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朝的強盛是世界公認的,尤其是唐朝的軍事,僅看那幅員遼闊的疆域就可知一二。反觀宋朝,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是很有錢,但是不強,終宋一朝,始終未能收回燕雲十六州不說,還遭受了靖康之恥。如果讓大家分別給唐朝軍隊和宋朝軍隊打分,恐怕絕大多數人給唐朝打得分都會高些。
讓人意外的是,如果從對外戰爭的戰績來看,唐軍吃敗仗的頻率比宋軍要高。既然如此,為何後世還是覺得唐軍比宋軍強?
唐軍打出來的大唐氣象
一、唐軍打的勝仗VS宋軍打的勝仗
1、唐軍勝得燦爛
拋開唐軍所配備的唐刀等先進武器裝備不說,唐軍能夠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優異成績,離不開唐軍在軍事戰略和戰術方面的卓越表現。我們看唐軍的戰史,會發現越是不好打的仗,唐軍越能打出漂亮仗,而且唐軍在把握戰機方面也是非常到位,常常是該出手時就出手,不帶拖泥帶水的,比如說唐軍和突厥的較量。
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勢力強橫,動輒侵擾唐朝邊郡,唐太宗甫一繼位,突厥的頡利可汗就親率二十萬大軍攻入關中,兵鋒直逼長安,當時駐守長安的唐軍僅數萬人,如果真打起來,肯定是敗多勝少的結局,唐太宗以驚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戰略眼光親自帶着少許大臣,與突厥對峙,成功逼退突厥。僅僅過了三年,適逢dong突厥內部生亂,唐軍抓住機會,果斷出擊,一舉滅了dong突厥。
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軍在對外作戰方面,長期保持一種積極進攻的姿態,講究一個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一旦周邊勢力出現不好的苗頭,唐軍高層能夠及時察覺,有效應對,有時採取的措施即使讓很多人覺得有些小題大做,依然堅決地以最快的速度掀起一場大戰,將苗頭及時消滅在搖籃中,省得後面費時費力。
比如唐滅百濟之戰,當時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站位高句麗,打壓與唐朝親善的新羅,百濟認為唐朝不會勞師遠征,便不顧唐朝的威懾,一而再、再而三地找麻煩,唐軍高層決策者沒有慣着百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兵十萬,從膠東半島橫渡黃海,打了百濟一個措手不及,僅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滅了擁有兩百多座城池的百濟。
一戰定乾坤、一戰滅兩國
2、宋軍勝得尷尬
宋朝建立之初,對軍事體制進行了大變革,在大方向上形成一種以文制武的局面,避免武將亂國,目的是好的,效果也是好的,可是卻忘了專業的事需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暫且不說文臣是否懂軍事,文臣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在對外方面,哪有武將們的進取心足?沒有了進取心,軍事上哪裡還有靈活性?哪裡還有目標性?比如北宋和遼國的較量,北宋的首要目標是收回燕雲,可為了這個目標又做了些什麼?
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親率大軍攻宋,一路上也算是勢如破竹,打到了黃河南邊的檀州,不料兵力調集完畢的宋軍在宋真宗的親自鼓舞下,重振士氣,遼軍被宋軍大敗。可宋軍在打勝後選擇簽訂「澶淵之盟」。要知道當時的遼軍是孤軍深入,宋軍是很有機會擴大戰果,為收復燕雲打下基礎的。這還不算,有了盟約,宋軍從上到下便默許了遼國佔領燕雲的事實,把原目標給忘了,終宋一朝,燕雲都是個夢。
宋軍的「以和為貴」
戰爭的風險很大,代價也很大,一旦決定以戰爭來解決問題,便得有個清晰的戰略規劃,不然就像無頭蒼蠅,亂轉悠,打了勝仗也像打了敗仗一樣,啥也沒落着!比如南宋和金國的較量,總是戰和不定,和也沒和出個名堂,戰也沒戰出個名堂,不知道在搞什麼!
