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南宋最強名將,親手終結靖康之恥,他死後十年南宋滅亡

提到南宋末年的將領,多數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名字必然是——岳飛

岳飛像

誠然,岳飛的名字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八百年前的今天,不僅家喻戶曉,甚至已經成為了某種精神圖騰。

只不過,即便是在南宋風雨飄搖的最後幾十年,岳飛也不是武將中「戰鬥力」的天花板,而是另有其人,此人便是南宋後期軍事家——孟珙

孟珙畫像

對於孟珙這個名字,現如今似乎已經很少被人提及,但是在歷史上,後世對孟珙的評價卻絕不在岳飛之下。

儘管很多人愛拿孟珙與岳飛進行對比,並以孟珙為岳家軍的後代為由,認為孟珙稍遜於岳飛。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要知道,孟珙去世後被稱為少保,少保可是一品官銜,武將能夠獲此官銜十分不易,尤其是對於「重文抑武」的宋朝來說。

蒙古鐵騎

尤其是在蒙古鐵騎肆意妄為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13世紀,當時的南宋王朝雖然已經是搖搖欲墜,但是在國家的北面防線上始終矗立着一座令蒙古人膽寒的鋼鐵長城。

這座鋼鐵長城有着一個響亮的名字——孟珙。

孟珙,作為一個這個出身將門卻少年失恃的軍事奇才,在南宋王朝最後的日子裏,用一己之力,為南宋又續上了半條命。

根據史料記載,孟珙的祖上是在北宋滅亡後,從絳州投奔抗金名將岳飛的「岳家軍」,後來又跟隨「岳家軍」定居在了隨州棗陽一帶。

將門世家出身的孟珙,他的高祖孟安便是岳飛的部將,曾立下赫赫戰功,祖父孟林同樣也是岳飛的部下,孟珙的父親孟宗政也是「岳家軍」的將領,孟珙出生之際,父親孟宗政正在鎮守襄陽

根據記載,孟珙是孟宗政的第四個兒子,但是卻是孟宗政最為看好的一個,孟珙從少年時起,就被父親孟宗政帶在身邊。

孟宗政

正是因為從小就接受到軍旅生涯的鍛煉,使得孟珙不僅練就了一身的好武藝,而且還培養出了對戰場形勢非同一般的觀察力。

只不過,在孟珙十二歲那年,卻發生了一場意外,他的父親孟宗政在這一年的棗陽保衛戰中殉國,這給孟珙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畢竟這一年孟珙只有十二歲,他本該在父親的庇佑下成長,但卻因為父親的殉國,而不得不提前面對戰爭的殘酷。

此後幾年時間裏,孟珙在其父親舊部的培養下長大,只不過,真正讓孟珙在戰場上徹底蛻變的,是戰爭本身。

那是一場發生於1217年的血戰,地點就在南宋邊陲隨州城,當時,數以萬計的金軍揮師南下,計劃一舉攻破隨州,而這一年的的孟珙,還只有十八歲。

但是,自古以來英雄出少年,18歲的孟珙不僅毫無畏懼,而且親率奇兵,快馬加鞭穿越了武勝關,利用夜色與風雪的掩護,突襲了尚處於睡夢之中的金軍大營。

正是這場突襲,讓世人都見識到了將門虎子過人的膽識,而對於年紀輕輕的孟珙來說,更是在這場戰役中領悟到岳飛"以正合,以奇勝"的兵法要義。

此後幾年時間裏,孟珙在荊襄戰場上得到了充足地鍛煉,並很快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防禦策略。

資料記載,孟珙在實戰中總結出了過去傳統城防體系的短板和不足,並且開始嘗試性地構建自己獨創的"點線結合"的防禦網絡。

這套戰術在發生於1223年的棗陽保衛戰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當時的孟珙,在棗陽使用了自己獨創的"子母城"防禦。

何謂「子母城」?也就是說在主城外修築一座或多座衛星堡壘,從而形成犄角之勢,並且構建互相交叉的火力網。

正是孟珙的防禦創新,使南下金軍慣用的圍城戰術不起作用,甚至是屢屢受挫,這為後來孟珙指揮的荊襄防線奠定了基礎。

南宋的荊湖南路是抗金防線的重要樞紐

除此之外,對於金軍無往不利的重裝騎兵,孟珙同樣研究出了有針對性的反制戰術。

例如,孟珙改良了原有的床子弩,在其基礎上,設計出了可發射更有威力的"絞車弩",專門針對金軍的重甲。

孟珙的上述「創新」,最終在發生於1231年的馬蹬山戰役中派上了用場,在這場戰役中,甚至連金軍一直以來都引以為傲的鐵浮屠都折戟沉沙。

鐵浮屠與拐子馬

當然,孟珙之所以被後世稱之為「南宋第一武將」,不僅僅是善於帶兵打仗,而且還具有高超的戰略眼光。

尤其是在"聯蒙滅金"上,孟珙意識到這並不是簡單的借刀殺人,而是關乎南宋國運的地緣政治抉擇。

也正是在孟珙的堅持下,在圍攻蔡州戰役中,宋軍不僅是提供糧草支援,而且還了派出精銳參與圍城戰。

正是聯合蒙古的「蔡州之戰」,讓外界看到了孟珙的軍事智慧,尤其是孟珙拒絕了此前蒙古軍提出的「敢死隊計劃」,轉而採用了自己所主張的火攻與水攻相結合的戰術。

更加難得的是,在戰後的談判桌上,孟珙又展現出了與其武將身份完全不符的外交能力。

史料記載,當時孟珙巧妙地利用了蒙古諸王之間的矛盾,以河南一帶"虛位以待"為誘餌,最終為南宋爭取到了十分寶貴的備戰時間。

正是孟珙的戰略遠見,為南宋此後三十年的在抵抗蒙古的戰爭中保留了戰略縱深。

儘管如此,面對蒙古隨時都可能南下的威脅,孟珙開始為南宋構建有史以來最為複雜的防禦體系。

這套防禦體系究竟多複雜呢?史料記載,孟珙整整用了五年時間,打造了三個戰略層級。

分別是前沿的流動哨所負責預警。中層的要塞群形成交叉防禦,核心的襄陽-江陵軸線屯駐重兵。

這套體系在1235年的江陵保衛戰中經受住考驗,蒙古名將塔察兒的十萬大軍在層層消耗中銳氣盡失。

總而言之,孟珙是南宋末年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他的名字值得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