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泛黃的舊照片,人民領袖毛澤東慈祥地微笑着,右邊寫着孫佩君同志,左邊是毛主席的親筆簽名,這樣珍貴的簽名照,卻收藏於長沙的一個農婦手裡。
農婦將這張照片保存得很好,時常拿出來小心擦拭,記者問她孫佩君是誰,農婦笑着回答:「是我的女兒。」
「那你怎麼會有毛主席的親筆簽名照?」
農婦收起笑容,眼神慢慢飄遠,輕嘆道:「和開慧相處的那些年,我們都吃了不少苦……」
原來,農婦名叫陳玉英,曾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保姆,她的女兒孫佩君曾多次與毛澤東通信,主席將孫佩君當作女兒一樣來關心,曾對工作人員感嘆道:「我和她(指陳玉英)女兒算是老朋友。」
可身為保姆的她為何會擁有毛澤東的親筆簽名照呢?孫佩君又是怎麼成為毛澤東老朋友的?
圖|毛主席的親筆簽名照
這一切還得從1926年,長沙的那個冬天說起……
一、我們以後就是一家人了
1926年的長沙迎來了十年難遇的寒冬,望麓園連日風雨凄凄,本就破爛的泥巴路此刻更是變得泥濘難走。
一個農村婦女背着鼓鼓的包裹,穿着一件單薄的棉襖,在寒風中被凍得直打哆嗦,她伸出被凍得通紅的右手敲響瞭望麓園一號的大門。
不一會兒,身穿棉布長衫的毛澤東打開了門,婦女顫抖着聲音問道:「先生,我是來應聘保姆的。」
見到對方如此狼狽模樣,毛澤東二話不說就將人領進了屋子,楊開慧見狀也默契十足地倒了一杯熱茶過來。
婦女感激涕零地捧着熱茶,不斷向楊開慧道謝。
毛澤東簡單詢問了一下婦女的家庭情況,便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孫嫂,留下吧。」
「毛先生,我這就通過了?」
楊開慧立馬站起來,握住孫嫂的手,說道:「孫嫂,你到了我家裡,我們以後就是一家人了。」
「我們一不是地主,二不是土豪,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找保姆只是因為我的先生實在沒有時間照顧我們娘仨,我腹中的胎兒也即將降生,請您來只是和我做個伴,幫把手。」楊開慧解釋道。
聽到這話,孫嫂感動得紅了眼眶。
孫嫂本名陳玉英,出生於長沙的一戶窮苦人家,從小就被送去做童養媳,10歲那年外出幫工,每一任僱主都將她當作奴才僕人對待,對她百般苛責,遇到楊開慧、毛澤東這樣的僱主,對陳玉英來說真是「十世修來的福氣」。
此刻的陳玉英還不知道,眼前的這位毛先生,日後將成為改天換地、扭轉乾坤的偉人,她也將跟着楊開慧經歷一段坎坷波折、終生難忘的歲月!
