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隋朝——隋煬帝(1)

稱帝以前「聲名籍甚,冠於諸王」


隋煬帝(569—618),姓楊,名廣,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開皇元年(581)封為晉王,任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總管,時年十三。

次年,置河北道行台尚書省於并州,楊廣為行台尚書令。文帝特選項城公王韶為行台右僕射,齊安公李徹總晉王府軍事,作為他的輔佐。王韶性情剛直,楊廣遇事則向他請教,因而得免違背法度。

開皇六年(586),楊廣改任雍州(治今陝西西安)牧、內史令,掌管出納王命的內史省和京城地區的行政事務。過了兩年,他被調往壽春(今安徽壽縣)擔任淮南道行台省尚書令,主管伐陳的戰事。他以行軍元帥,在長史高熲、司馬王韶的輔佐下,統領兵馬五十一萬八千人,進攻江南

開皇九年(589)春,攻下建康,滅亡陳朝。楊廣下令處死了施文慶、沈客卿等一批邪惡的官吏,又派人收集圖書,封存府庫,資財一無所取,因此大大提高了他的聲望。

楊廣得勝回朝,進位太尉,再次出任并州總管。不久,隋文帝鑒於江南豪強勢力高智慧等人的叛亂,為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派楊廣為揚州總管,鎮守江都(今江蘇揚州),每年入朝一次。開皇十四年冬,以武候大將軍從文帝東祀泰山,事畢歸藩。開皇二十年夏,西突厥達頭可汗入侵,又以楊廣為行軍元帥,督率楊素、史萬歲等分道抗擊,西突厥大敗,楊廣勝利班師。這時他三十二歲,已經是出將入相,屢建功勛,「聲名籍甚,冠於諸王」,因而也就不斷滋長了他的政治野心——陰謀奪取太子楊勇的地位。

弒父誅兄,奪取帝位

隋文帝有五個兒子,楊勇最長,開皇元年立為太子。以次為晉王楊廣、秦王楊俊、蜀王楊秀漢王楊諒,他們都是獨孤皇后所生。楊勇為人率意任情,無所矯飾。曾因「文飾蜀鎧」,為文帝所不喜,告誡他不要奢華。後遇冬至節,楊勇穿法服,陳音樂,在東宮受百官朝賀。文帝認為這事違反了君臣禮制,更加生氣,下令禁止,從此對楊勇逐漸產生疑忌。楊勇還很好色,專寵愛姬雲昭訓,卻不愛嫡妃元氏。

開皇十一年(591),元氏突然得病死亡,獨孤後懷疑她被暗害,很不滿意楊勇;對雲昭訓專擅東宮,更為不平。經常派人偵察楊勇的過失。楊廣得知這些情況,特別矯飾自己的言行,表面上裝作只與蕭妃相處,不近其他女色。每次入朝,車馬侍從也很儉約,又虛情假意地討得父母歡心,說他不知何故得罪太子,太子有意加害於他。獨孤後聽了忿然說:「我在尚爾,我死後當魚肉汝乎?」楊廣探知皇后已有廢立之意,更是積極進行活動。那時反對廢立的高熲已經失勢,而楊素則大權在握,可以左右朝政。他便派人聯絡楊素,取得楊素的支持。楊素一面向獨孤後稱譽楊廣,詆毀太子,與宮內聯成一氣;一面又在外廷中大肆活動,說太子的壞話,連太史令袁充也說:「臣觀天文,皇太子當廢。」這時楊廣又收買了東宮幸臣姬威,探聽太子的動靜,密告楊素,於是太子的過失便在宮廷內外傳開了。隋文帝本來對太子不滿,因此更加惱怒,開皇二十年,下令廢楊勇為庶人,楊廣終於奪取了皇太子的地位。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卧病仁壽宮(在今陝西麟游西),楊廣隨侍宮中。他寫信問楊素如何處理後事,楊素的回信被錯送給文帝,文帝看了非常生氣。同時,楊廣又無禮於文帝的寵姬宣華夫人,文帝大怒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立刻令兵部尚書柳述和黃門侍郎元岩起草詔書,要召見楊勇付託後事。楊素聞知,立刻告訴楊廣。廣矯詔執柳述、元岩下獄,派親信張衡殺害了隋文帝,又派人殺死楊勇。在這年七月楊廣登上帝位,改元大業。


興東都,開運河,頻繁巡遊

楊廣席豐履厚,奢侈無度。即位之初,就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據詔書說,營建東都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洛陽地處中原,「水陸通,貢賦等」,漕運較便,可以解決糧食、物資供應的困難。二是「南服遐遠,東夏殷大」,洛陽地位適中,可以照顧全局。他的根本意圖,在於進一步鞏固隋政權對全國的統治。

在營建東都之前,隋煬帝下令調發丁男數十萬,自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東接長平(今山西晉城西北)、汲郡(今河南浚縣西南),抵臨清關(今河南新鄉東),渡河至浚儀(今河南開封)、襄城(今屬河南),達於上洛(今陝西商縣),挖了一條長達兩千多里的弧形壕溝,沿溝設置關防,作為保護長安、洛陽地區的重要防線。接着在大業元年(605)的春天,命尚書令楊素領營東京大監,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為副監,於洛陽舊城西十八里處另建新城,稱為東都。新城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洛水橫貫城中。周圍有七十三里多。為了修建這座都城,每月徵發丁夫兩百萬人,星夜趕修,十個月就建成了。隋煬帝把舊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賈,遷到那裡居住,他自己也常住洛陽,洛陽便成了政治、經濟的中心。

