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能臣、忠臣寇準為何落得如此下場,究其原因,六字記之曰:「偏離『正』,過於『直』。宋史中記載,寇準為人多見「正直」。寇準確實是「直」得令人敬佩,但是說他「正」那就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了。
人往往會在佔有巨大榮譽或者財富之後忘乎所以,同樣的寇準也不例外。「澶淵之盟」的功績,讓寇準的權力慾望達到頂峰。膨脹之後的人往往是不知收斂的,他常常無所顧忌的獨攬大權,經常肆無忌憚的插手本無權過問的人事任免,甚至還有咄咄逼人的左右皇帝的決定。
不僅如此,那更是難以團結朝中同僚,一時之間,朝堂上下盡皆樹敵。寇準被貶職以後得以重回中樞,出任西府樞密使,宰相王旦,功不可沒。
然而此時的寇準卻絲毫不把這位晚於他入仕的同僚放在心上,反而跟他搞起了排資論輩的這一套。不僅不通力合作,還處處針鋒相對,一有機會就想盡辦法,雞蛋裏面頭挑骨頭,還要上報給皇帝。
然而王旦本人「宰相肚裏能撐船」。他認定寇準是難得的大才,不僅不以為懷,反而多次極力向皇帝推薦。王旦的以德報怨,寇準卻挾私報復。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膨脹的權力下,寇準偏離正道,不足為奇。但是他這個寧折不彎的倔強耿直,着實是令人嘆服。但是過剛易折,在波雲詭譎的朝堂搞政治鬥爭,是要講求方法的,不是一根筋的橫衝直撞。為人過於正直的寇準,較真起來寸步不讓,非論出個是非對錯不可。
有一次朝堂戒嚴,寇準言詞過於激烈,宋太宗幾次打斷無果,一氣之下,猛然起身離去。誰知道寇準竟不顧人臣禮儀,不顧尊卑秩序,上前一步拉住太宗衣角,硬是強逼其坐下。若非太宗為人德行寬厚,只怕是殺身之禍在所難免。可是,幸運之神不會像這次一樣次次眷顧。
寇準的第一次被貶,起因就在於它和政敵的無理爭吵與互揭其短。有一日,寇準與溫中樞並排而行,路上一個瘋子突然擋住去路向寇準山呼萬歲。這件事兒被寇準的政敵張遜得知,立馬向皇帝打起了小報告,檢舉寇準有謀反之心。又直又沖的寇準帶着證人,直衝朝堂證明自己的清白。二人相互無厘頭的爭吵與謾罵和詆毀,惹的宋太宗龍顏大怒 ,於是二人各打50大板,一個撤職,一個貶走。
寇準的官場生涯數起數落,宦海沉浮多年,最終遭貶雷州慘淡收場。看起來表面上是遭佞臣丁謂陷害,但是溯其根源,卻發現早已命中注定。
當年寇準全盛之時,丁謂與寇準親密。在一次宴會上丁謂見寇準的鬍鬚上,沾了些許飯粒兒,便起身替他拂去。這本是同僚之間好心好意的舉手之勞,結果寇準不但不領情,甚至嘲諷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好心當驢肝肺,熱臉貼了冷屁股。於是二人開始交惡,最終,丁謂也是有仇必報,將寇準貶到雷州,徹底結束了他這數起數落的仕途。
和光同塵,萬物並生。心直口快不一定是好事,做事不僅要講原則,更是要講技巧。有道是「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正直是好事,但是也要講求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