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在軟禁中,寫給楊虎城三封信:了解完內容,才發現他很睿智


張學良的一生飽受爭議,因為他曾經是紈絝子弟,抽大煙、好色,直到成了新的「東北王」才好一些。

另外一個被人詬病的是,九一八時,張學良帶領的東北軍,沒有放一槍,就讓日軍輕鬆佔領了東三省。

於是乎,鋪天蓋地的謾罵從天而降,而且持續時間很長。

是的,丟了東三省,是個中國人都會罵兩句的。

人的思想是會轉變的,張學良也一樣。1936年12月12日,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從此,有了「愛國將領」的稱號。

可是,事有曲折,張學良在送蔣介石南京的時候,被軟禁,這一軟禁就是半個世紀。

在1937年年初,小六子(張學良)給楊虎城寫了三封信,第二封的主要內容就是:希望楊虎城等人儘快選擇甲方案。

三封信到底寫的什麼?

甲方案又是何內容?

1、西安事變達成六項條件,蔣介石後悔了!


1936年12月12日,是個非常特別的日子,這一天,張學良和楊虎城在屢次勸阻無效的情況下,採取了最兇險的「兵諫」。

兵諫成功了,蔣介石被迫接受了東北軍、西北軍、紅軍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六項條件,內容如下:

一是,蔣介石的中央部隊12月25日之前,必須調出潼關

二是,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三是,改組政府,容納人才,目標直指一個大目標:共同抗日。

四是,改變對外的政策,團結一切同情和支持中國的國家。

五是,南京政府釋放被捕的中國共產黨員、將領。

六是,西北軍政有張學良、楊虎城負責。

這六個條件,蔣介石在被迫中無奈同意了,而且,當時就表了態:以後絕不發動內戰,絕不剿共!

看起來,兵諫的結果非常不錯,西北軍、東北軍、紅軍「三位一體」,共同在陝甘寧一帶。而全國會很快形成共同抗日一盤大棋。

但是,熟悉權謀家蔣介石的人都知道,此人的話不可輕信。

可惜,張學良卻大意了。

在蔣介石回南京的時候,張學良基於曾經的「以下犯上」,想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彌補,因此,親自送蔣介石過去。

可惜,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去了之後,張學良再也回不來了,就此被軟禁。

張學良被軟禁,蔣介石對共同抗日的態度不那麼積極了,並且公開宣布: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西安綏靖主任楊虎城、五十一軍軍長于學忠(東北軍新旗幟)等人撤職留任。

啥意思?以前的那個六條件,有點新的變化,你兩人先撤職,等新的接替者到了,就進行交接。

這一幕幕,老蔣把賴皮的勁頭髮揮到了極致,楊虎城等人馬上對外發出吶喊:蔣介石撕毀協議,妄圖重啟內戰。

接着,鋪天蓋地的輿論開始批評指責蔣介石。

頂不住烏雲壓城般的壓力,老蔣做了妥協,提出了所謂的解決問題的兩個方案:甲乙方案!

2、蔣介石提出的甲乙兩方案


上一次,六項條件是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等人商議後確定的。

而這一次的甲乙方案,是蔣介石等人提出的。

一切說明,主動方這次成了蔣介石。

下面我們看看兩個方案。

甲方案內容主要如下:

第一,西北軍和東北軍要撤除華陰縣、華夏的防線。

第二,中央軍從潼關到咸陽進行駐軍。

第三,楊虎城的十七路軍(西北軍)撤到涇河渭河以北。

第四,東北軍撤到陝西西邊到蘭州

第五,紅軍繼續在陝北待着。

這個方案,蔣介石堅持了一點:中央軍控制關中地區,相當於控制了陝西的核心地區。

不過,即使如此,紅軍、西北軍、東北軍能互相策應,形成「三位一體」。

乙方案如下:

一是,中央軍繼續駐軍潼關、西安、咸陽一帶。

二是,東北軍調到安徽淮河流域

三是,紅軍仍然回陝北。

四是,西北軍調到甘肅

這個方案,完全破壞了西北軍、東北軍、紅軍的三位一體。

很明顯,如果只能選擇一個方案,那麼,甲方案是優於乙方案的。

這邊,楊虎城等人在商議中,那邊,張學良的信來了。

3、張學良寫給楊虎城的三封信

甲乙方案,是1937年1月5日提出來的。而張學良在奉化寫的三封信,很快在之後發生。


(1)第一封信

1937年1月13日,張學良寫了第一封信,這封信的開頭提到了了楊虎城和東北軍各位將領,意思很明顯,這封信是讓大家一起看的。(以電報形式發送)

在信中,張學良提醒大家,蔣介石希望16日之內做出選擇,希望大家快速商議,從兩方案中選擇一個。

在信中,張學良認為,甲方案優於乙方案,大家可以考慮選擇。

張學良這心操的,人在軟禁中,還擔心事情生變。

其實,這很正常,一旦生變,張學良等人前期的努力都白費了。

但是,楊虎城等人並不認同甲乙方案,特別是東北軍提出要求:要釋放張學良,再選擇方案。

東北軍的要求,老蔣肯定不滿意。

於是,一切都耽誤了。

(2)第二封信


這樣,日子就到了1月18日了。

鑒於16日限期馬上到了,在1月19日,張學良再次寫了信。

這次信中,張學良用到了「以免夜長夢多」等語句,催促楊虎城快速選擇甲方案。

可是,東北軍、西北軍一邊輿論造勢,一邊還是提出基本訴求:放了張學良,再說其他。

於是,第二封信的作用也沒有起到。

不得不說,大家錯過了最好的時候。

有些事情,必須提早決定,遲則生變。

(3)第三封信


張學良的第三封信寫出時,已經到了2月17日了,這之前發生了著名的「二二事件」,東北軍發生內亂,少壯派代表孫銘九等人主張釋放張學良,甚至不惜一戰,而于學忠、王以哲等人主張和平解決,為此,王以哲被少壯派槍殺。

基於東北軍里出現各種思潮,甲方案已經不能維持了。

2月17日,張學良寫了第三封信給楊虎城,這一次,對發生的事情表示了遺憾,不再勸楊虎城如何選擇了,告訴楊虎城等人,要為國努力,自己一切尚好。

信的最後,張學良寫下了「西望雲天、不勝依依」做結尾。從這可以看出,張學良感覺遺憾且對西邊各位依依不捨。

本來,在張學良看來,選擇甲方案,三位一體還能維持,很多事情可以和平解決,他的自由甚至都可獲得。但是,二二事件之後,一切都被破壞了。

這三封信,就是著名的「奉化三封信」,可惜,張學良百般努力,還是沒有結果。

從三封信看出,西安事變前後的張學良,具有大義,而且很睿智。可惜了,如果不是被軟禁,張學良的前程不可限量,副國級幹部將是基本起步。


回頭看西安事變後的事情,說白了,楊虎城決定不了方案的選擇,東北軍才是最重要的一環,他們內部不團結,特別是少壯派,明明可以判斷出老蔣很難放了張學良,但他們一直在堅持,他們的忠勇值得提倡,但是,策略實在不敢讓人苟同。

或許,這就是年輕的代價吧,熱血、衝動,但不一定能解決事。

而在軟禁中的張學良,其實並不指望早早獲得自由,他更希望抗日大局能立住,國家能統一團結,將侵略的小日本趕出去。

如果說,三十年代以前的張學良,只能打30分,那麼,西安事變前後的張學良,可以給9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