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青年十萬軍」,熱血澎湃的口號背後,有着哪些如煙往事?

「昔日木蘭男裝從軍十年,功成名遂,衣錦榮歸。你是男兒,必須勝過她,勿輸於她!因此,必須將日寇打倒,戰功超過木蘭。盼即回信,並將照片寄來。」

戰場上的每一封家書,都是那個年代「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真實寫照。

這封抗戰時期的家書,收件人呂金海是一名來自四川的青年學生,他與其他十萬名熱血報國的學子一樣,都是響應國民政府號召,從大後方的校園投筆從戎,參軍抗日的一員。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句略顯悲壯又令人熱血磅礴,充滿了決死抗戰精神的口號,是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記之一。

「一寸血肉一寸山河,怎能不悲壯」,當初《淞滬戰歌》中的這句歌詞,廣泛流傳於淞滬會戰期間的前線與大後方。將士們以身許國,激起了全國軍民的抗日士氣。但是將「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作為著名的徵兵口號,卻是1944年9月之後。

那一年,中國境內、境外兩個對日戰場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決戰時刻。

在滇緬戰場上,當時中國遠征軍已經收復了滇西的松山、騰衝,中國駐印軍也攻克了緬北的密支那,遠征軍和駐印軍即將實現會師,重新打通滇緬國際通道。但在國內戰場,國民黨軍在日軍發動的豫湘桂戰役中一敗塗地,喪師幾十萬,日軍已由河南打到了廣西,形成從越南向北包抄中國大陸的態勢,形勢兇險萬分。

當時國民黨軍隊主要靠在西南大後方徵兵補充兵員,這一征就是七年,大後方壯丁已經消耗殆盡。鑒於抗戰形勢日益艱難,國民政府不得不動用在校學生這最後一批年輕人,投入抗戰。


在緊急戰時關頭,為了緩解兵員緊張的局面,大批量徵召學生參軍已成為國民政府不得不實行的一項國策。

早在一年前的1943年,國民政府立法院就公布了新的《兵役法》,在鼓勵青年學生自願報名參軍的前提下,廢止了學生暫緩服兵役的規定,要求兵役適齡學生在學校登記,參加抽籤,被抽中者按序徵召。學生參軍後,可以保留學籍,退伍後可以繼續求學,並在就業、留學等方面享受國家提供的特別優待政策。

1944年9月16日,蔣介石在國民參政會發表演講,正式發出知識青年從軍的號召。

蔣介石說,「隊伍中增加一個知識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個普通士兵」,因為學生文化程度高,能很快適應現代戰爭的訓練要求,一個學生兵,能頂上十個普通兵。

雖然當時並非完全採取強制措施,多以抽籤定去留,但當年的青年學生回憶,政府規定,「外語系的同學都必須應考」,凡經考取即等於被徵召入伍,如不應召,在校生即刻開除學籍。

與之前小規模徵召不同,這一次號令是面向全國的,短短數月,十二萬青年投筆從戎,從軍熱潮席捲整個大後方的校園。享譽中外的西南聯大,以校長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領銜的800多名學子毅然中斷學業,離開了摯愛的校園,他們是大後方青年學生熱血報國的一個縮影。

學生們有如此大的愛國激情,不外乎受國難的刺激。投身前線殺敵報國,是熱血青年的共同志向。

學生報名參軍


學生們參軍後,分別在湘西、雲南等地訓練,其中還有一部分在印度受訓。

後來很多人有一個錯誤印象,認為這批青年學生大部分都加入了中國遠征軍(其實是中國駐印軍)序列,甚至誤以為發動「十萬青年」,組成「十萬大軍」就是為了出征滇緬戰場,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中國駐印軍前身是1942年3月第一批出征緬甸的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遠征失利後撤退到英屬印度境內,1943年1月改稱中國駐印軍。

