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版本的蔣介石嫡系「五大主力」

說起蔣介石嫡系部隊的「五大主力」,都知道第五軍、十八軍、七十四軍新一軍新六軍,是蔣介石嫡系中的精銳之師,抗戰後期全部美械裝備,經過美國軍官訓練,戰鬥力較強,號稱國民黨軍嫡系「五大主力」。

抗戰時期蔣介石檢閱嫡系部隊

1946年根據國民黨軍整編計劃,把原來的軍整編成含有步兵旅建制的整編師,原來的師整編為旅。其中第五軍整編為第五師,十八軍整編為十一師,七十四軍整編為七十四師。整編計劃在1946年7月完成,但是因內戰提前爆發,隴海線以北的部隊,以及隴海線以南正在運動的部隊均未完成整編。此時的「五大主力」為整五師、整十一師、整七十四師、新一軍、新六軍。1948年下半年,整編師又恢復軍的番號。這「五大主力」,似乎已成公認,也不用多費筆墨來介紹了,網上鋪天蓋地都是。

但是,原蔣介石的侍衛官葉邦宗所著書中,所提到的國民黨五大主力卻是另一個版本。作者1943年曾調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組任蔣介石官邸警衛,著有《蔣介石侍衛長回憶錄》《黃埔十大名將》等書。

他在在書中這樣寫到:

1945年春夏,國民政府頒佈抗戰有功第一梯隊五大精銳部隊,以番號次序分別是——

革命靈魂第一軍,主要將領分別是:何應欽胡宗南,張卓,羅烈。

(第一軍自東征北伐中原大戰,抗日戰爭,是國民革命軍重要的組成部分)

鐵甲新軍第五軍,主要將領分別是:薛岳徐庭瑤邱清泉,熊笑三。(第五軍番號經歷多次變更,隨着抗戰中後期,被分散成多個小體系在各戰區發揮了機械化的優勢)

榮譽先鋒十三軍,主要將領分別是:湯恩伯,張珍,張雪中,石覺。

(第十三軍始終衝鋒在戰場最前沿在抗戰期間始終保持先鋒部隊稱號)

野戰雄獅五二軍,主要將領分別是:關麟征張耀明趙公武劉玉章

(第五十二軍 有着黃埔軍校優良傳統和迅敏的戰鬥素養,成為野戰部隊的標榜,是國民黨軍唯一沒有變動建制的主力軍,曾以軍基幹擴編兩個集團軍體系,這是未曾有過的先例,被蔣介石視為中央陸軍中的嫡系私有財產)

衛戌模範七四軍,主要將領分別是: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

(第七十四軍是中央衛戌部隊的典範,抗戰中被使用在戰場中,是蔣介石部隊中的後備軍思想觀念堅定)

以上各軍建制完滿,戰鬥力強悍,意志堅定,忠實追隨蔣先生鬧革命,是抗戰勝利中堅力量。

所列舉的代表人物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細心考量,相對影響力大,戰場功勛卓著,各人指揮能力強悍,能獨當一面,在軍中影響力非凡。

這一版本的「五大主力」,與傳統的「五大主力」,相同有第五軍和七十四軍,不同的是第一軍、十三軍和五十二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三個軍:

「革命靈魂第一軍」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的前身是黃埔軍校教導團。1925年8月國民革命軍統一編成5個軍。其中,以黨軍第一旅和建國粵軍第四師合編組成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介石任軍長。第一軍是蔣介石賴以起家的基本部隊,其後,蔣介石軍事集團越做越大,由第一軍而第一集團軍,由第一集團軍而中央軍。1926年1月,蔣介石辭去軍長之職,被稱為蔣介石「八大金剛」之首的何應欽為第二任軍長。其後,「八大金剛」中的劉峙、顧祝同、陳繼承先後接任第一軍軍長。1936年4月胡宗南繼任該軍軍長,此後第一軍成為胡宗南集團的基本部隊,也自詡為「天下第一軍」(後來孫立人的新編第一軍也自稱「天下第一軍」)。

胡宗南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軍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會戰等,其間李鐵軍、陶峙岳、丁德隆、韓錫侯、張卓、羅烈先後任第一軍軍長。

