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認為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基地。毛澤東在領導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的實踐中,逐步認識並全面闡述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戰略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根據地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思想。
1927年8月中旬,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起義部隊分三路向長沙推進。但是,由於反革命軍隊力量過強大、有些指揮員指揮失當和邱國軒團叛變,各路起義部隊都不同程度受挫。在這緊要關頭,部隊於9月19日在文家市集中,召開了前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分析了當時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形勢,指出攻佔長沙這一中心城市已經不可能,果斷地決定改變原來攻打長沙的計劃,決定起義軍沿着羅霄山脈向南轉移,以保存革命力量。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到達江西省永新縣境內的三灣村,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是把工農革命軍建設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毛澤東在率領工農革命軍南下途中經過調查研究,選定羅霄山脈中段即井岡山地區作為部隊的立腳點。10月初,工農革命軍到達江西省寧岡縣古城。前委在這裡召開擴大會議,初步總結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研究了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問題。10月27日部隊到達了寧岡的茨坪,開始了創建井岡山地區農村根據地的艱苦鬥爭。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在開始時也是以攻佔大城市為目標。在起義遭到嚴重挫折後,毛澤東及時率領部隊在實踐中開始走上一條與農民相結合,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
毛澤東確定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是因為(1)群眾基礎較好。大革命時期湘贛邊界曾建立過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並有袁文才、王佐領導的農民武裝在這裡堅持鬥爭,他們願意同工農革命軍相結合:(2)地理位置好。這裡山大溝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3)物質供給好。周圍各縣有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易於籌款籌糧;(4)敵人的統治力量比較薄弱。它地處湘贛邊界,距離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城市比較遠,加之湘贛兩省軍閥之間又存在矛盾,敵人的統治力量比較薄弱。
毛澤東率部隊到井岡山後,並不是把這裡作為暫時棲身之處,而是作為一塊長遠的聚集力量的基地。他從建設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出發,在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經濟建設上,傾注了很大的精力。在黨的建設上,成立湘贛特委和寧岡、永新、遂川、蓮花、泰和、鄙縣、茶陵等縣縣委,統一了黨對邊界各種鬥爭的領導。在政權建設上,成立了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和六個縣的工農兵政府,成立了各種群眾組織,如農協會、總工會、赤衛隊、婦女會、少先隊、兒童團等。在經濟建設上,號召自力更生,保障給養,如創辦了被服廠、紅軍醫院、兵工廠、印刷廠等,開設了紅色圩場,成立了"邊界竹木委員會"。
1928年12月,國民黨再次調集湘贛兩省軍隊,準備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新的軍事"會剿"。1929年1月上旬,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在寧岡柏露村召開前委、邊界特委、紅四軍和紅五軍軍委以及各縣委負責人的聯席會議,傳達黨的六大決議,並正式決定紅四軍主力向贛南出擊,以便解決由於敵人的軍事"會剿"和封鎖給根據地造成的經濟困難,保衛和發展根據地。
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四軍主力部隊離開井岡山根據地,開始向贛南進軍。2月11日,在瑞金縣取得了大柏地戰鬥的勝利:3月紅四軍進入閩西,並於3月14日解放了長汀縣城,建立了閩西第一個紅色政權﹣一長汀縣革命委員會。3月20日,前委決定紅四軍在贛南、閩西發動群眾,進行游擊戰爭,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正是根據這一決定,毛澤東等人率領紅軍展開了創建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鬥爭。
29年4月,紅四軍由福建回師贛南,先後進佔瑞金、零都、寧都、興國等縣城,積極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進一步打開了局面。5月至10月間,紅四軍乘福建軍閥去廣東參加粵桂軍閥戰爭、閩西空虛的時機,先後兩次進入閩西,殲滅了當地軍閥陳國輝旅和盧新銘旅。這時,贛西南地區的革命武裝力量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到1930年春,包括興國、等都、寧都、瑞金、安遠、尋郭等縣的贛南根據地和包括龍岩、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等縣的閩西根據地初步形成。同年3月,贛西南、閩西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曾山,鄧子恢分別擔任政府主席。1930年6月,以紅四軍為骨幹,與其他紅軍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兵力超過2萬人,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這樣,就基本上形成了以贛南、閩西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
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葉坪召開。大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為中央執委與人民委員會主席,同時兼任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1934年1月24日至2月1日,在江西瑞金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即中央民主政府正式成立,毛澤東任主席。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對建設和鞏固蘇維埃政權進行了大量實踐和理論總結。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對各地區根據地的建設起了鼓舞和示範的作用。全國建立了大小10餘個革命根據地,遍佈於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安徽、浙江、陝西等10多個省300多個縣的廣大地區。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敵人後方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戰場,創建了19塊根據地。直到解放戰爭開始戰略反攻前止,毛澤東始終堅持以農村為中心,建立農村根據地,不斷積蓄革命力量,最終奪取全國政權。可見,毛澤東不但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而且始終為實現這條革命道路而奮鬥。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了百多次的武裝起義,最後大多數遭到失敗或挫折。經過這些起義,越來越多的同志開始轉向農村堅持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根據地。由於敵人的強大,紅軍極為弱小,在黨和紅軍內一些同志懷疑在強敵面前農村革命根據地和紅軍能否堅持下去。
這個問題是當時全黨所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正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所說的:"不答覆中國革命根據地和中國紅軍能否存在和發展的問題,我們就不能前進一步。"毛澤東總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的經驗,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兩篇文章中,他將革命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置於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從理論上系統地進行了分析和論證。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經濟上,地方性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使中國農村有相對的獨立性,農村對城市的依賴較小,這就給無產階級提供了在農村發動農民,實行武裝鬥爭,建立紅色政權的經濟條件。政治上,許多帝國主義在中國爭奪和劃分勢力範圍,造成了中國軍閥之間的長期不斷地分裂和戰爭,從而削弱了反革命統治的力量。無產階級可以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分裂和戰爭來建立、發展革命根據地。
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於1926和1927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例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這些地方曾經有過很廣大的工會和農民協會的組織,有過工農階級對地主豪紳和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鬥爭。在這些地方,人民和軍隊都受過民主革命的政治訓練,有高於其它地方群眾的覺悟和鬥爭經驗。
毛澤東認為,小塊地方民眾政權能否長期存在,全國革命形勢是否向前發展也是一個重要條件。他進一步指出:"現在中國革命形勢是跟着國內買辦豪紳階級和國際資產階級的繼續的分裂和戰爭,而繼續地向前發展的。所以,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
毛澤東認為,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如果只有赤衛隊沒有正式紅軍,便不能對付反動武裝,便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更不能造成長期的和日益發展的割據局面。
這是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最重要的主觀條件。井岡山鬥爭的經驗充分證明了,井岡山根據地4月至7月的各項軍事勝利,正是以毛澤東為書記的湘贛邊界特委和以陳毅為書記的軍委執行了正確的邊界政策。而"左"傾教條主義者的瞎指揮,則導致了湘南的"八月失敗"。
黃克誠晚年深情地說:「修改稿中把稱謂『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澤東同志』,我不習慣,從感情上過不去,還是『毛主席』好!如果有人硬要說任何別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勞更大,那就只能是對歷史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