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戰爭:張作霖入關大失敗!敗退東北老家!

直奉初分蛋糕與矛盾萌芽

(一)皖系衰落,直奉崛起

皖系戰敗後,北洋格局由三足鼎立演變為直系與奉系兩強爭霸。直皖戰爭後,張作霖前往北京曹錕商議戰利品分配,張作霖提出奉系入關並由段祺瑞從中協調,吳佩孚則堅決反對,認為段祺瑞禍國殃民不應再被啟用。

曹錕從中斡旋,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戰利品平分,奉系暫不入關,軍餉由北洋政府承擔,人事任免各自做主,國家大事共同商議,段祺瑞則退居幕後。

三足鼎立

(二)矛盾初現,梁士詒事件

徐世昌時任總統,但在權力分配中被邊緣化。曹錕欲競選總統,張作霖因自身地緣劣勢,認為分配不均,便支持親日派梁士詒上台,試圖改變局面。梁士詒上台後赦免皖系人員並抑制吳佩孚,引發吳佩孚強烈不滿,他聯合直系各省督軍逼迫梁士詒下台。張作霖見狀,暗中聯絡段祺瑞和國民黨,企圖南北夾擊直系,徐世昌調解無果,直奉矛盾激化,戰爭一觸即發。

直奉戰爭馮玉祥崛起

(一)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2 年 4 月,奉軍入關討直,戰爭僅持續 6 天,張作霖的大軍被吳佩孚橫掃。戰後,曹錕專註總統競選,將兵權交予吳佩孚,吳佩孚成為直系實際領袖。與此同時,馮玉祥勢力逐漸發展,他早年離開淮軍,加入袁世凱新建陸軍。

後因幫助曹錕趕走陝西督軍陳樹藩而佔據陝西,勢力得以壯大。在曹錕競選總統時,馮玉祥積極支持,成為曹錕心腹,但吳佩孚對其心存疑慮,曾勸曹錕疏遠馮玉祥,曹錕未予採納。

(二)第二次直奉戰爭與北京政變

1924 年 9 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 17 萬人捲土重來,曹錕令吳佩孚率 20 萬直軍迎戰。然而,在戰爭關鍵時刻,馮玉祥於 10 月 22 日在古北口與奉系達成停戰協議,並聯合胡景翼孫岳發動北京政變,軟禁曹錕,所部改稱國民軍,馮玉祥任總司令。吳佩孚得知老巢被抄後,雖率軍回援,但最終失敗,率殘部逃離,奉軍進入天津

戰後格局與權力制衡

(一)馮玉祥與張作霖的矛盾激化

吳佩孚敗亡後,馮玉祥不滿張作霖違背不入關的約定,張作霖則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欲進一步擴張,甚至打算一統天下。馮玉祥為制衡張作霖,電邀孫中山北上,同時為塑造革命人設,於 11 月 5 日派兵將溥儀逐出紫禁城,此舉引發社會爭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的政治形象,使其成為孫中山在北方的名義代表。

(二)段祺瑞出山與勢力範圍劃分

張作霖鑒於形勢變化,改變策略,推舉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各方劃定勢力範圍,山東安徽江蘇歸皖系,西北歸馮玉祥,華北對半分。但張作霖此舉暗藏玄機,他意圖讓皖系在前衝鋒陷陣,自己坐收漁利。此後,段祺瑞在政治上施展手段,引發了一系列地方勢力的變動,如齊燮元孫傳芳的態度轉變,以及張宗昌在江蘇、山東的擴張等,奉系勢力逐漸達到巔峰,控制了大片繁榮地區。

國民黨與蘇聯因素的介入

(一)孫中山北上與國民黨內部變化

1924 年 12 月 31 日,孫中山抵達北京,受到民眾熱烈歡迎,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馮玉祥的話語權。然而,孫中山不久後因病離世,國民黨內部因左右之爭陷入混亂,馮玉祥的處境也隨之改變。

孫中山去世

(二)馮玉祥與蘇聯的合作

此後,蘇聯依據合作約定,陸續派遣了諸多經驗豐富、專業能力過硬的軍事顧問抵達張家口這些顧問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軍事理念與戰術思想,還協助馮玉祥整訓部隊,從軍隊的編製優化、作戰技能提升到思想建設等多個層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蘇聯的助力下,馮玉祥所部的戰鬥力得到了顯著增強,在後續參與的諸多局部紛爭中開始嶄露頭角,成為了當時北方地區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

而這一合作關係也引發了其他軍閥勢力的高度警惕,張作霖和段祺瑞等更是視其為眼中釘,加劇了各方之間原本就錯綜複雜的矛盾與鬥爭。國內各勢力圍繞着馮玉祥及其背後蘇聯支持這一因素,不斷調整自身的戰略布局,或拉攏、或對抗,使得整個北洋軍閥混戰的局面愈發撲朔迷離。

軍閥混戰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多方角力與相互制衡的狀態,在客觀上也促使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思考如何打破這一混亂格局,去探尋一條能真正結束紛爭、實現國家統一與穩定的道路,從而為後續更大規模的歷史變革埋下了伏筆。

文章來源:老威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