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之前,德國副總理哈貝克先到韓國,宣稱德韓都要擺脫對華依賴

據觀察者網報道,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率領商業代表團將訪問中國。

在動身之前,德國經濟和氣候保護部就表示,哈貝克此次訪華的重點議題,是向中國說明德國的經濟和貿易政策並不和歐盟一致,德國也在尋求能源來源的多元化,避免風險。

除此之外,歐盟對中國的新能源電動車徵收「反補貼關稅」,也將會是核心議題之一,哈貝克此前不止一次指出,反對歐盟以懲罰性關稅對待中國的新能源電動車,因為如果中國出台對等的反制裁措施,將對德國經濟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因為中國市場是德國汽車的最大、且最主要的市場之一。

除此之外,哈貝克在動身之前表示中國是全球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全球議題中,中國都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合作夥伴,因此保持中德之間的對話對兩國都至關重要,德國也並沒有與中國「脫鉤」的想法。

因此外界普遍認為,哈貝克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在中歐之間充當調解員的角色,以解決中歐之間的貿易爭端,並向中國說明德國在該問題上的態度,以避免影響中德之間的經貿關係。

不過從哈貝克在韓國的表態來看,哈貝克在對中國充滿「讚美」之情的背後,似乎帶着更多的目的。

哈貝克此次訪問行程不僅僅是對中國進行訪問,還包括韓國,並於6月19日率先到訪了韓國,哈貝克在韓國的表態與他訪華的重點出現了矛盾之處。

6月20日,哈貝克在接受韓國記者採訪時表示,韓國的經濟和德國有着很高的相似性,注重對外貿易的發展,德韓兩國的經濟發展都依賴於一個開放的市場以及抑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同時哈貝克也表示,德韓也有着共同的目標,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擴大原材料供應,減少對中國關鍵產品的依賴。

但問題是,德國和韓國有可能擺脫所謂的對中國「依賴」嗎?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德國真的想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那麼德國政府就不會反對歐盟對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措施,德國此舉的目的不就是為了保住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否則哈貝克也不會有這次的訪華安排。

而韓國同樣不可能做到。韓國的原材料進口極度依賴於其他原材料產地,並且中國同樣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韓國推動的中日韓三國首腦會晤,本身就是想要修復對華關係,加強對華貿易。

在韓國和德國都比較依賴中國市場的前提下,還想要減少對中國關鍵產品的「依賴」,這展現出的實際上是德國「既要又要」的態度,一方面不敢得罪美國,積極配合美國的對華「去風險」戰略。另一方面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在歐元區整體衰退的情況下,尋求中國這個第一大貿易合作夥伴,為德國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從哈貝克的表態和行動上來看,德國對中國的最終目標,就是想要繼續保持中國這個強大單一市場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削弱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具體來說就是在保證對華出口的前提下,減少對華進口。

這也間接反應了一個問題,現在的德國朔爾茨政府並沒有默克爾的政治手腕。當年美國為了把歐盟綁上戰車,弄出了歐債危機、敘利亞危機、英國脫鉤等問題,再加上一個克里米亞事件,這些事件無一例外,都被默克爾四兩撥千斤進行了化解,美國對歐洲可以說無計可施。

而面對俄烏戰爭的爆發,朔爾茨既沒有展現出施羅德戰略眼光,同時也沒有默克爾的政治手腕。而隨着俄烏戰爭的加劇,德國也被美國綁上戰車,隨之而來的就是在經濟政策上喪失了自身的獨立性,開始為美國的全球戰略服務。而哈貝克在韓國的表態,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的產物。

現在的德國在歐盟中雖然依舊是經濟領頭羊,但在全球範圍內,德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開始落後於時代,德國在互聯網、5G、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等未來產業中,可以說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果,這些領域成了中美競爭的核心領域,而德國引以為傲的傳統汽車,在新能源電動車的發展壯大過程中,註定會成為背景板,德國在全球範圍內經濟影響力下行已經成為必然。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依舊尋求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追隨者,難道美國能為德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明年,特朗普有很大概率會重回白宮,屆時歐盟又會被當成中國之後,美國的第二大競爭對手,現在德國推動所謂的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可別最後成為了自斷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