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參眾兩院反華又出幺蛾子,根據美國之音2月2日報道,本周二,1月31日,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新任主席、共和黨眾議員克里斯·史密斯連同共和黨眾議員湯姆·蒂凡尼提出2023年版本的《中國貿易關係法案》(China Trade Relations Act of 2023),要求廢除中國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以回應中國侵犯人權和種族滅絕行為。上周五,共和黨又三名參議員也在參議院提出了同名法案。
史密斯眾議員表示:「自從克林頓總統在1994年將與中國的貿易與人權脫鉤以來,中國共產黨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竊取美國的就業機會和知識產權,而沒有為其侵犯人權行為付出任何代價。」
近期,美國還無理扣留了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進口鋁製品,借口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新疆強迫勞動」。蒂凡尼眾議員說:「是時候恢復國會對中國『最惠國』貿易地位的年度審查了。」
這些話,雖然美國人說的理直氣壯,但是我們中國網友一聽,就是太扯了。種族滅絕、奴隸勞工,這些近代以來只出現在西方殖民者口中和行為中的行為,八輩子也安不到我們中國頭上。但是很遺憾,美國人的強盜思維,你確實也拿他沒辦法。但是,需要引起我們警惕的是,蒂凡尼眾議員所說的那句,要恢復國會對中國『最惠國』貿易地位的年度審查的提議。
「正常貿易關係」之前是被稱為「最惠國」待遇的。在中國沒有加入世貿組織之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為了跟中國做生意,是逐年審議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國會一直在國際社會炒作中國的人權問題,甚至將人權問題和最惠國地位掛鈎,所以一度我們每年都有喪失貿易最惠國地位的可能。1994年,時任美國克林頓總統將中國的貿易地位與人權狀況脫鉤。當然現在有些美國學者或者親西方的學者將其解讀為,美西方企圖通過讓中國儘快融入國際社會的方式,也在思想理念、價值觀上向美西方靠攏,聽起來有點像意識形態滲透。1998年,美國立法將貿易最惠國待遇更名為正常貿易關係地位。2000年,美國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這也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鋪平道路。
但是如果你覺得美國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是出於好心,那就大錯特錯了。那個時期,正是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全球的商品生產逐步形成跨國分工體系的時期,小到一根鉛筆,大到一架飛機,從設計到生產的全過程,都被細細拆解成不同的環節和組件,分包給分佈在全球各地的生產廠商,通過跨國境的緊密協作,一環扣一環,有條不紊地生產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全球價值鏈。
毫無疑問,在2000年之前,美國是全球價值鏈絕對的主導者。那個時候美國想方設法,把全球產業鏈研發、核心零部件生產、營銷、品牌等高價值內容留在美國本土,然後把非核心零部件生產、組裝、運輸等低價值內容轉移到其他國家,再順勢佔據其他國家市場,如此一來,雖然各方獲利有多有少,但是畢竟美國賺大頭,而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賺了錢以後,又能形成性相對良好的市場,其實是多贏的。所以美國所謂的最惠國待遇、正常貿易國家,其實就是為了他牢牢掌控的全球價值鏈找一個上下游的協作方而已。
美國近些年來一直把自己包裝成全球化或者說世貿組織規則下的受害者的形象,這絕對是又當又立。真正的原因還是隨着中國等其他國家的不斷發展和崛起,美國越來越覺得自己失去了對全球價值鏈的絕對掌控權,比如一台蘋果手機,雖然在中國大陸組裝生產,以前可能中國最終只能賺到蘋果手機銷售利潤中的5%,剩下80%到95%都被美國拿走了,因為那時候,我們中國可能最多就能組裝一下,出個勞動力,再好一點,生產個手機殼,頂天了,勞動和生產太低端,確實就賺不到什麼錢,但如今,隨着中國的發展,雖然手機的核心部件,比如處理器等還是美國公司自己生產,但中國已經開始可以生產一些非核心部件了,比如電池、揚聲器、攝像頭等等,於是,中國能從一部手機中賺到的利潤就上升到了15% 。雖然美國還賺大頭,但他明顯已經坐不住了,到了2017年後,國際貿易格局又發生了讓美國非常震驚的變化,就是中國替代美國成為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全球貿易結構發生了實質性、結構性的變化。因此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才開始高調跟中國打貿易戰,不惜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也要把中國從國際貿易產業鏈中擠出去。
且這個思路已經成為美國官方一直慣之的思路。如今美國參眾兩院的議員再次祭出上個世紀最惠國待遇的手段,期待利用貿易審查的方式繼續給中國施壓,跟中國脫鉤,很明顯就是一種歷史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