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剷除鰲拜的背後:輔政大臣大多沒好下場

當代很多人提到清朝康熙時代的權臣鰲拜,往往會產生這樣的觀念:那就是鰲拜是權臣,飛揚跋扈欺負皇帝,而且還打算篡位,所以被康熙帝誅殺。但是,從歷史角度來看,鰲拜的確是權臣,也的確擅權,但鰲拜打算篡位的說法是不確切的。而且,鰲拜這樣的強勢輔政大臣,在歷史上也很少有好下場——畢竟,鰲拜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並非孤立現象。

1、鰲拜輔政

早在清朝還處於關外的時候,鰲拜就參與了皇太極的軍隊,病跟着皇太極的軍隊到處征戰,靠軍功,得到了皇太極的賞識。皇太極對鰲拜很器重,而鰲拜為皇太極打天下也格外賣命。

皇太極去世後,大清國應該誰來當皇帝成了爭議話題:有主張多爾袞的,也有主張豪格的。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擁立福臨做皇帝,這邊是歷史上的順治帝。多爾袞則成為攝政王。

多爾袞攝政期間,清軍完成了入關,多爾袞名義上是攝政王,但是權限不亞於皇帝。後世認為:多爾袞之所以沒有廢掉順治帝,自己稱帝,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忌憚鰲拜這些皇太極時代的實力派將領。畢竟如果多爾袞稱帝,鰲拜這類皇太極提拔的將領,也不會善罷甘休。因此順治帝親政以後,對鰲拜依舊很器重,同時也很信賴。

順治帝駕崩以後,八歲的兒童玄燁成為皇帝,這邊是康熙帝。考慮到康熙帝還是個八歲的小孩子,因此少不得需要安排大臣來輔佐小皇帝。於是順治帝的遺詔里委任索尼、鰲拜等四個人擔任輔政大臣——從順治帝的這個人事安排來看,無疑鰲拜是值得信任的——如果不值得信任,順治帝安能把大權交託給鰲拜?

2、空頭權臣

雖然順治帝安排了四個輔政大臣,但索尼年邁、蘇克薩克相對軟弱,因此大權很快被鰲拜獨攬。並且鰲拜還通過一系列手段,弄死了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對於一些讓鰲拜覺得不順眼的人,也都被鰲拜輕易殺戮。因此在此時的康熙朝廷里,康熙帝的存在感還遠不如鰲拜。

鰲拜作為輔政大臣,本來身份地位就敏感,而他的飛揚跋扈行為,也讓血氣方剛的康熙帝憤恨。不過好在鰲拜勢力再大,也不過是一個「空頭權臣」而已。

在中國歷史上,權臣不外乎兩種。

一種是實打實的權臣。這類權臣也分兩種。一種是依靠多年的經營,將朝廷的人事任免、軍政財權都把持住的權臣。比如曹魏時代的司馬懿就是典型。這種權臣是皇帝無法輕易撼動的。一種是依靠軍閥基礎起家而後把持朝政的,東漢曹操、北魏的爾朱榮都是此類典型。鰲拜無疑不屬於此類。

另一種是空頭權臣:所謂空頭權臣,是依附於皇權基礎上的權臣,如果失去了皇權的支持,或者和皇權產生了衝突,則幾乎沒有翻盤的可能。鰲拜看似權勢熏天,但本質上依舊是依附於皇權。他的權力來源是皇帝給的,因此和康熙帝產生衝突,也基本上沒有周旋的本錢——類似的例子還有晚明的魏忠賢天啟帝在位的時候,魏忠賢被叫做九千歲,地位僅次於天啟帝,但是崇禎帝登基後,想誅殺魏忠賢,難度係數不比殺條狗難。

因此,從權臣的屬性來看,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一般人還真不具備——最起碼很多人弄不清權臣的分類。

3、鰲拜之死

於是到了康熙八年(西元1669年),康熙帝考慮到需要避免鰲拜帶着親信搞暴亂,於是秘密訓練了一些青年子弟充當秘密武裝,而後以找鰲拜商議事情將鰲拜召見到皇宮裡。鰲拜對康熙帝的旨意沒有多想,於是到了皇宮,結果遭到了康熙帝的伏擊。之後康熙帝宣布囚禁鰲拜。鰲拜也在不久後病死。雖然鰲拜有一些黨羽,但這些黨羽得知鰲拜倒台,也少不得樹倒猢猻散——畢竟鰲拜不是軍閥,也沒孵化出穩定的利益團伙。因此無力反彈。

很多年後,雍正帝成為新的清朝皇帝。他有感於鰲拜對清朝的大功,於是宣布給鰲拜平反。

其實雍正帝也清楚,即便是鰲拜沒有那些擅權行為,也未必有好下場。畢竟,輔政大臣大多晚景凄涼。所以,雍正帝覺得時過境遷,也該給鰲拜一個合理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