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蒙古時代,為何沒能再出一位成吉思汗?達延汗、俺答汗差點實現

13世紀初,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大蒙古國達到了巔峰時期。此後,成吉思汗的子孫,逐步在歐亞大陸上建立了元朝、金帳汗國、伊爾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等汗國,是當時歐亞大陸上,最牛的存在。

不過這種強盛,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

金帳汗國,征服了東歐草原的廣袤地區,羅斯諸國多數都臣服在其腳下,他們堅持了200多年,其中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在平叛。

伊利汗國,征服了中東、中亞的部分地區,只堅持了80年左右。

察合台汗國,偏安中亞、西域等地,堅持了120年左右走向了分裂。其中西察合台汗國,堅持了50多年,東察合台汗國看似堅持了340多年,但實際上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當中,而且地盤已經嚴重縮水了。

窩闊台汗國,佔據西域、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只堅持了58年時間。

我們最熟悉的元朝,也是大蒙古國的正統繼承者,實際上也只堅持了98年時間。

由此可見,蒙古人建立的這些汗國,雖然勢力範圍非常廣,但並沒有維持太長時間的統治。他們主要採取分封制,因此即便在統治期內,也不能行之有效地對地方進行管理。

元朝覆滅以後,蒙古也曾有過幾次短暫的崛起

元朝被明朝所取代以後,實際上在北邊還有一個北元小朝廷。這個小朝廷和明朝還僵持過一段時間,直到1402年,北元最後一位大汗坤帖木兒被害以後,北元也算是徹底崩盤了。

此後北元主要分裂成了韃靼、瓦剌這兩個部分。由於蒙古各部還有很強的戰鬥力,所以他們當然不認為這個時候的北元已經沒了,但當時他們的確已經全面恢複本族文化習俗,不再沿用元朝時期的文化習俗。

第一,綽羅斯也先的曇花一現

15世紀中葉,瓦剌出了個猛男,名叫也先。這位猛男自稱瓦剌太師,曾在短時間內成為漠北最強者,與明朝達到了分庭抗禮的地步。雖說瓦剌不算黃金家族的直系,韃靼才算,但瓦剌畢竟是成吉思汗征服並且收入蒙古各部中的一個,所以他們自然也能代表蒙古部落。

也先乾的最牛的一件事,當然是在土木堡之戰中,一舉俘虜明英宗朱祁鎮,並且強行將其留在瓦剌留學1年之久。

不過也先的強盛,只是曇花一現,即便他曾經擔任過蒙古大汗,而且是第一位非黃金家族後裔的蒙古大汗,但依舊無法將蒙古各部真正統一在一起。也先晚年被手下出賣,兵敗而亡。

第二,中興之主達延汗

此後的蒙古各部再次陷入了一片混戰之中,直到1480年一個叫達延汗的猛男出現,才暫時穩住了局面。

達延汗是黃金家族的後裔,他老爹巴彥蒙克跟着哥哥滿都魯一起,平定了韃靼內亂,滿都魯也如願成為了韃靼的新任大汗,奈爾兄弟鬩牆,滿都魯聽信讒言將弟弟巴彥蒙克給宰了。

等到滿都魯死後,各部再次為了爭奪大汗之位蠢蠢欲動,為了穩住韃靼局面,滿都魯的妻子滿都海,選擇下嫁巴彥蒙克的兒子巴圖孟克,並且將巴圖孟克扶上大汗之位,成了後來的達延汗,那時候的達延汗,尚未成年。

達延汗這一生,一直忙着統一蒙古各部。他的妻子滿都海幫助他擊敗了瓦剌,迫使瓦剌向西遷徙,進入漠西蒙古。他本人則在成年以後,聯合科爾沁,穩定了韃靼內部,完成了東蒙古的統一。

即便如此,達延汗也沒能創造成吉思汗時期的戰績,而且達延汗去世以後,甭說征服瓦剌了,韃靼內部又因為汗位之爭發生了矛盾。

第三,得國不正俺答汗

達延汗吸取了傳位的教訓,採取了中原王朝嫡長子繼承製的方式,在嫡長子去世後,便早早立嫡長孫博迪作為接班人。

可達延汗有11個兒子,其他兒子肯定不服啊,這不,老朱家的事情,似乎在蒙古又有了一個翻版。趁着侄子博迪年紀小,達延汗的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一度佔據汗位2年之久。

後博迪又將汗位奪了回去,同年,年僅30歲的巴爾斯博羅特就莫名其妙去世了,可見這個大侄子絲毫沒有心慈手軟。

不過巴爾斯博羅特還有一群兒子,其中有個叫俺答的猛男,成為了博迪後裔揮之不去的噩夢。

俺答汗為了壯大自身的力量,帶着本部人馬不斷南下入侵明朝的勢力範圍,通過掠奪使得自己變得強大,因此很快就成了蒙古內部最強大的力量,甚至連蒙古正牌大汗達賚遜都選擇遷徙避其鋒芒。

