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史學習到清朝洋務運動這一階段的時候,每個人的心中都大力批判當權者的「愚昧保守」,可未曾想到的是如「奕訢、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實際上已經是當時中國社會之中最具有變革之心、最有見地的人才了。
中國近代化之路從鴉片戰爭一路走來,到底有多難,這恐怕只有親身經歷才能說得出來,那個時代的中國近代化完全就是「從無到有」,連一塊足以參照的石頭都沒有,都是摸着自己過河。
清朝初步啟動近代化
恭親王奕訢從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就意識到了中國本身的落後,所以開始以「自強」為目標對西方軍事科技進行學習。1861年的時候,他們專門聘請外國軍官在天津訓練新兵,同一年在北京設立京師同文館,大量培養精通外國語的人才,開始設置英、俄、法等語言的學習,後面增設德、日等外國文。專門翻譯外國科學、文學、軍事科技書籍,招收中國境內滿漢年輕人才進行學習培訓。
1871年清朝洋務運動發起人開始轉換目標,自強只是自以為是的想法,等到清朝開始自強的時候才發現國家是如此缺錢,所以到後面洋務運動是以求富為主。1875年在洋務運動有所發展的基礎之上,清朝初步以李鴻章淮軍為基礎建立起來了自己的國防。李鴻章個人的觀點是籌辦海軍可以為中國保家衛國極大程度上的服務,只要是海洋之上將敵人擊殺,中國內陸就無所謂戰爭。
1880年這一批學生之中經歷了外國四年大學學習學成歸來,李鴻章以這批人為基礎在中國開始創辦海軍教育,在天津辦理水師學堂,架設電報局和修建鐵路以為國家軍事國防服務。後期1881你的時候在開平地區創辦的礦務局,在上海開辦機器制布廠,在黑龍江漠河探索金礦,其實都是因為洋務運動花錢太多了,朝廷又拿不出錢來,李鴻章這些人只好自己想辦法賺錢為,所以「求富」的口號其實是為「自強」而服務的。
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摸索
洋務運動若是從1861年奕訢聘請外國人為中國訓練新軍和創辦同文館開始,到1894年教科書之中定義的甲午戰爭戰敗標誌着洋務運動的失敗。那整整33年的時間之中換掉了咸豐、同治、光緒三位皇帝,朝廷政治局面不夠穩定,各種政策推行極其艱難。我們也可以看見洋務運動一開始的目標是以「自強」為主,早期洋務大臣依舊認為中國不缺錢,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觀念還存在於李鴻章等先進大臣的心中,可是等到洋務運動真正辦理起來的時候才發現,是哪裡都缺錢,哪裡都沒有錢可用。
從洋務運動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情況來看的話,其實早期李鴻章曾國藩他們這些人也是沒有全盤規劃的,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開始知道自強需要西方的那些軍事武器,所以設立天津和江南兩個機械製造廠。兩個廠的實質是為軍事國防服務的兵工廠。但後面發現新式武器就算買回來,製造出來了也無人會使用,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要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所以後面在這種需求之下開始在中國各地創辦「武備學堂和派遣軍官出國留學」。
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是為了經營和運營中國江河湖海的運輸,使得這些交通上的便利和利益不全部為外國人佔據。後面創辦織布廠是為了挽回中國手工製造業損失的錢財。開設各種煤礦和金礦開採也是為洋務運動增加創收。洋務運動自強的這些先進人物一開始也完全沒有參照目標,並沒有制定一個對中國近代化的通盤目標,他們只是知道國防近代化必須要去做,不然就要亡國。走上這條道路之後 就發現進一步必須再進一步,最後要走到盡頭革了清朝的命創辦近代國家體制才能成功。
近代化的啟示
一個美女子為了自己變美會去購買化妝品,化妝品用完的時候發現自己需要另外一件,買完腮紅之後發現用手塗抹始終不夠均勻。所以需要去買一把腮紅刷。自己的臉都被打扮的漂漂亮亮之後,發現自己上半身的衣服太丑了,所以這個時候需要趕緊買一件好看衣服,有了好看衣服之後發現褲子簡直就是配不上,這個時候又得買褲子,買完褲子之後發現鞋子不夠時髦。等到這些都弄完之後,發現全身搭配都很漂亮,妝容也足夠精緻,但自己的臉和身材卻不足以匹配了,這個時候有些人就乾脆直接整容徹底改變自己去了。
清朝晚期正是處於歷史的拐角之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群人想要帶領着一個龐大而又複雜的國家走出困境,當時是不可能有一個所謂統籌全局符合歷史時期的「全面建設計劃」的。如果有人硬要說是要有的話,那也不過是無法實踐的,摸着自己過河通常就是最好的選擇了。所以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既然什麼事情都無法事先預料,那還不如先幹起來再說,幹起來之後肯定會遇到問題,到時候再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結語
讀歷史的過程之中,心性純良的中國人無論是在生活之中遭受了多大的委屈,但讀到國家落後挨打的時候,依舊會升起一股愛國之心、了解了現代教育之後,我們才知道作為一個中國公民身上的責任到底有多重大,我們曾經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尾巴,但絕對不能錯過第三次和第四次了。
為國家培養儲備人才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歷史教育更不是喊口號,今天中國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的精緻利己主義之人,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讀過中國近代化這段充滿血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