夫,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貞女時節,不及老妓從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政府也提倡這套封建禮教,鼓勵人們去遵守。還對那些貞節烈女加封號,立牌坊等。這時,貞節觀才成為一項重要的道德標準。

封建社會結束以後,人們開始追求人性的自由。但那套封建禮教早己深入人心,很難在短時間內清除。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雖然提倡解放思想觀念,廢出封建禮教。但在改革開放前出生的幾代人,封建思想依然濃厚。而改革開放以後出生的一代人,他們處在經濟飛速發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他們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非常小。思想觀念與父輩祖輩截然不同。特別是在男女關係上非常隨意。根本就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怎麼說。所以有很多老年人看不懂。說這是飽暖生淫慾。而年輕人卻說: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誰對誰錯,只能交給歷史去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