不過俺答汗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出身問題。他老爹不是達延汗的長子,他自己也不是老爹的長子,因此俺答汗想要成為那個時代的蒙古大汗,的確有點難度。為此,俺答汗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與明朝實現封貢這事兒上。一直到隆慶年間,明朝加封其為順義王,俺答汗又建造了呼和浩特城,雙方實現了正常貿易往來。

即便如此,不是正牌蒙古大汗的俺答汗,始終是無法成為蒙古真正的王者的,自然也沒機會恢復成吉思汗時期的偉業。而明朝之所以提攜俺答汗,也是為了分化蒙古各部。所以說,歷史常常會跟你開玩笑,好不容易出個牛人,卻讓他得國不正,整天想着的居然是得到明朝的封貢。

林丹汗被滅,8個老婆被皇太極的兄弟們給分了

明朝末年,達延汗的第八世孫林丹汗在爺爺徹辰汗去世以後,於1604年承襲了蒙古大汗的大位。按道理來說,林丹汗絕對是黃金家族正牌的繼承人,蒙古大汗的合法承襲者。

不過那時候的蒙古諸部已經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甭說瓦剌在漠西蒙古偏安一隅了,就連韃靼這邊,也是亂作一團。由於俺答汗的崛起,所以右翼三部,也就是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等,基本處於半獨立狀態。

身處察哈爾的林丹汗,也是一位立志恢復成吉思汗偉業的蒙古大汗。為此,他非常希望能夠拿下科爾沁草原,完成蒙古的統一工作。

不過既生瑜何生亮,林丹汗崛起的同時,後金的努爾哈赤也崛起了,他帶領的八旗軍同樣橫掃東北,且得到了科爾沁蒙古的支持。

不得不說,努爾哈赤是很懂統戰工作的,他們不斷和科爾沁交好,其目的就是為了孤立察哈爾的林丹汗。

林丹汗憤怒不已,果斷出兵科爾沁,關鍵時刻努爾哈赤出兵相助,從此以後,科爾沁就跟着後金混了,而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朝,第一次嘗到了統戰的甜頭,打算將統戰進行到底。有了科爾沁的加盟,清朝八旗兵便有了組建大量騎兵的物質基礎,這為後來清軍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

1634年,皇太極時期,林丹汗被清軍打得無路可退,在青海病逝。自此,蒙古大汗直系後裔,就此斷絕。而林丹汗的8個老婆,也被皇太極分給了自己以及兄弟們。

噶爾丹也想成為下一個成吉思汗

在清朝的攻勢之下,韃靼這邊算是徹底臣服了。可瓦剌那邊卻還不服,尤其是清朝初年,瓦剌四部中,準噶爾部崛起後,再次有了統一蒙古各部,恢復成吉思汗事業的想法。

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在完成了瓦剌四部的統一工作後,佔據西北大片地區,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這個時候,壓力就給到了清朝,一邊是沙俄在黑龍江流域搗亂,一邊是準噶爾汗國,在沙俄的慫恿下,翻越杭愛山,進軍漠北蒙古。

為此,康熙帝草草與沙俄在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約定以外興安嶺為界後,便開始專心致志地對付噶爾丹了。

在康熙看來,沙俄不過是疥癬之疾,而噶爾丹才是心腹大患。康熙深切地明白,他們是在與科爾沁蒙古聯合後,才有了奪取天下的資本。如果噶爾丹壯大了,再次染指蒙古各部,保不齊清朝的江山也會被他們給搶了去。

為此,康熙不得不選擇三征噶爾丹,雖然噶爾丹戰敗了,可準噶爾汗國並沒有就此終結。一直到1757年,乾隆時期,清朝才徹底滅了準噶爾汗國,收復了漠西蒙古。

清滅准後,昔日輝煌基本不可能再現了

清朝平定準噶爾汗國以後,蒙古的主要力量,全都選擇臣服於清朝。為了避免蒙古再出一個類似成吉思汗的牛人,清朝對蒙古各部,採取了實質性的管理措施。

首先,對於察哈爾、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地,清朝採取直屬管理的方式,也就是向當地派遣清朝的官員,這和內陸省份沒有任何區別。

其次,對於漠北蒙古,採取的是扎薩克制度,也就是將當地劃分成若干個扎薩克旗,由蒙古王公擔任這些扎薩克旗的長官,也就是分而治之。而這些長官,則統一歸將軍、理藩院管轄。

此外,拿下漠西蒙古以後,清朝在這裡設立了伊犁將軍、參贊大臣等,專門負責選拔、管理當地的伯克。同時對於部分民族,也採取了扎薩克制度。

這麼一來,蒙古各部在這一番操作之下,基本上就安安穩穩地過上了小日子,類似成吉思汗這樣的人物,不可能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