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地理研究所
編輯|地理研究所
前言:
俄羅斯、烏克蘭,這兩個同宗同族,原本生活在一起的好兄弟,為何會在2022年2月24日這一天,徹底撕破臉皮刀兵相向呢?有人說是司機倒向了西方成了「叛徒」;
有人說是老美與戰鬥民族的大國博弈;還有人說,這是俄烏的歷史恩怨造成的。怎麼說呢?都對,也都不全對,最起碼在我看來,都沒說到根上。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知道烏克蘭這個國家是怎麼來的嗎?
肯定有人要拿「基輔羅斯」說事了,說這是個偉大的帝國,不僅公元9世紀叱吒歐洲大陸,還搞掉了俄國不少地盤。是,基輔羅斯確實厲害,可建立基輔羅斯的人和現在的烏克蘭人壓根不是一波,人家是北歐人,不是斯拉夫人。
17世紀到18世紀,烏克蘭復興主義才開始抬頭,本着「一家人一起過」的原則,烏克蘭人願意投靠俄國人,於是公元1654年「第一次俄烏融合」開始。此時真正意義上屬於烏克蘭人的土地非常小,位於第聶伯河左岸,是烏克蘭民族和文化的核心地帶,可即便如此,烏克蘭人仍然先後飽受了來自波蘭-立陶宛聯邦、瑞典人和韃靼人的入侵和壓迫,日子並不好過。
18世紀到19世紀,俄國先後完成了對波蘭的兩次瓜分,又從韃靼汗國以及奧斯曼帝國手中拿到了大量地盤,其中包括「右岸烏克蘭」地區以及黑海北岸和亞速海北岸的「新俄羅斯」地區。鑒於烏克蘭投靠了自己,同時也需要與西歐之間存在戰略緩衝區,沙皇大手一揮,直接把這些新打下來的地盤全部賞賜給了烏克蘭,由此,烏克蘭領土大幅增加,由於這些地區內的種族繁多,文化差異巨大,也進而出現了烏克蘭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時間來到1917年,蘇維埃推翻了沙皇統治,槍斃了老皇帝一家,1922年,蘇俄正式成立,烏克蘭隨之向紅色大家庭交了投名狀,作為回報,蘇俄把一戰時從奧匈帝國手裡分出來的,「西烏克蘭」和「外喀爾巴阡」兩個地區劃給了烏克蘭。說個冷知識:蘇維埃的導師列寧同志就是烏克蘭人,這次切割地盤就是列寧主持的。
二戰爆發後,烏克蘭作為蘇聯大家庭的一份子,可謂出錢又出名,為贏得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同盟國贏得勝利後,蘇聯以戰勝國的身份迅速崛起為超級大國,成為世界兩極中的一極。
此時烏克蘭作為蘇聯與西方地緣上的天然緩衝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讓優勢變得更明顯,斯大林再次將大片領土分割給烏克蘭,其中包括原本屬於羅馬尼亞的北布科維納、北比薩拉比亞以及南貝薩拉比亞。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當然沒有,因為俄烏戰爭最重要的導火索——克里米亞半島此時還沒在烏克蘭手中。
1954年,斯大林的時代已經結束,赫魯曉夫帶領下的蘇聯已經不復當年之勇,然而他依舊沒有慢待烏克蘭,把克里米亞送了過去。至此,經過沙皇、列寧、斯大林和赫魯曉夫的多次慷慨解囊,才有了一個地緣複雜,民族眾多,文化迥異的現代烏克蘭,換句話說,和其他靠着征服、掠奪擴大地盤的國家不同,烏克蘭完全是被送出來的,是自己躺出來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代烏克蘭是缺少歷史的,也缺乏實踐和歷練的年輕國家。從蘇聯解體後獨立到今天,其作為主權國家的時間僅有短短三十餘年。
蘇聯的解體對於幾乎所有東歐國家的歷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包括俄羅斯和烏克蘭。前者繼承了前蘇聯7成的遺產,後者分到了剩下的3成,就像一個沒有了家長的大家庭,大家都不願意吃大鍋飯,覺得分出去才能混得更好,於是開始分家,可房子誰多拿一間,錢誰多要一分,欠的債又怎麼去還,就成了大問題,從這一點看,國家和小家其實沒什麼區別。
