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9歲擔任文化部部長,50歲被隔離審查,51歲服毒自殺

1976年10月6日,「四人幫」被粉碎之後,相關部門開始調查與「四人幫」有牽連的人與事,在這種背景下,一些與「四人幫」關係密切的幹部受到審查,比如,有一位受到江青賞識的文化部部長,他的名字叫于會泳,他就在那段時期被隔離審查。那麼,于會泳的身上都有什麼故事呢?

于會泳出生於1926年,山東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與大部分人不同的是,于會泳從小愛好音樂,雖然家裡貧困,但他的父母依然拿出積蓄讓于會泳讀書。讀書一段時間後,于會泳就因為貧困輟學回家,輟學回家後,于會泳成為家鄉的一名小學教師,主要教授音樂。

也是在教學期間,于會泳主動閱讀進步書刊,思想有了很大變化,他也開始關心國家前途與命運,渴望國家強大起來 。1946年,于會泳在膠東地區加入了我黨的組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參加革命之後,于會泳進入了膠東地區的文工團,主要在美術隊以及音樂隊工作,通過刻苦學習後,于會泳很快就受到了上級的賞識,1949年,他被抽調到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于會泳進步很大,此後他又被調到了上海音樂學院的民族音樂研究所,主要從事民族音樂研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革命時期,于會泳就注重收集膠東地區的民族音樂,在民族音樂方面造詣很高,他也很快就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音樂工作者,並從事音樂教學工作,培養了很多音樂人才。不過,真正讓于會泳登上政治舞台的是1966年開始的十年浩劫時期。

十年浩劫時期開始之後,于會泳也受到了衝擊,當時他是音樂學院的教師,多次受到批鬥,甚至參加勞動。不過,1966年10月之後,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指示于會泳進京參加樣板戲公演。也是這次樣板戲公演,改變了于會泳的命運。

在這之後,于會泳受到了江青與張春橋的賞識,返回上海後,他開始在音樂學院造反,很快就成為了音樂學院的造反派頭目,並擔任了上海音樂學院的革委會副主任。1969年,于會泳還作為代表,參加了九大,並被增補為上海市委常委,走上了從政的道路。

1970年,在江青的推薦下,于會泳被調到北京,全面主持樣板戲工作。客觀來說,那段時期,于會泳的確發揮了自己的才華,在樣板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等樣板戲都被拍成了電影,同時,于會泳進一步取得了江青的賞識,成為江青身邊的得力助手。

1975年,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之後,49歲的于會泳擔任了文化部部長,不過,于會泳擔任文化部部長的時間並不長,1976年,在粉碎「四人幫」之前,于會泳接到了出國考察的通知,但10月7日,于會泳的出國考察被取消,十月中旬,中央派出了工作組進入文化部,50歲的于會泳被隔離審查。

被隔離審查期間,于會泳寫了十幾萬字的交代材料。一開始,他對自己還是比較樂觀的,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大不了不當文化部長了,回老家養老,但是1977年8月,當于會泳看到自己被定為「四人幫」的骨幹分子之後,他的精神接近崩潰,8月28日晚上,于會泳留下了一封遺書,服毒自殺。被發現後,于會泳被送去搶救,8月31日,于會泳病亡,終年5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