靖康之亂後,宋高宗在一大幫中興文武大臣的幫助下,及時地在江南穩住了陣腳,而金國卻在中原大地陷入了「亂花漸欲迷人眼」,雙方的實力開始趨於平衡。宋軍在度過調整期後,開始了進攻態勢,韓世忠以八千硬撼十萬金軍,打出了一個精彩的黃天盪之戰,劉琦以兩萬對十萬金軍,贏出一個順昌大捷,岳飛更是打出了讓金軍膽寒的郾城大捷。可宋軍高層卻自毀長城,搞個紹興和議不說,還來了一出「風波亭冤案」。
可惜了的岳飛
二、唐軍打的敗仗VS宋軍打的敗仗
1、唐軍敗得光榮
唐朝自高宗後期後,對外戰爭的頻率和規模越來越大,多少有些疲於應付的感覺,由此導致時常出現敗仗,包括安史之亂後,唐朝受國力下滑的影響也打過不少敗仗。不過唐軍打的很多敗仗並未給人一種垂頭喪氣的感覺,有時明知是敗多勝少,依然敢和敵人亮劍,最後雖敗猶勝。比如唐朝和阿拉伯帝國曾經打的一場恆羅斯之戰。
公元751年,唐朝名將高仙芝在得知阿拉伯帝國有東進的意向後,便決定以攻為守,親率三萬大軍(其中兩萬為僕從軍),深入打擊阿拉伯帝國,不料在恆羅斯城下與阿拉伯帝國的二三十萬大軍遭遇,唐軍沒有怯戰,以少對多,因阿拉伯帝國收買了葛邏祿僕從軍,導致唐軍吃了敗仗,高仙芝僅數千人逃回安西。阿拉伯雖勝,卻損失了七萬大軍,戰後迅疾向唐朝求和,常派使臣到長安朝貢。
恆羅斯之戰
打了敗仗不可怕,可怕的是打了敗仗後一蹶不振。觀唐軍表現,在對外戰爭方面很善於在敗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及時對戰略、戰術作出調整,重整旗鼓,與敵人再分高下!比如唐朝與吐蕃在河西走廊上的較量,因吐蕃軍擁有地利優勢,唐軍處於被動態勢,吃了不少敗仗,後來唐軍便在河西地區修建了眾多堡壘,以堡壘戰來消耗吐蕃軍,很快便從劣勢轉為優勢。
安史之亂後,吐蕃趁虛而入,佔領了河西走廊,國力進入巔峰期,再次對唐軍形成戰略優勢,甚至一度攻佔了長安。偏偏此時的唐朝又發生嚴重的藩鎮之禍。即使如此,唐軍依然不斷調整戰略,該求和的時候求,同時以關中和巴蜀為基地,從兩個方向上對吐蕃進行防守反擊,形成一種彼此呼應的態勢,一旦有機會便伺機而動,成功把吐蕃從能夠挑戰大唐和阿拉伯兩大帝國的高光狀態拉入了四分五裂的谷底。
巔峰期的吐蕃
2、宋軍敗得難堪
敗仗不算什麼,沒有哪個王朝,或者說軍事將領,能夠有絕對的自信,說自己可以百戰百勝。在唐軍身上,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宋軍身上,失敗是「需要」複製的。比如說南宋的幾次北伐,宋孝宗在位期間,南宋搞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隆興北伐,此次北伐是宋孝宗繞過朝堂諸公,直接給各地大將下的令。
結果因準備不充分、決策失當,宋軍先勝而後敗。明明是己方據有優勢,卻還沒怎麼打,就把陝西給主動放棄了,由此不僅失去了局部戰場的優勢,還讓在兩淮苦戰的中路軍成了孤軍,被金軍大敗,隆興北伐宣告失敗。僅過了三十來年,不長記性的宋軍再次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很突然地下令前線將領開啟了開禧北伐,結果不可避免地再次失敗。
都這樣了,還瞎整
明明可以打勝的仗,卻打敗了,一次兩次還可以理解,總這樣,就很讓人無語了。比如說宋朝和西夏的較量,從宋太祖、宋太宗到宋真宗,三代人的時間,都沒有重視西北,導致西夏在宋仁宗年間獨立建國。西夏原本主動尋求宋朝的承認,宋朝卻不管不顧,也不準備,直接和西夏交惡,交惡可還不做準備,結果被西夏打了個措手不及。
三川口之戰:如果宋軍能夠提前做好準備,不去匆忙應對,搞得手忙腳亂,被西夏各種伏擊,宋軍不至於大敗。創江定川砦之戰: 西夏派十萬大軍主動向宋軍發起戰爭,駐守西夏防線的宋軍有二十多萬,且是據城而守,以二十萬對十萬,對手還是西夏這種對手,怎麼看都不至於大敗,結果守軍放棄堅城優勢,主動向西夏進攻,在被誘敵深入後,聚而殲之。
建立西夏的李元昊
結語
宋軍打的勝仗是比唐軍多,可宋軍沒有打出唐軍那樣的氣勢。宋軍打的敗仗是比唐軍少,可唐軍常常是以少對多的敗,宋軍卻是以多對少的敗,不敗而敗。唐軍與宋軍對比,孰強孰弱?
宋軍在戰略決策上遠不如唐軍,雖然武器裝備也很好,名將也有不少,可就是複製不了唐軍的表現。「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就是唐軍!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
這就是宋軍!
參考文獻:
《宋史》
《新唐書》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