1946年初,國民黨軍進行整編,第一軍改稱整編第一師,師長羅烈。在西北戰場多次與人民解放軍作戰,先後參加了聞夏戰役、臨浮戰役、進攻延安蟠龍戰役榆林戰役、黃龍戰役、清洞戰役等作戰。1948年3月,羅烈升任整編第一軍(相當於兵團)軍長,陳鞠旅任整編第一師師長。1948年底,該整編師又恢復了第一軍的番號,軍長仍為陳鞠旅,隸屬第五兵團。1949年,陳鞠旅升任第十八兵團副司令官,仍兼任第一軍軍長。12月24日至26日,該軍在成都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陳鞠旅被俘。

1949年12月27日,成都戰役勝利結束。圖為成都各界歡迎人民解放軍入城。

「榮譽先鋒十三軍」

國民黨軍隊的歷史上,先後在湘軍、新桂系軍、直魯聯軍西北軍、中央軍中有五支部隊被冠以十三軍番號,但它們之間沒有直接關聯。本文所述的十三軍,是中央軍嫡系部隊的十三軍。

1933年夏,國民黨軍為加強長城沿線的抗戰力量,將第八十八、第八十九師合編組成第十三軍,錢大鈞任軍長。長城抗戰結束後,軍長錢大鈞調走,該軍部隊由第八十九師師長湯恩伯指揮,1935年9月湯恩伯正式任該軍軍長,第十三軍也成為湯恩伯集團的基本部隊。

抗戰期間第十三軍參與了多場重要戰役,包括南口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豫中會戰、湘西會戰以及收復桂林之戰。湯恩伯集團骨幹鮑剛、張軫、王仲廉、張雪中、石覺先後任軍長。

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底,第十三軍乘坐美軍艦船抵達秦皇島,隸屬東北行營,為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的前鋒軍。

美國軍艦運送國民黨精銳部隊到東北、華北

在東北戰場上,第十三軍經歷了多次戰鬥,初期氣焰囂張,後來屢遭挫敗。1948年5月,國民黨軍調整作戰部屬,第十三軍駐防的熱河省劃歸華北「剿總」管轄,該軍隨之改隸華北「剿總」指揮。同年11月,軍長石覺調第九兵團任兵團司令職。另以第九兵團副司令駱振韶兼任軍長。在平津戰役中,第十三軍再次遭到重創。1949年1月21日,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該軍師以上軍官逃往南京,留在北平的部隊接受人民解放軍的和平改編。

「野戰雄獅五二軍」

國民黨第五十二軍,成立於1937年,由第二師與第二十五師組成,首任軍長關麟征。抗日戰爭初期參與徐州會戰之台兒庄戰役、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據說日酋板垣征四郎對五十二軍有過評價:「關麟征的一個軍應視為普通支那十個軍」。此後,張耀明、趙公五先後接任軍長。1940年,日軍侵入法屬越南,第五十二軍調防雲南南部,防止日軍攻擊滇南。在國民黨軍接受美援後,五十二軍成為半美械部隊,據說素有「國軍第六大主力」之稱,不過沒看到有文字記載。

關麟征

抗戰勝利後,五十二軍由滇南駐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後該軍與第十三軍乘載美國軍艦於10月下旬在秦皇島登陸。一路沿北寧鐵路經長城進入東北,接收瀋陽,後進軍安東。至1948年5月,梁愷、覃異之、劉玉章先後繼任軍長。期間所部多次遭到東北民主聯軍(後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重創,僅號稱「千里駒師」的第二十五師就被全殲過兩次。

新開嶺戰役五十二軍主力第二十五師被東北民主聯軍全殲。此役在東北戰場首創全殲國民黨軍一個建制師。

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五十二軍第二師全部、第二十五師1個團和軍直屬輜重團共1.48萬人被殲,劉玉章率五十二軍軍部及二十五師一部共一萬多人撤走,再船運至上海整補。1949年5月上海戰役中,五十二軍再遭重創,一部被殲,其餘部隊在吳淞口登船逃往舟山群島,後轉運台灣。據國民黨戰史記載,第五十二軍從上海共撤出2.05萬人。到台後成為國民黨軍的主力部隊和中堅力量,但早已是風光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