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毛澤東當時的水平考不上北大,毛澤東摯友說出真實原因

以毛澤東的水平,當時是考不上北大的。

在定居美國多年之後,胡適面對記者的提問,曾經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在上個世紀「五四運動」前後,中國這片土地上最出名的讀物叫做《新青年》,而最讓青年們崇敬的,便是「胡適和毛澤東」。

這樣說來可能會有些誇張,但是確實是上個世紀20年代的真實寫照,毛澤東和胡適等人在那個年代,確實擁有着足以影響一代青年的力量。

儘管和胡適這位大學老師相比,毛澤東沒有職位,甚至連大學都沒有考過,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作為在當時都吸引了數不勝數的學生,兩人的關係也一度被傳為佳話。

可是胡適在晚年卻如此評價毛主席,實在是令人震驚。

胡適為何會這麼說?毛澤東的只有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胡適出生於1891年,比毛澤東大兩歲,他們兩人早期的關係可以用「亦師亦友」來形容。

在毛澤東還在湖南師範學校念書的時候,胡適就已經留學美國,後來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下,回到了國內,擔任了北大的文科教授。

他和陳獨秀等人合夥開辦了《新青年》,這個宣傳新文化、新思想的雜誌,在當時成為了最受青年學生們歡迎的雜誌之一,而毛澤東也深受這本書的影響。

當時的毛澤東滿腔熱血,是個極有抱負的有志青年,他一直希望能夠走出湖南這個地方,到更加廣闊的世界去看看,世界那麼大,中國總能夠在黑暗中摸索到一條出路的。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流行起了一股「出國熱」,不少有志青年都希望能夠到美國等國家走走看看,學到更多的科技知識和先進思想,回來報效國家。

為了支持這些青年們的想法,毛澤東和蔡和森、何叔衡的人在湖南長沙,成立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宗旨的革命團體新民學會

蔡和森

1918年,毛澤東接到了一封來自北京的來信,是他在北大任職的老師楊昌濟寄來的一封書信。

信中楊昌濟十分懇切地表示,法國正在中國招收工人,如果想要出國勤工儉學,這會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這對於新民學會中的其他人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毛澤東第一時間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湖南想要留學的學生們。

沒過多久,他就帶領着20多名學生千里迢迢趕到了北京,找到了楊昌濟老師。

在楊昌濟的安排下,毛澤東成了北大的圖書管理員,每日沉浸在書海中,等待着前往法國的時機。

然而當前往法國的機會終於擺在自己面前的時候,毛澤東左思右想之下,竟然拒絕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原來這段時間,他在北大的圖書館中接觸到了不少此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書籍,他認真的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書籍。

在閱讀這些書籍的時候,他不由得想起了一年前拜訪胡適時,胡適曾對他說的話。

身為一名從美國留學回來的文科老師,胡適卻說:「要想尋找一條能夠拯救中國的路,不一定要出國留學。

正是因為胡適的「提醒」,毛澤東最終決定,放棄出國的機會,留在國內,觀察國內的局勢,並尋找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

1920年在給老師周世釗的信中,毛澤東也曾這樣表示:我覺得求學實在沒有『必要在什麼地方的理』,『出洋』這兩個字,在有些只是一種『謎』,胡適先生和黎邵西先生都深以為然。

所以毛澤東沒有選擇出國留學,而是留在了國內。

當時也有人勸他考取北大,可是毛澤東並沒有參與過北大的考試,甚至連考取北大的想法都沒有。

雖然是從北大的教師,可是毛澤東從來沒有以北大學生的身份自稱過,無論是胡適、楊昌濟還是周世釗老師,毛澤東從來都是秉承着十分尊敬的態度,虛心向他們求教,只是毛澤東向來是一個很有主見和想法的人,學習和思想的區別,他心中一直有一桿衡量的秤。

最終他並沒有考取北大,而是逐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在創辦的《湘江評論》中宣傳新思潮,對當時的各種思想,都進行過分析和評論,就連胡適的實驗主義也有所涉及。

這樣的做法得到了胡適的大力支持,早期的毛澤東和胡適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志同道合,胡適不顧反動軍閥的迫害,堅持支持《湘江評論》,支持毛澤東的工作。

1920年,毛澤東在湖南領導的「驅張運動」得到了行之有效的成果之後,還特意給胡適寫了一封信,說明了湖南一片大好的形勢,可見毛澤東當時和胡適的關係,可以說是相交極深。

可是隨着共產黨的建立,毛澤東和胡適之間的關係開始有了裂痕,胡適從美國留學歸來,堅持認為,只有學習美國的模式,才能夠讓國家得到發展,他並不支持共產黨的思想理論。

毛澤東曾嘗試向胡適宣傳共產黨的思想理論,然而胡適卻並沒有將毛澤東的話放在心上,他一向不支持馬列主義,認為共產黨的做法是暴力革命,一生信奉進化論改良主義的他,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

但是毛澤東從「五四運動」中走來,又接觸過社會最底層的民眾,親身經歷一切的他最明白,中國需要的是什麼,需要改變的是什麼。

因此在經過一系列的洗禮之後,他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了一名共產主義者。

雙方就這樣分道揚鑣,開始漸行漸遠。

主張一點一滴對國家、社會進行改良的胡適,開始和國民黨越走越近,他雖然並不支持國民黨的獨裁,卻又認為只有國民黨才是國家的正統,在這樣的思想的驅使下,胡適和毛澤東的思想出現了更大的偏差。