在印度蘭姆迦基地,中國駐印軍接受美軍的軍事訓練和後勤補給,要大量懂英文的知識青年到部隊中擔任譯員,駐印軍司令部提出「補充有一定文化素質之兵源」的要求,於是很多青年學生尤其是熟悉外語的學生就搭乘美軍運輸機,飛越喜馬拉雅山,抵達印度蘭姆迦、雷多,編入中國駐印軍各部隊,尤其以正在組建的新編第1軍和後續編成的新編第6軍居多。

因為有大量青年學生的加入,中國駐印軍的兵員素質較國內其他部隊要高出不少,不誇張地說,中國駐印軍的平均學歷水平比同期的英美日士兵要高,駐印軍部隊後來也始終是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由於不少人把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混淆,這批學生軍又留下了大量關於滇緬印戰場的日記和回憶錄,因此造成了「十萬青年十萬軍」專為遠征軍而生的美麗誤會。

中國駐印軍


除了去往駐印軍,學生們也有被分配到其他部隊的,後來蔣介石把留在國內的學生統一編成了青年軍。

青年軍共成立了9個師,番號從201師到209師。

青年軍組建之前,國民黨軍隊師一級的番號到200師就停止了,其間新組建部隊只能授以新編XX師或暫編XX師的番號,如中國駐印軍的王牌新編22師、新編38師就是使用的此類番號,但青年軍的9個師卻打破了這一常規,可見其特殊性。

青年軍旗幟


蔣介石對青年軍寄予厚望,將其視為重建「黃埔精神」的一支嫡系新軍,他親自擔任「知識青年從軍徵集委員會」主任委員,各大學校長任委員。青年軍各師師長、團長由他親自挑選,大都是出身黃埔的嫡系將領,師長高配為中將軍銜,團長高配為少將軍銜。青年軍的政治待遇、物質待遇,也比其他中央軍部隊高出一截。

青年軍政治部主任由蔣經國擔任,蔣經國藉助自己在贛南多年經營的勢力,向青年軍中安插了不少政工幹部,全面掌控青年軍的人事大權。

可以說,青年軍是一支雖未在黃埔軍校受訓,但是由兩蔣實際控制、由黃埔系將領指揮、以「黃埔精神」塑造的一支新的「黃埔學生軍」。

此外,還有一小部分知識青年編入中國的第一支傘兵部隊——陸軍傘兵突擊隊。戰爭結束前夕,這支空中利刃分別在廣東、湖南、廣西實施了空降作戰,算是搭上了抗戰的末班車。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抗戰後期知識青年從軍的大體上就是這三個主要去處,而無論是遠征軍、青年軍還是空降兵,知識青年們所到的無疑都是當時最為精銳的部隊。

作為抗戰的最後希望,大量知識青年入伍,打破了千年來「士不當兵」之風,這批學生們藉助他們的文化優勢,在較短的時間內學會了駕駛汽車、坦克、操縱武器、維修裝備等技能,提高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在戰場上,有許多同學沒能見到最終勝利的那一天。

除了直接參戰,還有不少學生組成戰地服務團,直接或間接為抗戰做着貢獻。

還有一批知識青年渴望新世界,他們穿越層層封鎖,歷經千難萬阻最後到達延安。據統計,抗戰前後,至少三十萬知識青年、大學教授、新聞記者、文藝人士進入延安、晉察冀太行等紅色根據地,成為中國共產黨中的新鮮血液和優秀分子。


抗戰結束後,這些青年學生新歡鼓舞,希望換來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但歸來後面對的卻是國家的破敗、貪官污吏橫行。駐印軍中的知識青年有一部分退伍,青年軍則作為嫡系主力部隊,被蔣介石投入到內戰中。

除了206師、207師,多數青年軍的表現並沒有達到蔣介石的預期,他們不是繡花枕頭,他們是抗日的熱血青年,他們也有家國情懷,他們不願骨肉相殘。但作為軍人只能服從命令,他們手足無措,不得不面對這場無奈的戰鬥,最後被解放軍一一殲滅。

大批的潛在有用之才都犧牲在了戰場之上,這種結局不免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