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醫生,你是我的救命恩人!」3月10日,重醫附二院神經外科診室里,小余(化名)緊握着該科主任謝宗義教授的手,臉上洋溢着劫後餘生的喜悅。從3米高空墜落後命懸一線,到如今笑着規劃新生活,這場跨越生死的救治背後,是醫生不放棄的堅持、家屬從絕望到信任的轉變,以及醫學溫度與專業力量的完美交融。
患者為治療團隊送上錦旗/圖源 重醫附二院
2024年11月17日,一場意外徹底打破了35歲的小余平靜的生活。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的他,在修繕屋頂時不慎從高處墜落,後腦勺重重撞擊水泥地面。家屬看到時,他的鼻孔和耳朵不斷流血,意識全無。緊急送往重醫附二院後,診斷結果令人窒息:顱內大量出血,屬於重型開放性顱腦損傷,隨時可能失去生命。
「必須立刻手術清除血腫!」面對醫生的緊急建議,小余的父母卻陷入兩難。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無法承受「人財兩空」的風險。儘管醫生多次溝通,反覆強調拖延的後果,但家屬最終含淚選擇保守治療。治療團隊沒有放棄,在重症監護室全力維持生命體征的同時,治療團隊始終在尋找轉機。
三天後,轉機悄然出現。查房時,謝宗義主任輕「掐」小余,觀察反應來判斷其昏迷程度和病情變化。正是這一「掐」,他敏銳捕捉到小余對疼痛的微弱反應,點燃了治療的希望!「腦損傷後的水腫高峰期即將到來,病情將迅速惡化引發腦疝,再拖下去就徹底沒機會了!」他再次找到家屬,「他還年輕,孩子需要父親,我們一起拼一次!」這番言辭懇切的分析,擊碎了家屬最後的猶豫。顫抖的雙手簽下手術同意書,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正式開啟。
手術難度遠超預期。因延誤治療,手術難度增加,稍有不慎便會引發致命風險。謝宗義主任團隊結合多學科專家會診的手術預案,由該科副主任醫師汪峰主刀,歷經5個多小時的精細操作,成功為他實施了開顱血腫清除和去骨瓣減壓術。術後,醫護團隊24小時輪班監測,家屬寸步不離地守候,小余用頑強的生命力回應着每一份期待——12月3日,他睜開了雙眼;12月4日,能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半個月後,雙上肢肌力恢復正常,他帶着錦旗和淚水出院。
「如果沒有謝主任的堅持,我們可能永遠失去了他。」複查時,小余的父母哽咽道。如今的他已經能如常人般行走談笑,甚至計劃重返職場。診室里,謝宗義輕拍他的肩膀:「好好生活,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回報。」
這場生死較量,沒有驚心動魄的「神操作」,卻因醫者的仁心與擔當而顯得尤為動人。小余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劫後重生,更詮釋了醫患攜手的力量:在冰冷的疾病面前,唯有信任與堅持,才能讓希望穿透絕望,照亮生命的歸途。(資訊)
(文/周晉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