胡適甚至試圖勸毛澤東等人放下武器,作為第二大政黨,參與和國民黨的競爭,單純的參與政事活動。

這樣的想法和共產黨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胡適的這個想法自然也遭到了毛澤東等人嚴厲的拒絕。

胡適雖然表示自己並不願意加入國民黨,參加政治活動,但是在當時的外界看來,胡適儼然已經站在了國民黨那邊,成了共產黨的對立面。

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之時,胡適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

早在1945年4月之時,胡適就被任命為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成員,而共產黨方面的代表則是董必武同志。

毛主席知道這件事之後,特意寫信向胡適問好,並授意董必武,盡量爭取胡適對共產黨的支持。

儘管雙方的立場發生了變化,但是他對胡適依舊是十分欣賞,希望他能夠看清局勢,認識到只有共產主義理論能夠救中國,畢竟毛主席曾毫不避諱的向美國記者斯諾表示:「我在師範學院念書的時候,最喜歡讀的就是《新青年》,我非常佩服陳獨秀和胡適的文章,他們一時成為了我的楷模。」

4月22日,董必武在接到毛主席的指示之後,特意和胡適就中國的問題進行了一次交談,然而這次徹夜長談卻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胡適依舊固執己見,還按照和董必武談話的基調,寫了一封電報,寄給了毛主席。

然而胡適的這封信並沒有得到毛主席的回應,因為毛主席當時正在為了重慶談判的事情忙碌,他和周總理等人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這次談判上,因此毛主席雖然收到了胡適的信,卻並沒有給予回復。

得知國共兩黨談判之時,胡適無疑是極其興奮的,他認為這次談判很有可能是雙方關係的「拐點」,或許共產黨真的能夠按照他的想法,成為第二大黨。

可是他的這個想法還是過於天真,且不說共產主義思想所包含的意義,就算是蔣介石,也是無法容忍共產黨的存在的,從蔣介石出兵圍剿我黨之時,就足以見得他的心狠手辣。

因此重慶談判結束沒多久,隨着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解放戰爭由此而爆發。

歷經幾年戰鬥,解放戰爭最終以共產黨的勝利告終,國民黨敗逃大陸,此時胡適面臨兩難。

毛主席念及舊情,同時考慮到胡適在文學上的作為,還像勸他留在大陸,繼續擔任北大校長和圖書館館長,不要再跟着國民黨到處跑動。

胡適的一名學生知道了毛主席的意思之後,便主動找到胡適,向他傳達了主席的意思,胡適聽到毛主席希望他留在大陸的時候,確實有過片刻的猶豫,可猶豫過後,他忽然笑了笑,感嘆道:「人家,信我嗎?

留下這句話之後,胡適於1948年乘坐蔣介石的專機去往了南京,又在1949年去往了美國。

新中國成立之後,遠在美國的胡適並沒有太大的反應,他蝸居在卸任駐美大使後在紐約租賃的一間小小的公寓中,他的生活過的並不算愜意,甚至還有些窮困潦倒。

而毛主席也依舊沒有放棄爭取胡適回國的工作。

1956年,原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記者曹聚仁到北京訪問的時候,毛主席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他請曹聚仁給胡適寫信,請他回北京看看,結果再一次被胡適拒絕。

儘管胡適始終沒有醒悟的意思,但是毛主席對於胡適在文學上的造詣卻是十分中肯的,他在和一些哲學工作者談論到紅學的時候,對比蔡元培的觀點,轉而認為胡適的觀點要更合適一些,可見毛主席確實是十分惜才的。

但是胡適對毛主席又是什麼看法呢?從一次採訪中就能夠看出來。

那次採訪中,記者曾向胡適問道:「作為毛澤東的老師,您對他有什麼看法呢?

胡適顯然沒有想到記者會問出這個問題,他猶豫片刻,說道:「我並不能算是毛澤東的老師,他只是北大的圖書管理員,並非學生,以他當時的水平,是考不上北大的。

胡適的這番話很快就傳到了毛主席耳中,但是毛主席對此沒有過多理會,因為他很清楚,胡適的態度無非是不願意和他們有太多的牽扯。

但是這句評價是否中肯,恐怕就只有胡適自己知道了,因為毛主席的好友羅章龍在後來說明了毛主席沒有考取北大的緣由。

羅章龍是毛主席在北大的校友,對於毛主席在北大的事情更是再清楚不過,儘管毛主席沒有上過北大,卻依舊是當時風靡一時的人物,不少學生和老師都相當欣賞個圖書管理員。

羅章龍在知道了胡適的評價之後,表現的有些憤怒,他表示:「毛澤東之所以沒有考取北大,根本不是因為考不上,而是因為他很有主見。」

原來毛澤東年輕的時候考慮的就已經十分長遠了,儘管他十分尊敬北大的老師,可是他認為北大的課程太過腐朽,不是救國救民之道,北大並不是他最好的目標,毛澤東這才放棄了考取北大。

可見毛主席並非是沒有實力考取北大,而是自己選擇了當時他心中最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

如果像胡適一樣,僅僅看學術能力,而忽略了這個人本身的才能,在那個時代顯然是不合適的,都說時勢造英雄,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能夠帶領中國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