當時來毛澤東家應聘的保姆不在少數,他們卻一眼相中了相貌平平、嘴笨口拙的陳玉英,陳玉英不理解為什麼,楊開慧笑着解釋道:「孫嫂,我和潤之一眼就看中了你的一雙大腳、一頭短髮!」
聽到這話,陳玉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像她這個年紀不裹腳的婦女少之又少,但凡家裡不缺男丁的,都會讓女孩裹腳,以求未來嫁個好人家。
陳玉英不裹腳是因為小時候家裡太窮了,打小就得下地幹活,家中的口糧也沒有辦法養活一個不幹活的閑人,至於頭髮,也是後來嫁了人,為了方便幹活專門剪短的。
楊開慧一隻手扶着大肚子,一隻手撫摸着陳玉英的鬢角,溫柔地說道:「裹腳盤頭髮,是封建社會束縛和壓迫女性的東西,像你這樣大腳、短髮的女人,多精神!」
被楊開慧這麼一誇,陳玉英不好意思地紅了臉,沒想到自己一直引以為恥的大腳竟然成了楊開慧口中進步的象徵,這麼一說,自己也算是半個進步人士了。
在楊開慧和毛澤東這裡,陳玉英第一次感受到了作為人的尊嚴和自信,時間一長,她也將楊開慧、毛澤東和家中的三個孩子當作了自己的親人。
圖|楊開慧
隨着革命形勢的變化,毛澤東一家的生活情況變得拮据起來,陳玉英主動提出取消工資,還將自己攢的錢拿出來貼補家用,毛澤東知道後深受感動。
鄰居知道後都對楊開慧稱讚道:「霞姑,你家請了這樣好的保姆,真難得!」
聽到這話,陳玉英忙不迭地站出來,說道:「不不,莫這樣講,遇上她這樣的僱主,才是我的福氣。」
本以為日子會這樣安穩過下去,可不幸終究還是降臨了。
那是1930年10月,一個秋風蕭瑟的早晨,楊開慧像往常一樣照顧了毛岸英一宿,剛剛睡着,家中的大門就突然被敲響了。
陳玉英擔心吵醒楊開慧,趕緊跑出來開門,沒想到門外站着一大批國民黨士兵和被五花大綁着的楊開慧母親。
看到這個情景,陳玉英慌了神,趕緊關上門,站出來與官兵對峙。
就在這個時候,楊開慧走了出來,「鏟共義勇隊」隊長一看正主出來了,一把推開小兵,耀武揚威道:「沒什麼事,請你跟我們到長沙一趟!」
說完這句話,隊長大手一揮,不由分說將楊開慧綁了起來,一旁的陳玉英也被按倒在地。
楊開慧見狀驚呼道:「放她走!她只是我家的保姆,抓她幹什麼?」
隊長嘿嘿一笑,拽着陳玉英的頭髮說道:「共產黨的保姆自然也是共產黨,還有裏面那個小共產黨,也給老子帶走!」
望麓園一號的吵鬧吸引來了街坊圍觀,見國民黨官兵把孩子也帶走了,鄰居紛紛請求:「抓大人就是了!關孩子什麼事!」
「就是,孩子那麼小知道什麼!」
聽到這些議論,隊長朝天上放了一槍,惡狠狠對人群說道:「誰再亂說,老子就把他舌頭割下來!」
街坊中一個頗有骨氣的老漢站了出來,大義凜然道:「那我們送霞姑一程,總不犯法吧!」
就這樣,街坊鄰居找來兩輛獨輪車,身體虛弱的楊開慧坐在車上抱着毛岸英,孫嫂則坐在後面的一輛車上,身後緊緊跟着40多名荷槍實彈的敵人。
最終,楊開慧、陳玉英和毛岸英一起被關進了長沙警備司令部的監獄。
在監獄,敵人用盡一切殘酷刑罰拷打楊開慧,卻始終沒有問出半個字,便轉而威脅陳玉英。陳玉英雖然是個沒什麼文化的農村婦女,但畢竟也是在楊開慧身邊待了4年的人,早已具備了革命精神,不論敵人怎麼威逼利誘,都未曾透露一個字。
楊開慧壯烈犧牲一個月後,黨組織營救出了陳玉英和毛岸英,毛岸英被組織送去了上海,陳玉英則處處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監視,無奈之下,她只能回到老家躲避。
圖|楊開慧和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二、有困難只管告訴我
1950年,楊開慧的母親楊老太太80歲生日,毛澤東特意派毛岸英回湖南為老太太慶生,並囑咐一定要找到陳玉英一家,並接他們去參加老太太的生日。
在長沙聖希園1號,毛岸英如願見到了陳玉英一家,陳玉英帶着8歲的女兒孫佩君來參加老太太的壽宴,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陳玉英的身體仍舊這麼健朗,毛岸英激動極了,握住孫嫂的手,久久不肯放開。