營建東都的同時,又在洛陽城西修建顯仁宮和西苑。顯仁宮南接皂澗,北跨洛濱,周圍十餘里。崇巒曲澗,異草奇花,極園林之勝。西苑周圍兩百里。苑內有稱海的人工湖,海上造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島),高出水面百餘尺,台觀殿閣,分佈其間,掩映生姿。海的北面有龍鱗渠,迂迴曲折,流注海內。沿小渠立十六院,每院設一個四品夫人的妃子以主管院事。苑中樓堂花木,窮極華麗。隋煬帝最喜乘月夜,攜宮女數千,跨馬來游,往往弦歌達旦。

開通運河

隋煬帝興建的又一巨大工程是南北大運河。這條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分為四段:第一段是通濟渠。大業元年(605),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從洛陽的西苑(谷、洛二水相會處)引谷(即澗水)、洛水入黃河,從板渚(今河南成皋東北)引黃河水入汴;又從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引汴水以達淮河,至於山陽(今江蘇淮安)。這段河道主要是就舊有的浪蕩渠(又名鴻溝,在成皋附近)及其下游的汴河加以疏浚而成。

第二段是山陽瀆。從山陽起,利用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的邗溝故道,加以疏浚擴大,引淮水至揚子(今江蘇儀征東南)入長江,全渠廣四十步,兩旁均築御道,種柳樹。沿途多置離宮別館,在揚州建有江都宮。

第三段是永濟渠。大業四年(608),又發河北軍民一百餘萬人開挖永濟渠,引沁水南至黃河,又連接衛河北通涿郡(治薊,今北京西南郊)。由於第四段是江南河。大業六年(610),又開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江水到餘杭(今浙江杭州),入於錢塘江。全長八百餘里,廣十餘丈。在短短的六年中,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源郡,南至餘杭,長達四千八百多里的大運河開通了。在開鑿過程中,幾百萬勞動人民櫛風沐雨,忍飢耐勞,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他們克服了無數的困難,發揮了高度的智慧,終於完成了這項舉世罕見的偉大工程。

大運河的開通與隋煬帝巡遊享樂的動機,不能說沒有關係,但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南北經濟特別是江淮、河北地區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南北物資的交流成為迫切的需要,大運河就是適應這種歷史情況而出現的。它一方面通過漕運,交流南北物資,一方面在軍事上有利於加強對東南和東北地區的控制。對後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頻繁的巡遊與這些興建相伴而來的,是隋煬帝的到處巡遊。他即位後的第一年即大業元年,就坐船游江都;三年,北巡榆林(今年蒙古准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四年,到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南黃河北岸),出塞,巡視長城;五年,西巡河右(即河西);六年,再游江都;七年至十年,三次東征高麗;十一年,又北巡長城,被始畢可汗圍困於雁門;十二年,第三次游江都,直至十四年被殺。通計他居京時間不到一年。每次出遊,「從行宮掖,常十萬人,所有供須,皆仰州縣」。還按照州縣官吏供獻的多少,加以獎罰,「豐厚者進擢,疏儉者獲罪」。因此官吏都拚命地剝削人民,借供獻以飽私囊,無不「家累千金」,而廣大人民卻要遭到「逆折十年之租」的慘禍。


政治措施

隋煬帝對開皇時所定的各種制度作了一些修改,有的出於復古,有的意存改進,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官制方面,大業三年,改內侍省為殿內省,與尚書、門下、內史、秘書並為五省。尚書省各曹原有侍郎三十六人,改為吏、戶、禮、兵、刑、工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副尚書。其餘諸曹改稱為司,侍郎改稱為郎。又從太府寺中分出少府監,下設左尚、右尚、內尚、司織、司染(後並為織染)、鎧甲、弓弩(後廢此二署)、掌冶等署,專管各項手工業。唐朝的六部侍郎和少府監,即沿此而來。

隋文帝時廢郡留州,實行州縣兩級制。煬帝復古,改州為郡,郡置太守,成為郡縣兩級制。又設司隸台,派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諸郡。每年二月出巡,十月入奏,加強對地方官的監督。自隋文帝罷九品中正制,始立科舉。煬帝時設進士等科,並命按十科舉人,科舉制度有所發展。

法律方面,大業二年,煬帝因「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次年由牛弘等撰成新律,即《大業律》,凡十八篇,五百條。在某些地方雖較前有所減輕,但隨着社會矛盾的加劇,便「生殺任情,不復依例」,法律不過具文而已。

經濟方面,煬帝即位之初,因府庫盈溢,下令免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之課,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對賦役略有減輕。大業五年,又下詔「天下均田」,繼續推行均田制。又以戶口多漏,用民部侍郎裴蘊建議,仍用以前「大索貌閱」的辦法,普遍檢查戶口。於是諸郡計賬,進丁二十四萬三千,新附口六十四萬一千二百。用這種爭取勞動人手的政策,來加強官府的經濟力量。文化方面,隋文帝曾在仁壽元年(601)廢除太學、四門學和州、縣學,只留國子學,不久又改國子學為太學。煬帝即位,恢復國子監,依舊置國子祭酒,並加置司業一人。四門學和州、縣學也恢復了。

文帝時曾采牛弘建議,搜訪遺書及平陳朝所得,經籍漸備。藏在宮中及秘閣的書籍,有三萬多卷,合重複本共八萬卷。隋煬帝命寫副本,藏在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東廂藏甲(經)、乙(史)兩部,西廂藏丙(子)、丁(集)兩部。殿後起二台,分藏魏晉以來法書名畫。還在內道場聚集道經和佛經,分別編寫目錄。對歷代藏書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所以《舊唐書》說:「煬皇好學,喜聚逸書,而隋世簡編,最為博洽」。這些書後來雖有損失,但大多為唐朝所得了。

煬帝所推行的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在大業五年以前,國家尚在承平之時,後來隨着階級矛盾的日趨嚴重,也就無暇顧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