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的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首場活動對話環節,單霽翔、王春法、李黎等與會嘉賓聚焦「文化遺產保護的世界性價值」「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主題,進行深入對話交流,就更好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出真知灼見。
北京中軸線呈現出無可替代的獨特性
在這次對話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祝賀「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於去年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第59項世界遺產。在她看來,北京中軸線呈現出無可替代的獨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價值。
伊琳娜.博科娃在會後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縱貫老城南北,沿線分佈着古代皇家宮苑建築、祭祀建築、國家禮儀建築和公共建築等。這一軸線不僅見證了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演變,也體現了中國城市規劃傳統的深厚底蘊。「將古代皇家宮苑等非常古老的建築與天安門廣場這一非常現代化的建築串聯起來,將中軸線各個點位資源整合起來去申請非遺,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舉措,這些建築群給我們呈現了持續的歷史信息及北京對於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理念。」
伊琳娜·博科娃還特別指出,中國同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中國已有44項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充分體現了將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的理念和實踐。這反映出文化不僅能增強社會包容性、營造歸屬感,更是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對話會上,伊琳娜·博科娃還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表達了敬意,稱該院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知識,還研發了許多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情況進行創新性監測的方法。這些成果也為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科技為文化遺產的維護、保護與監測開闢了嶄新路徑。中國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使其再次成為值得世界借鑒的引領者。
文化遺產保護要融入人們現實生活
中國文物學會專業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則認為,過去文物保護強調靜態的古遺址、萬里長城等,如今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後還要保護活態、動態,比如典型的案例是2007年加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福建土樓,這樣一個還在人們生活其中不斷變化的民族村寨也能夠成為世界遺產。
在單霽翔看來,文化遺產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它融入人們現實生活,為當代生活做出貢獻,人們才會喜愛它,進而尊重它。這樣有尊嚴的文化遺產也才會成為我們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
對此,單霽翔還舉例說明北京東城區委宣傳部做了一個《課本里的東城》文旅項目。就是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一起走進東城區,探訪課本裏面相關的文旅景點。第一季八集分別拍了語文、數學、物理和美術等課程,每一個課程兩集,比如《物理》課本講天壇迴音壁、鐘鼓樓,《語文》課本講了中山公園裡的來今雨軒和老舍故居等等,這樣使北京東城的博物館能夠走進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對青少年教育產生影響。在他看來,人們對於生活中如何能夠更好地接觸世界遺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傑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