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告別宋慶齡時,曾發誓要率20萬大軍向她「報到」,怎麼回事?

陳賡告別宋慶齡時,曾發誓要率20萬大軍向她"報到",怎麼回事?

1927年,血雨腥風的上海灘,一個負傷的革命軍人在牛惠霖骨科醫院徘徊。他的雙腿傷勢嚴重,醫院卻因為他的身份而遲遲不肯收治。就在這危急時刻,一位優雅端莊的貴婦人出現在病房,她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這位革命軍人是誰?他為何會得到宋慶齡的特別關照?更令人好奇的是,這位軍人在離開上海時,向宋慶齡許下了一個看似狂妄的誓言:有朝一日要率領20萬大軍回來向她"報到"。這個誓言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他最終是否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一、黃埔軍校的大師兄:陳賡與宋慶齡的初識

1924年5月,廣州黃埔軍校正式開學。陳賡作為第一期學員,以優異的成績被選為學生總隊長。在開學典禮上,孫中山先生親自訓話,陳賡就站在主席台下方第一排。這一天,他第一次見到了宋慶齡。

軍校生活緊張而充實,陳賡因為出身武術世家,不僅文化課成績出色,在軍事訓練中更是表現突出。一次軍事演習中,陳賡帶領學員隊伍在崎嶇山地進行實戰演練,恰好被來視察的孫中山和宋慶齡看到。那天,陳賡指揮的戰術動作乾淨利落,展現出過人的軍事才能。

這次演習之後,孫中山特意將陳賡叫到辦公室談話。談話中,孫中山詢問了陳賡的家庭背景和從軍經歷。得知陳賡出身河南武術世家,又有着堅定的革命信念後,孫中山十分欣賞。宋慶齡也在場,她對這位年輕的軍校學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5年初,東征陳炯明期間發生了一件事。當時,蔣介石在前線指揮作戰時遭遇敵軍伏擊。陳賡憑藉著敏銳的軍事洞察力,發現敵軍意圖包抄的動向,立即組織掩護。在撤退過程中,他背着受傷的蔣介石,在槍林彈雨中連續奔跑了三里多地,最終成功脫離險境。這一壯舉讓陳賡在軍校聲名大噪。

宋慶齡在得知這件事後,專門邀請陳賡到寓所做客。席間,宋慶齡詳細詢問了東征戰役的細節。陳賡則講述了軍校學員在戰鬥中的表現,以及他們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宋慶齡對陳賡說:"你們這些年輕人,就是革命的希望。"

1926年秋,北伐戰爭爆發。作為黃埔一期的傑出學員,陳賡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上校團長。臨行前,他專程去向宋慶齡辭行。宋慶齡囑咐他:"革命道路艱險,一定要注意安全。"這句話,陳賡一直銘記在心。

就這樣,從黃埔軍校的操場到戰場,從一名普通學員到革命軍官,陳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而這段與宋慶齡的初識經歷,也為日後他們之間深厚的革命情誼奠定了基礎。

二、生死相托:南昌起義後的危急時刻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作為起義的重要參與者,陳賡率領部隊在城內展開激烈巷戰。在攻打敵軍據點時,一顆炮彈在陳賡身邊爆炸,彈片擊中了他的左腿,造成脛骨腓骨多處粉碎性骨折

負傷後的陳賡被同志們緊急轉移。起義軍撤出南昌後,他輾轉多地,經過兩個多月的艱難跋涉,終於在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抵達上海。當時的上海是租界地帶,相對安全,也有較好的醫療條件。

經過多方聯絡,陳賡被安排到了牛惠霖骨科醫院。但是,當牛惠霖看到陳賡的傷勢和穿着打扮時,產生了懷疑。那個時期,上海租界內特務密布,醫院經常接到當局的通知,要求嚴查可疑人員。牛惠霖擔心收治革命軍人會給醫院帶來麻煩,一開始並不願意接收陳賡。

就在這危急時刻,牛惠霖想起自己與宋慶齡的親戚關係。他將陳賡的情況告知了宋慶齡。當宋慶齡得知是陳賡時,立即趕到醫院。她一見到陳賡就認出了這位曾經的黃埔學生總隊長。

宋慶齡當即召集牛氏兄弟商議治療方案。經過詳細檢查,醫生們發現陳賡的傷情十分嚴重。彈片不僅造成了骨折,還引發了嚴重感染。按照當時的醫療條件,最保險的做法是截肢。但宋慶齡堅持要求醫生盡最大努力保住陳賡的雙腿。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牛氏兄弟為陳賡進行了兩次大手術。第一次手術是清創和傷口消毒,第二次則是骨骼接合。為了防止特務查訪,宋慶齡還特意安排人將陳賡轉移到醫院的偏僻病房,並安排專人照料。

