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旁聽數學,考試時班裡的尖子生才考60分,但他卻考了100分!

于敏北京大學讀書時,作為數學系的一個旁聽生,在一次超難的數學考試中,平均分只有20分,尖子生才考60分,勉強及格,但他卻考了100分。


原子彈氫彈的研究,世界第一美國用了整整7年3個月,蘇聯也用了6年3個月,但是我們卻只用了2年8個月,而這一切,全靠沒出過國門,沒喝過洋墨水的于敏,他的于敏構型至今領先世界,暫時無人超越。



1926年,于敏出生在河北寧河縣他的童年和少年都處於中國局勢動蕩的時期,在那個動蕩不安,物資匱乏的年代,讀書學習讓他心中安穩,因此,他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尤其在數理學科,天賦驚人。


而于敏之所以拚命讀書,是因為他目睹着國家因為貧弱被他國欺凌,人民因為戰亂流離失所,他在心裏立志報國,科學救國,要為國家的富強而努力,把所有的侵略者趕出中國。



憑藉優異的成績,于敏考入北京大學,師從張宗燧胡寧等知名教授,于敏還是數學系的旁聽生。在他旁聽期間,數學系參加了一次難度極高的數學考試。


這次考試的平均分僅僅只有20分,就連平日里被大家視為尖子生的同學,也只是考了60分,勉強及格,唯獨于敏,他竟然考了令人驚嘆的100分。


這成績一出,不僅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老師們也看到了他在數學領域的天賦和潛力,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他身上。


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等核大國憑藉著手中的核武器,在國際舞台上耀武揚威,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外部壓力,這時,毛主席提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當時,我國還在研製原子彈,但氫彈的研發工作也迫在眉睫,1961年,錢三強找到于敏,跟他商量想讓他領導氫彈研究。



雖然于敏不感興趣,想到國家面臨的核威脅愛國主義勝過興趣,他果斷地放棄自己熱愛的基礎理論研究,去研究氫彈,所以他當即答應下來。



于敏深知這項任務的重要性,他在2014年的採訪中說:「搞氫彈是很難的事情,所牽扯的學科很多,並且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是,愛國主義勝過興趣!」


當被問及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時,他堅定地說:「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的獨立,我們沒有另一種選擇。」



然而,我國當時的科研條件極其艱苦,與發達國家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科研設備陳舊落後,技術資料嚴重匱乏,許多關鍵的技術和理論都需要科研人員自己去摸索,去攻克。


尤其是計算工具的簡陋,沒有先進的電子計算機,科研人員們只能依靠手動計算,那龐大而複雜的計算量,常常讓人算到崩潰,為了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于敏他們只能日夜不停地計算。


為此,他們經常算得眼睛布滿紅血絲,手指也磨出老繭,關鍵是他們住在簡陋的宿舍里,夏天酷熱難耐,蚊蟲肆虐,冬天又寒風刺骨,滴水成冰,即便這樣,他們也從未想過退縮。


這個過程中,于敏承受着難以想像的壓力,他帶領團隊成員廢寢忘食地查閱資料,反覆推導各種理論公式,進行了無數次的思想碰撞和激烈討論。


于敏的專註和投入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常常在辦公桌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沉浸在複雜的理論推導和數據計算中,忘記吃飯。



他的這種專註精神,讓身邊的同事們既敬佩又心疼,有人開玩笑說他是個「科研瘋子」,為了攻克難題可以不顧一切,但大家心裏都明白,他是在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未來,奉獻着自己的一切。


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在氫彈研發的過程中,憑藉著敏銳的物理直覺和深厚的學術功底,于敏提出許多創新性的理論和方法,他大膽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創造性地提出了「于敏構型」。


這一構型的提出,大大縮短了我國氫彈的研發進程,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突破,美國用了7年3個月,蘇聯用了6年3個月,而我國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僅僅用了2年零8個月就成功實現了。


1967年6月17 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氫彈研究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這一驚人的成就,震驚了世界,而這多虧了于敏和他的團隊,是他們用汗水和智慧才創造了中國氫彈的奇蹟,也為我國的國家安全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相對於其他的科學家,于敏雖然沒有出國留學的經歷,也沒有接觸到國外先進的科研環境和資源,但他憑藉著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創新精神,在氫彈研究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他的「于敏構型」更是讓我國自主研發的氫彈構型,至今領先世界,成為我國國防事業一座不朽的豐碑。


于敏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和愛國者,他為了國家的利益,默默奉獻自己的一生,他是眾多無名英雄的縮影,為了國家的事業,默默付出,犧牲小我,成就國家的大我。



短短几十年里,我國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從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離不開像于敏這樣的「國之脊樑」的辛勤付出。


于敏像那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為了國家的事業,默默無聞,不求名不求利,將自己的心血與汗水毫無保留地貢獻給國家。



這種捨身忘我的深明大義,值得我們永遠敬仰和緬懷。他們是國家的英雄,是我們民族的脊樑,我們應該永遠銘記他們的功績,是他們用生命和畢生所學,才換來了如今的盛世,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