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反美情緒爆發?馬克龍剛表態聯美,就遭遇重大挫折,被迫豪賭

歐盟議會選舉結果出爐,結果讓西方陣營完全沒想到,或為歐洲反美情緒暴發所致?馬克龍剛表態聯美「遏華」,就遭遇重大挫折,被迫進行豪賭,他還能保住執政地位嗎?

雖然中法領導人進行了互訪,但馬克龍對中國的態度依然搖擺不定。近日,法國以「運輸到法國會產生碳排放」的理由,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取消。隨後,美國總統拜登在6月6日到7日對法國進行訪問,期間與馬克龍進行會談。在拜登提出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時,馬克龍當場認同,聲稱西方要進行協調,對這一情況採取行動。顯然,馬克龍已經對華「翻臉」,要聯美「遏華」了。但馬克龍沒想到,他剛作出這番表態,就在歐盟議會選舉中遭遇重創。極右翼的國民聯盟獲得31.5%的選票,比馬克龍領導的復興黨高兩倍多。面對如此重大的挫折,馬克龍被迫「豪賭」,選擇解散法國議會,提前舉行選舉。

事實上,除了法國,德國、比利時、波蘭等歐洲國家,一夜之間集體「右轉」,極右翼政黨均取得了歷史性勝利。從歐洲的政治形勢看,馬克龍所在的復興黨,德國綠黨等政黨,屬於左翼或中間派,主張「歐洲更開放」,要承擔更多的「人道主義責任」。因此,這些政黨也被稱為「自由派」,熱衷於參與各類域外事務。歐盟的極右翼政黨,以法國的國民聯盟,德國的選項黨為代表,主張「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對開放移民政策非常排斥,並呼籲「照顧好自己的國家,不要參與別人的事」。因此,歐盟極右翼也被稱為「歐洲本土派」。

長期以來,這些「歐洲本土派」都遭到歐盟主流政壇的排斥,因為他們強調「國家主權高於歐盟」,站在歐洲一體化理論的對立面,因此難以在歐盟-歐洲議會框架立足,更不用說構建能挑戰歐洲傳統勢力的政治聯盟。同時,「歐洲本土派」存在強烈的「排他情緒」,使得他們無法與其他右翼政黨聯合,處境更加不利。然而在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盟緊隨美國制裁俄羅斯,主動切斷對俄經貿合作,使得歐洲製造業、民生成本大幅度提升。歐盟的做法,引發歐洲民眾強烈不滿,這讓「歐洲本土派」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土壤」。同時,歐洲極右翼對自己的政治主張進行了軟化,使得他們能建立強力的聯盟,從而能挑戰傳統勢力。

對美國而言,歐洲極右翼勢力的上台,是他們不想看到的情況。因為「歐洲本土派」強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使得他們對美國控制歐洲的情況很反感。此前我們曾提到,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進而從經濟方面深度控制歐洲。美國又利用北約這個軍事工具,在歐洲多國駐軍,用軍事手段控制歐洲。同時,美國在中東地區製造混亂,引發難民潮,卻要歐洲為此「埋單」。因此,歐盟極右翼極度厭惡北約和開放移民政策,希望推動歐洲各國「變革」。此外,為了擺脫美國的經濟約束,不少歐洲極右翼領導人主張務實對華,強化中歐合作,比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德國選項黨領導人魏德爾等。

對歐洲政壇的集體「右轉」,有分析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歐盟極右翼勢力已經具備極強的實力。隨着俄烏衝突的持續,恐怕最後不是俄羅斯或者烏克蘭崩潰,而是歐盟率先倒下。歐洲團結一致,成為世界第三極的夢想,也會徹底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