手術期間,宋慶齡多次到醫院探望陳賡。為了掩人耳目,她都是在深夜前來。每次來訪,都會詳細詢問陳賡的恢復情況,並帶來一些補品和醫用物資。

在醫院養傷期間,陳賡通過地下黨的聯絡員得知,南昌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遭遇重創。許多同志犧牲或被捕,這讓他倍感焦慮。宋慶齡得知後,專門找來報紙和相關資料,讓陳賡了解外界情況,並叮囑他安心養傷。

經過三個多月的精心治療,陳賡的傷勢逐漸好轉。雖然左腿落下了些許殘疾,但終究保住了。在即將出院時,陳賡向宋慶齡表達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宋慶齡則說:"革命者都是一家人,你的傷勢好了,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

三、革命歲月中的患難情誼

1933年的上海,形勢日益嚴峻。陳賡作為中共地下黨的重要成員,奉命在上海開展秘密工作。當時的上海租界內,國民黨特務機關布下了天羅地網,大肆搜捕共產黨人。

3月的一個雨夜,陳賡在徐家匯附近的一處聯絡點與同志接頭時,不幸落入特務的包圍圈。經過短暫的搏鬥,陳賡被捕。特務們很快認出了這位曾經的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長,立即向上級報告。

消息傳到宋慶齡耳中時,陳賡已被關押在龍華警備司令部監獄。當時的龍華監獄以殘酷著稱,許多革命志士在此遭受酷刑。宋慶齡立即啟動了她的社會關係網絡,試圖營救陳賡。

首先,宋慶齡通過在滬的英國友人向工部局施壓,指出陳賡是在租界內被捕,應當依據租界法律處理。同時,她又聯繫了幾位國民黨元老,以陳賡曾救過蔣介石性命為由,要求從寬處理。

在獄中,陳賡表現得異常堅貞。審訊者以他的黃埔軍校背景為突破口,勸說他"棄暗投明"。陳賡則以沉默應對。特務們對他實施了多次刑訊逼供,但始終沒能撬開他的嘴。

宋慶齡通過關係得知陳賡在獄中受刑的消息後,立即託人送去了醫藥用品。她還專門致信給時任上海市長吳鐵城,提出保釋要求。信中提到:"陳賡乃黃埔軍校優秀學員,為國儲才,望善予照料。"

經過兩個月的周旋,宋慶齡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她得知龍華監獄的一位高級官員的夫人曾在孫中山先生在世時受到過特別照顧。宋慶齡親自登門拜訪這位夫人,請她出面說情。

在多方努力下,陳賡終於獲准保外就醫。但特務機關設下了嚴密監視,企圖通過跟蹤陳賡發現更多地下黨員。宋慶齡再次展現了她的智慧,她安排陳賡以病重為由,先轉入一家外國人開設的醫院。

趁着特務稍有鬆懈之際,地下黨組織立即展開行動。他們安排陳賡化裝成外籍醫生的隨行人員,成功突破封鎖,離開上海。經過多次轉移,陳賡最終安全抵達了延安

1935年初,陳賡通過地下黨的通信渠道,給宋慶齡寫了一封短訊,表達感激之情。信中提到:"此生得蒙夫人兩次救命之恩,來日必當以革命成功為報。"宋慶齡收到信後,立即將信件銷毀,但將這份革命情誼深深記在心中。

這次營救行動的成功,不僅保全了一位重要的革命骨幹,更加深了陳賡和宋慶齡之間的革命友誼。這份患難之交,在往後的歲月中不斷得到升華。

四、二十萬大軍重返上海

1949年5月14日,上海戰役打響。擔任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司令員的陳賡,率領二十餘萬大軍向上海進發。這支軍隊中,不僅有他親自指揮的第20、27軍,還有第10軍和獨立師等部隊。

在進攻上海前,陳賡仔細研究了城市地形。他特別注意到當年在上海養傷時的經歷,對租界區域的地形布局了如指掌。這些經驗為制定進攻方案提供了重要參考。

戰役打響後,陳賡採取了"內外夾擊、分割包圍"的戰術。第27軍主力從北面突入,第20軍從西面進攻,第10軍則從南面推進。三路大軍形成了對上海城區的包圍之勢。

5月25日,解放軍突破外圍防線,攻入市區。在進攻過程中,陳賡特彆強調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迹和工業設施。他下令部隊:"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工廠、碼頭、銀行等設施都要完整保存。"

