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山公墓誰收到的祭拜最多,81號墓的主人是誰?無名墓又是誰的?

前言:

八寶山公墓中埋藏着許多為我國做出巨大貢獻的革命先輩們,他們每一個人無不值得我們去敬仰和尊重,隨着時間的流逝這裡成為了國人心中的「革命聖地」,每到清明時節前來祭拜的人不在少數,而在這些墓碑中也有着三座引人注目的墓碑。

祭拜人數最多的墓碑,81號墓,神秘的無名墓碑,這三座墓碑的主人分別是誰,他們的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

八寶山公墓

八寶山公墓位於北京長安街西端的石景山路北側,在最初的時候八寶山公墓是明朝大臣養老的地方,後來在1946年時被國民黨改建為了忠烈祠,就是為了安葬那些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國民黨將領們

不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我黨都犧牲了數以萬計的革命先烈,如今黑暗的時代已經結束中國迎來了新的篇章,便有許多人提議為烈士們建立陵園,方便日後人們去祭拜和銘記過去

這一提議很快就得到了黨中央的應允,當初在陵園選址時周總理就提出了三點要求:首先地理位置要處於交通順暢的地方,其次周邊環境要優美後期也可以搞綠化改善環境,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佔用農田

這些革命先烈本就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而犧牲的,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英勇的無私的,如果為了修建陵園而佔用了百姓的農田想來他們也是不願的吧,他們是將人民和國家的利益放到自己利益之上的,生前如此死後亦是如此。

就這樣在眾人的商討下八寶山獨佔頭籌,它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下,在1950年八寶山公墓初步建成環境優美、莊嚴而神聖...

自此之後這裡成為了我國人民心中的「革命聖地」,每到清明時節都會前來祭拜我國的革命先驅和那些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而在這座公墓中又有着一些特殊的存在。

祭拜人數最多的墓

在八寶山公墓中有一座墓碑常年花束不斷,前來祭拜的人更是數不勝數,這座墓的主人就是民國時期有着才女之稱的林徽因

每每提及她時腦海里總會顯出一個身穿旗袍的窈窕淑女形象,而她除了在文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之外在建築行業中也留下了她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座八寶山公墓的設計者之一正是林徽因

在她設計這座公墓時林徽因也正在飽受肺病的折磨,而她的病症源自於抗戰時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每個人都無法做到獨善其身,林徽因作為一名女子面對戰火時並沒有退縮。

曾經也有人問過她在戰火面前她不退又能做些什麼呢,她為什麼不選擇離開呢,她的回答透出了她骨子裡的堅毅與不輸男子的氣概:「因為我的身後就是揚子江。」

她對於建築的熱愛起源於在英國留學的那段時間,16歲林徽因跟着父親來到英國念書這裡各式各樣的建築是她之前都不曾見到的,在這裡她感受到了建築的美麗與魅力,她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從那時起林徽因想要學習建築學的心思再也按耐不住了,回國後她選擇報考國外的一所大學學習建築學,可她卻得知了一個不幸的消息那所學校並不招收女學生,在他們眼中女生承受不住學建築的苦累和繁瑣

可這些並不能阻擋林徽因對於建築的熱愛,也無法讓她折腰,林徽因最終選擇了主修美術輔修建築學,在大學的那幾年裡林徽因用自己的勤勉和天賦將兩門學業都進行的很好,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

回國後她奔波在保護我國建築的路程上,她與丈夫梁思成來到東北大學開設建築學,他們想用自己的力量將建築學的成果灑在祖國的大地上,想讓祖國更多的文物建築物能得以流傳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林徽因還參與設計了國徽,就連人民大會堂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意見。

她走訪了祖國大地上兩千多處的古建築物,用自己的雙手積累了許多關於建築方面的知識和資料,她將這些做了整理匯總將自己的成果留給世人後代,將中華古建築文化的傳遞給更多熱愛它們的人。

