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地假設一下:如果孫夫人生了兒子,如果東吳恰好發生大變導致孫權早死,如果孫權死後沒有出色的繼承人,剩下東吳巨大的基業卻無人領導——這種情況之下,孫夫人的兒子是可能被立為太子的。
理由很簡單啊:立孫夫人的兒子為太子,可以籠絡東吳的人才,等於是零成本地接受了孫權的所有政治遺產。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
但,如果孫權不死,或者孫權死了、卻有優秀的接班人,那麼東吳註定是有別於蜀漢的另一股政治勢力。並且,三國的局勢不同於先秦。西周、春秋、戰國,經常有諸侯國之間的通婚,你國的公主嫁給我國國君,生了兒子做我國太子。但那是在諸侯並立的前提之下,不同的國家政權可以長期共存。
而到了漢朝以後,「三國並立」的局面不過持續了幾十年。中華文化決定中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裂是暫時,統一才是大趨勢。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
所以,蜀漢與東吳,長久而言,是矛盾大於兼容的。而太子是敵國的外甥,絕對不利於國家的長遠利益。這一點,毋庸置疑。
所以,如果東吳作為一個政治實體而存在,那麼孫夫人即使生子,也不可能被立為太子。理由也很好找:劉禪才是嫡長子。孫夫人即使被立為皇后,她的兒子也是次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