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皇太子之死揭開來帝國末日!梅耶林慘案是自盡,還是政治謀殺


這個事件史稱「梅耶林慘案」,而圍繞着皇太子魯道夫死亡真相的「梅耶林慘案」,在百年後的今天仍是未解之謎。

1858年8月21日,魯道夫出生在拉克森堡,是當時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和伊莉莎白皇后的獨子。伊莉莎白皇后即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茜茜公主」,其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當時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

不同於父親的嚴謹、保守,魯道夫更多繼承了母親的憂鬱、多愁善感,以及嚮往自由的精神,可惜的是,這些特質在約瑟夫一世眼裡,都不是皇位繼承人應該具備的,魯道夫從小就被迫與母親和姐妹們分開,獨自接受嚴苛的軍事訓練,只為了鍛煉身為「帝國繼承人」的意志力,也造成他極度缺乏愛與安全感。

▲魯道夫從小缺乏親情,被迫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

如同其他王室成員,成年後的魯道夫,也迎來了一段不幸福的政治婚姻,在父親的安排下,娶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次女,斯蒂芬妮公主,她是當時歐洲為數不多的天主教未婚公主之一。在婚姻的一開始,魯道夫尚能與妻子相敬如賓,但很快的,崇尚自由主義的魯道夫就發現,自己非但與保守的奧匈王室合不來,也與來自保守比利時宮廷的妻子也合不來。

1883年9月2日,他們的獨生女瑪麗女大公出生時,2人的婚姻關係已是名存實亡,魯道夫太子外遇不斷,甚至還將性病傳染給偶爾才同床的妻子,導致後者因此失去再生育的能力。由於婚姻上的不幸,魯道夫一度想寫信給教皇商討離婚事宜,但遭到父親嚴厲的禁止,不許他做出任何有損帝國顏面的事。

魯道夫與父親緊張的關係,還不僅僅在於婚姻問題上。魯道夫的政治思想偏向自由主義,認為帝國制已經過時、終將被淘汰,因此主張共和制,但這顯然與帝國的利益背道而馳,因此完全不受父親約瑟夫一世的青睞,政見上的不合也使得父子間的裂痕越來越明顯。婚姻得不到解脫、政治上也沒有一展抱負的空間,種種不如意,終於導致魯道夫的人生走上極端。

▲奧匈帝國皇太子魯道夫(右)一生悲情,與比利時公主(左)的婚姻不如意,政治抱負也無從施展。

1889年1月29日,魯道夫邀請朋友們前往梅耶林的狩獵行宮,時值約瑟夫一世和伊莉莎白皇后舉辦晚宴,魯道夫還委託一起打獵的貴族帶話,說自己身體不適不能出席。當晚用過晚餐後,魯道夫返回行宮休息,隔天清晨,魯道夫的僕人數度敲門發現無人應答,隨即拿來斧子把門劈開,驚駭地在卧室里發現2具遺體,正是魯道夫王儲與他的情婦瑪麗·韋切拉。

▲魯道夫情婦韋切拉,她與魯道夫一同死於梅耶林慘案。

消息傳回維也納,伊莉莎白皇后悲痛欲絕,餘生都只穿黑色或灰色衣服表示哀悼,直到1898年她在瑞士日內瓦被意大利的無政府主義者刺殺。有關魯道夫的死,外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其實是一起出於政治動機的謀殺,不過後世大多相信,是憂鬱的魯道夫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身為王儲的魯道夫死後,奧匈帝國迎向開明君主制的希望可說是破滅了,約瑟夫一世繼續掌舵帝國將近30年之久,他的侄子斐迪南大公也成為奧匈帝國皇位的第1順位繼承人,但斐迪南大公卻在1914年於薩拉熱窩視察時遇刺身亡,史稱「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因而對塞爾維亞王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

約瑟夫一世則於1916年因肺炎去世,他的死被視為君主制垮台的預兆,奧匈帝國也在1918年因一戰戰敗而瓦解,而這一連串事件的源頭,正是皇太子魯道夫的死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