81號墓

在公墓中81號墓的主人就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賀龍元帥,賀龍元帥出生於貧苦家中,雖說出身窮困可賀龍元帥打小就有着俠肝義膽行俠仗義之心,在年幼時就經常替身邊窮苦人家的孩子打抱不平、伸張正義。

後來他因為砍傷了當地的惡霸,為了躲避對方的報負賀龍元帥遠離家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最早跟隨孫中山先生一起搞革命,經歷過不公的他積极參与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想要讓更多的百姓能早日脫離這不公的時代

也正是因為他的革命精神致使他成為了敵人的嚴重的肉中刺,賀龍元帥也多次遭遇了牢獄之災。

儘管在獄中他遭受了敵人的折磨卻也從未想過放棄也不曾向對方低頭,他的頭顱總是高昂的抬起,他抬起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自尊也是自己的信仰

賀龍的父親也多次勸說他回家務農過普普通通的生活,可賀龍從未答應他早在一次次的牢獄之災中明白了自己心中所想也明白自己要追隨的是什麼,他表示自己一定要革命事業而奮鬥,一定要為祖國而奮鬥

在一次次磨礪中賀龍元帥的信仰更加堅定了,可隨着孫中山先生的去世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國民黨的槍口對準了我黨人士

在這種時刻賀龍元帥毅然決然的加入了共產黨,面對這樣一個有能力有膽識的人蔣介石自然也是想要拉攏的,更何況兩人原來是一個陣營的。

可道不同不相為謀,蔣介石已經改變了合作的初心,哪怕他用高官厚祿來誘惑賀龍也從未動心,他清楚的知道一個人如果一旦信仰都不堅定了那這個人離失敗也不遠了,這樣的人也無法取得最後的成功。

賀龍元帥發動南昌起義,帶動部隊發動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在長征路上也有他的身影,祖國的解放和建設離不開賀龍元帥的付出與奉獻,在賀龍元帥離世時周總理不顧病體也要前來送他一程:「是我來晚了啊...

神秘的無名墓碑

這座神秘的無名墓碑總是會引起許多人的注意,墓碑上的空白與墓主人的革命經歷一般是難以言喻的或者無法言喻的,他就是我黨地下工作者閻又文

說到這也許大家就明白了,地下工作者的工作總是充滿艱辛與苦難,他們隱姓埋名無法站在陽光之下。

他們有的潛伏在敵人的內部,有的站在敵人的身旁與之共舞,有的化身與平民百姓過着看起來與常人無異的生活。

他們有時面臨的是家人和同胞的不解與怨恨,可面對這些他們有苦難言,為了最終革命的勝利他們只能背負罵名、忍辱負重。

閻又文的工作主要就是潛伏在敵人的內部,為我黨提供敵人的情報,他曾經潛伏在張作霖的部隊中,又加入過馬鴻逵的部隊,最後他留在了傅作義的部隊在暗中監視對方的一舉一動

為了獲得傅作義的信任與重用他用手中的筆攻擊毛主席和我黨,因此對於他的身份眾人想當然的把他歸到了敵人的陣營。

因為卧底身份的保密性知道他身份的人也只有兩個,在他去世後也無法將他的身份公開也無法證實他生前的工作與任務的真實性,直到幾十年後閻又文的真實身份才被公開,大家才知道他是忠誠於我黨的革命烈士

總結:

正是因為有着許許多多像他們這樣的人,用自己肩膀頂起了那片搖搖欲墜的灰色的天空,用自己的力量和血肉喚醒了一個個中華兒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終在萬千兒女的努力下這個灰色的天空迎來了新的光明。

而作為主張建造八寶山公墓的周總理在離世後卻沒有留在這裡,他在去世前就留下遺願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到祖國的山河中,鄧穎超大姐將周總理的骨灰撒到了北京的上空,灑在了黃河的入海口,灑在了天津...

英雄長眠,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