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武王墩墓的封土正被層層揭開

戰國史上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失敗了,「主謀」楚國擔心秦國報復,向東遷都於壽春,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壽縣。

「武王墩墓,位於楚壽春城遺址東邊約15公里處,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日前在淮南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披露,現存主墓(一號墓)、車馬坑、陪葬墓、祭祀坑、陵園等重要遺迹。202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山東大學等機構開啟武王墩主墓(一號墓)的發掘。

四年來,山東大學考古學院師生全程參與主墓考古發掘,完成了武王墩墓葬封土和填土發掘,提取了槨室上鋪設的竹席,拆解提取完全部槨蓋板。

從現場來看,這個墓十分上「檔次」。主墓(一號墓)封土底部直徑超過130米,墓口開口邊長約51米,墓坑底部面積超過400平方米,規模巨大,是已發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

棺槨的層數和大小,往往與墓主的身份有關。主墓具有極為複雜的多重棺槨結構。墓坑中央建有「亞字形」槨室,四周分列8個側室,槨室中部設有棺室,均由長條形枋木構築,頂部覆蓋多層蓋板。也就是說,整個槨室被分隔為九室,為目前所見楚系墓葬中分室最多的。

今年3月7日,考古工作者開始拆解提取槨蓋板,至3月27日,四層槨蓋板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計443根,總重約153噸。值得注意的是,每根橫截面的邊長達到42厘米,比此前發掘先秦時期最大古墓秦公一號大墓的大1倍。

槨室蓋板上還寫有墨書文字,已發現和採集100多句、近千字。這些文字記錄,將對研究楚國墓葬營建過程、職官制度、名物稱謂等大有幫助。

目前,已進入槨室內部的發掘清理階段。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路國權任考古發掘二組組長,負責東室和北室發掘工作,在東1室發掘揭露出土大量青銅禮器、漆木器、竹笥、植物和果核等文物。其中,南端放置的大鼎口徑達88.3厘米,是已知體量最大的楚國青銅鼎,比安徽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楚大鼎還大。

作為迄今楚國最高等級的陵墓,武王墩墓的考古發掘成果震撼國人。尤其是墓主生活在中國正式建立大一統國家的「前夜」,為研究周、秦、楚、漢歷史演變和秦漢中央集權大一統國家及文化形成,提供了系統性的科學考古資料。

墓主人究竟是誰?專家目前推測為楚考烈王,他曾在秦國做「人質」,後在春申君的幫助下逃歸楚國,繼承王位。成語「毛遂自薦」中,毛遂出使楚國,面見的就是楚考烈王。「我們將進一步尋找楚簡、大型青銅器銘文等關鍵證據作為墓主身份的認定。」路國權說。

楚國的「餘暉」落在壽春,穿越千年,而今,楚國歷史的封土正被層層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