蘇聯解體後,葉利欽和克拉夫丘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辯論,甚至一度演變為激烈的爭吵,他們誰都不願意多讓一步,葉利欽表示,如果烏克蘭讓俄羅斯的利益受到損害,就拒絕輸送石油和天然氣,而克拉夫丘克作則以不為俄羅斯提供糧食和鋼鐵作為反擊,其實大家心裏都知道,手裡都拿捏着對方的命脈,只不過王牌不打出去,是時機未到而已。
當時不管是俄羅斯民眾還是烏克蘭民眾,看着兩個領導人為了自己的人民,不顧面子,拼了命的博取利益,都笑得合不攏嘴,只是他們都沒想到,短短三十年後,從爭吵變成了刀兵相向,讓前蘇聯的榮光徹底黯淡。
當然了,俄烏因為分家已經產生了嫌隙,但還不至於到火拚的地步,真正讓兩國註定一戰的直接原因,來自美西方的欺騙,或者說戰鬥民族輕易的相信了西方的所謂「契約精神」,而烏克蘭,則是最後的底線。
當年老美為了防止和蘇聯爆發直接衝突,採用了「緩兵之計」,承諾,只要蘇聯將東德駐紮的40萬蘇軍撤離,並且促成兩德合併,那麼北約將不會東擴,以便讓蘇聯與歐洲之間有足夠的安全空間,為了讓蘇聯安心,還在地圖上標出了一條所謂「安全線」。
咱就說這話讓咱們小老百姓都不能信,可當時的蘇聯信了,以為美西方一定會恪守「契約精神」。老美一句話,戈爾巴喬夫就把40萬軍隊,原封不動的拉回了國,這相當於直接放棄了二戰後蘇聯在歐洲獲得的所有利益。老美成功完成了「一兩撥千金」,堪稱奇蹟。
可北約是怎麼回報的呢?1999年,第一次東擴,反俄情緒高漲的波蘭、捷克、匈牙利三國加入北約;2004年,第二次東擴,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總計七個國家加入北約;2009年,第三次東擴,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加入;2017年,第四次東擴,黑山宣布加入北約;2020年,第五次東擴,北馬其頓加入北約;2022年,第六次東擴,芬蘭和瑞典成為北約成員國。
其中第一次東擴是克林頓在任期間完成的,第二次是小布殊主導的,第三次是奧巴馬的手筆,第四次和第五次是川普主持的,最後一次則發生在拜登上任之後。什麼意思?原本老美承諾給蘇聯的「北約絕不東擴」的承諾,完全無效,那份文件就是一堆垃圾,冷戰結束後的歷任美國總統,全部食言。當年不向東走一公里,變成了如今分六步走了1000多公里,直接干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
大塊的戰略緩衝區被北約蠶食殆盡,僅剩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兩個國家,而烏克蘭國內在爆發了兩次「顏色革命」後,親西方派強勢上台,全國上下瀰漫著反俄情緒,加入歐盟或北約更被提上議程。
烏東是距離俄羅斯本土最近的地方,差不多相當於北京到山海關的距離,如果烏克蘭在下一輪北約東擴中如願以償,這無疑是把大炮架在了俄羅斯家門口,試想當年鬼子打到了山海關,你聽到了急不急?這是一個道理,不是俄羅斯理不理性,愛不愛好和平的問題,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你國家最後的防線即將被突破。
就像老美的俄羅斯問題專家米爾斯·海默說的:「是我們有錯在先,沒有遵守當年的契約,你可以去教訓北極熊,但不能一次又一次去戳熊的眼睛,那麼它肯定會反擊」。
從克林頓到小布殊,從奧巴馬到拜登,每一任都去挑釁戰鬥民族,普京不是戈爾巴喬夫,也不是葉利欽,他忍不了,也沒有了忍下去的餘地,既然戰鬥無可避免,那就先下手為強,這就是普京發動「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原則。與其說他是個「戰鬥狂人」,不如說是美西方步步緊逼下的無奈之舉,別忘了,他也曾試圖走進歐洲,融入西方。好了,今天咱們就說到這裡。大家對此怎麼看?認可這些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