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碑的變遷,折射了歷史的變遷。」
01
出了衡陽抗戰紀念館,翻過一面小小的山坡,就是聞名遐邇的「衡陽抗戰紀念城」。
說來有趣,去年,關於那部電影所引發的爭論達至高潮的時候,衡陽一幫冥頑不靈的國粉,就在紀念城碑的台階上組織了一次「聲討」活動,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來這裡看一看。
另一件事是,與此同時,一幫蟄居在台灣和海外其他地方的所謂「抗戰史學者」——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1949年國民黨反動派被推翻耿耿於懷——為了給我扣上「極左」的帽子,造謠說我主張拆除衡陽抗戰紀念城碑,一時間欺騙了不少人【點擊閱讀】,這也激起了我來這裡實地考察一番的願望。
所謂衡陽抗戰紀念城,包括一組建築,主要有——
【紀念城碑】
【記功亭】
【文化牆】
【廣場】
在這組建築物中,感到不太協調的是「衡陽保衛戰大型群雕」,其壯懷激烈的風格與其他建築拘謹、保守的風格呈鮮明對照,不像是同一時期修建的。
查了一下資料,果然,其他建築建成於四十年代,而銅雕像建成於2007年,據說是目前湖南省內最大的鑄銅群雕像。
【雕像】
銅雕像明顯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影響,用來表現國軍士兵,讓參觀者有莫名的詭異感,在台灣似乎都看不到如此氣質的國軍塑像。
影視界早已是「國軍主旋律」了,沒想到雕塑界也是如此。
02
1946年1月,衡陽市關於建「抗戰紀念城」的呈文,得到了蔣介石同意,次年,紀念城的各項建築,陸續開始修建。
這一期間,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
戰爭的進程,與蔣介石發動內戰時的如意算盤剛好相反,人民解放戰爭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裏就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反動政權被推翻。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紀念城原本計劃中的一些建築,沒有來得及完成,已經完成的,也在歷史洪流的沖刷下,經歷了一些變遷,以及變遷的變遷。
2017年5月8日,湖南日報新媒體「新湖南」在《中國唯一命名的抗戰紀念城》一文中,對「變遷」的經過做了一番敘述:
「這尊紀念碑是在1947年8月20日就已奠基了,但直到1948年4月才正式立起來,由蔣介石先生親筆提寫碑名;1952年維修時由於歷史原因又將碑文改為「衡陽解放紀念塔」;1984年為尊重歷史事實,將紀念碑碑名復原為「衡陽抗戰紀念城」,由原省政協副主席程星齡書寫。直到2007年4月14日進行重新修繕時,來自寶島台灣的珍貴手跡,也就是蔣介石當年親筆題寫的『衡陽抗戰紀念城』這七個字才最終回到了原位。」
真是鬼打牆的一般的經歷。
對於碑文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變化,台灣島內和海外一些有「深藍」背景的反共文人,憤憤不平,稱這是「1949年後遭到破壞」,是「極左」。
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1952年的更改碑文,並非他們污衊的「破壞」,而是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邏輯結果,是完全正當的。
這裡,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儘管抗日戰爭無疑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一次偉大勝利,但抗日戰爭並沒有使中國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
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擺脫了淪為被日本獨佔的、直接管理的殖民地的命運,但抗戰勝利後,出於國民黨反動政權的買辦性、腐朽性,蔣介石和美國簽訂了《中美商約》,全面出賣中國主權,中國有淪為被美國間接管理的獨佔殖民地的嚴重危險。
所以,必須進行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是抗日戰爭的繼續,是要完成抗日戰爭沒有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事業。
通過解放戰爭,以及隨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才徹底跳出了近代陷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並為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打開了大門。
所以,在解放戰爭勝利後,新生的革命政權將碑文改為「衡陽解放紀念塔」,是完全符合歷史邏輯的,是對歷史的尊重,而不是相反。
事實上,在解放戰爭勝利後,把抗戰紀念碑更名為解放紀念碑,並非衡陽一地。
在國民黨的「陪都」重慶,於1947年10月10日建立了「抗戰勝利紀功碑」。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國慶一周年的時候,「抗戰勝利紀功碑」被正式更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劉伯承元帥題寫了碑名。
今天,重慶的這座碑仍然叫「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
衡陽的紀念碑,名字後來又改回去了,出現了「變遷的變遷」,「新湖南」欣慰地寫道,「蔣介石當年親筆題寫的『衡陽抗戰紀念城』這七個字才最終回到了原位」。
但我沒有感到欣慰,反而感到沉重:「回到了原位」就好嗎?誰「回到了原位」?
老實說,我也替衡陽有關方面感到擔憂。
要知道,新中國的正義性,是建立在解放戰爭正義性基礎之上的,這是絕不容許含糊的大是大非問題。
試問:如果有人指責說:「回到了原位」,是對解放戰爭的反攻倒算,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反攻倒算……,你們該如何替自己的所作所為辯解呢?
【相關閱讀】
(作者系崑崙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獨立評論員郭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