當解放軍進入市區後,陳賡立即派出工作組,保護重要機構。其中包括當年救治過他的牛惠霖骨科醫院。他還特意派人前往宋慶齡位於靜安寺路的寓所,確保她的安全。

5月27日下午,上海基本解放。陳賡在錦江飯店設立了臨時指揮部。當天晚上,他派出警衛員,帶着一封親筆信前往宋慶齡寓所。信中寫道:"二十二年前的諾言,今日終得實現。"

5月28日上午,陳賡身着軍裝,來到宋慶齡寓所。二十二年前那個負傷的革命軍人,如今已是統領二十餘萬大軍的將領。當年的誓言,在這一天得到了完美的兌現。

宋慶齡在寓所設宴款待陳賡。席間,兩人回憶起往事。陳賡詳細介紹了解放上海的戰役過程,特別提到為了減少城市破壞,部隊採取了多種謹慎的戰術。宋慶齡則講述了這些年來上海地下黨的鬥爭歷程。

餐後,陳賡向宋慶齡彙報了上海的接管工作。他說:"我們不僅要解放上海,更要治理好上海。"為此,他專門組建了軍管會,負責維持社會秩序,保護工商業。

在隨後的幾天里,陳賡多次派人向宋慶齡通報工作進展。他還根據宋慶齡的建議,特別關注了上海的文教衛生機構。對於一些進步人士和知識分子,採取了團結爭取的政策。

這次重返上海,陳賡不僅完成了軍事任務,更實現了對宋慶齡的承諾。這個承諾的實現,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預示着新中國的曙光。上海的和平解放,成為了陳賡軍事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五、新中國成立後的深厚情誼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陳賡和宋慶齡作為新中國的重要締造者,都參加了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城樓上,兩位老友再次相見。這一次,他們不再是地下革命時期的秘密接頭,而是以新中國締造者的身份光明正大地並肩而立。

1950年初,陳賡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副院長。他在工作之餘,經常去看望宋慶齡。每次前往,都會帶去一些延安特產或是當地土特產。宋慶齡則常常為他準備一些西式點心,這是當年在上海時陳賡最愛吃的。

1951年春天,陳賡特意邀請宋慶齡參觀軍事學院。在參觀過程中,陳賡向宋慶齡介紹了學院的建設情況和教學方針。宋慶齡對軍事學院培養新一代軍事人才的工作表示讚賞,並向學員們講述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

1952年,宋慶齡在北京的寓所修繕時,陳賡派出了工程兵部隊協助施工。他還特意安排了警衛人員,確保施工期間宋慶齡的生活不受影響。工程完工後,宋慶齡特意設宴感謝陳賡和工程官兵。

1953年,陳賡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工作更加繁忙的他仍然堅持每月抽時間看望宋慶齡。在一次談話中,宋慶齡提出要為在校的革命軍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陳賡立即着手研究,後來促成了多所軍隊子弟學校的建立。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陳賡和宋慶齡經常在會議期間交流。他們不僅討論國家建設問題,還回憶起當年在上海的革命歲月。陳賡說,沒有宋慶齡的兩次救命之恩,就不會有今天的相聚。

1955年,陳賡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儀式後,他第一時間前往宋慶齡寓所分享這一喜訊。宋慶齡親手為他佩戴上將軍銜,這一幕被攝影師拍下,成為了一段珍貴的歷史記錄。

1956年春節,宋慶齡特意邀請陳賡一家到家中過年。席間,兩位老戰友談起革命歷程,從南昌起義到解放上海,從地下鬥爭到新中國成立,往事歷歷在目。這頓年夜飯,延續了整整一個下午。

1957年,陳賡調任成都軍區司令員。臨行前,他專程向宋慶齡辭行。宋慶齡送給他一套英文版的《孫中山全集》,並囑咐他在繁忙工作之餘要注意身體。陳賡則承諾每次進京必來看望。

在此後的歲月里,兩位老友雖然聚少離多,但書信往來從未間斷。陳賡在成都期間,常常派人把四川特產送到北京,宋慶齡則經常在信中詢問他的健康狀況。這份始於革命年代的深厚情誼,在新中國的和平建設時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