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思後想,想來想去,蒙古還是繞不開中國和俄羅斯。
近日,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希望能儘快安排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峰會,他將與中方討論「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蒙經濟走廊,以及中俄大型天然氣管道項目,但具體日期暫時還沒有確定。不過奧雲額爾登表示,蒙中關係「處於最高水平」,雙方正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這裡奧雲額爾登所說的大型天然氣管道項目,指的就是「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資料顯示,這條管道途經中俄蒙三國,長達2600公里,預計2024年動工,2030年投入使用,設計年輸氣量高達500億立方米。
這條管道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對中國來說,不僅降低了對單一能源輸入路線的依賴,它還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大大提升中國在全球能源安全框架中的話語權,也符合中國多元化、安全化能源供應策略的長遠考量。
俄羅斯作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在面對西方尤其是歐洲市場波動和政治壓力時,急需尋找新的出路。隨着「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建設和投用,俄羅斯將能夠將其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更直接、更穩定地輸送到中國這一巨大市場。
對於蒙古國而言,「西伯利亞力量2號」更是重大發展機遇。一旦項目建成,俄羅斯一年輸送給中國的天然氣就高達500億立方米,蒙古國可以拿到約10億美元的過路費。這對於一年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40億美元的蒙古國來說,是一筆天大的巨款。
此外,通過參與這一跨國天然氣管道項目,蒙古國還可能吸引更多國際投資和技術合作,從而推動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產業發展。對於長久以來經濟相對脆弱,依賴礦產出口的蒙古來說,這樣的合作是實現經濟多元化、融入區域發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奧雲額爾登才迫不及待喊話中俄請求見面談一談。
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蒙古國秉持「彈性策略」,推行所謂的「第三鄰國」政策,以平衡中國和俄羅斯兩大鄰國的影響力,並試圖保持自身的「戰略自主」。在這個多邊外交的戲碼中,美國被賦予了「第三鄰國」的角色。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旦蒙古國轉舵,那麼「西伯利亞力量2號」這條能源動脈就成了蒙古甚至美國手中的一把利器,對於中俄是巨大的威脅。正因如此,中方對蒙古國加入持猶豫和謹慎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目前來看,奧雲額爾登也很清楚中方的顧慮,所以通過利用外交渠道喊話中方,希望召開峰會來消除中俄的疑慮。但至今為止並未收到實質性回應。對於中方而言,奧雲額爾登的話很中聽,但無論嘴上說得多麼好聽,最終還是行動見真章。
最後,希望奧雲額爾登能好好想一下,或許有必要重新思考蒙古國的地緣政策選擇。作為一個被中俄包圍的內陸國,外交上的左右逢源策略是否真的符合國家利益?捨近求遠地尋求美國的支持,是否能夠帶來期望中的安全感和發展機遇?
相比之下,與鄰為善,深化與中俄的合作可能是更加現實和穩妥的選擇。如果能夠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關切的基礎上,將口頭上的承諾轉變為具體的合作項目和行動,蒙古也許會在中俄的共同發展願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一起打造互利共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