一旁的女兒孫佩君怯生生抓着陳玉英的衣角,毛岸英看到後,低下身子笑着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呀?」
女孩紅着臉回答:「佩君……」
毛岸英又問道:「怎麼寫呢?」
陳玉英接過話茬,說道:「我們家小佩佩一生下來,孫家人便去抽了支簽,說這個娃,有配君的福,我們就取了這個名字。」
毛岸英接著說道:「佩君啊,以後有空來北京玩好不好?」
孫佩君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其實孫佩君早就從母親那裡聽說了毛澤東和毛岸英的故事,可當她真的親眼看到毛岸英,卻又害羞得半天說不出話。
就在這時,一批乞丐鬧哄哄闖了進來,當時長沙剛解放不久,許多人流落街頭、無家可歸,平常看到誰家辦酒席就去誰家蹭飯,大喜日子也沒人苛責他們,任由他們去鬧。
毛岸英見狀連忙拉着這些乞丐上桌,並擺好糖果請他們吃,毛岸英與乞丐同坐一桌,動情地說道:「過去我們都是窮苦人,都是被舊社會逼成這樣的,不是我們命里註定的,現在全國解放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了,老家是農村的就回村裡分田地吧,如果是城裡的也可以去找工作。」
聽到這番話,乞丐都千恩萬謝離開了,毛岸英連忙阻攔他們,可這些平日蹭吃蹭喝慣了的乞丐,此刻卻沒有心情再吃飯了,一人抓了幾顆糖果,便離開了酒席。
圖|毛岸英在長沙
一旁的孫佩君看到毛岸英的所作所為,內心敬佩不已。毛岸英在長沙的這段日子,經常將孫佩君帶在身旁,寸步不離。
當時孫佩君想要去長沙育才學校讀書,但不滿足條件,便想着去保育院,但是進保育院也得花不少錢,毛岸英回到北京後特意將這件事上報給了組織,組織答應幫助陳玉英送孫佩君去保育院讀書。
之後,毛岸英又寫信給舅舅楊開智,請他協助處理。最終在毛岸英的幫助下,孫佩君成功進入保育院讀書。
1955年的暑假,孫佩君想跟着母親去北京看望毛主席,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去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孫佩君直接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沒想到毛澤東還真的回信了,主席在信中親切地說道:「佩君同志,收到了你的信我很高興,你們想到北京看一看是可以的,但今年不要來,明年再說吧!」
孫佩君歡天喜地拿着回信給母親看,陳玉英看到這封信後感動得落下淚來。
1957年,孫佩君馬上就要初中畢業了,她非常喜歡唱歌,也很擅長唱歌,老師便推薦她去報考音樂專科學校,可孫佩君對這方面完全一竅不通,而且音專遠在湖北,孫佩君不敢一個人去,但她也不甘心就此放棄,焦頭爛額之際,孫佩君決定給毛主席寫一封信。
圖|毛主席
沒想到日理萬機的毛主席很快就給孫佩君寄來了回信,在信中,主席慈祥地說道:「聽說你初中畢業了,我很高興,升學的事我不宜出面,能否考取全看學校,即便不能升學,也可以留在家中溫習功課,另外附上300元給你母親,如果有困難只管告訴我。」
收到回信後,孫佩君聽取了毛主席的意見,認真在家溫習功課。
同年六月,毛澤東派人將陳玉英接到了北京,再次見到這個曾經為妻兒以死相拼的恩人,毛澤東緊緊握着陳玉英的手,動情地說道:「孫嫂,隔了30年你還是這個樣子,很好,你同開慧同甘共苦,今天我看到了你,就像看到了她,以後你就是我的家人!」
陳玉英這麼多年沒見毛澤東,也十分動情,緊緊握着主席的手,不肯撒開。
隨後,陳玉英將楊開慧犧牲時的具體情況全部告訴了毛澤東,毛澤東一邊聽一邊抹眼淚,哽咽着說道:「開慧是個好同志,岸英也是個好孩子呀,以後你每年到北京一次,看看這裡的建設,也來看看我……」
陳玉英離開的時候,毛澤東送給她一張親筆簽名照,上面寫着他女兒孫佩君的名字,陳玉英將這張簽名照仔細收藏了起來,即便是孫佩君本人也沒有看過幾次。
陳玉英從北京回去後,長沙推出了新的規定,要下放一部分不符合條件的人回老家自食其力。
當時孫佩君已經在一所民辦中學當代課老師,每個月都有薪水拿,母親陳玉英也在街道做婦女主任,每個月有20元的生活費。
兩人都不符合下放條件,但是街道辦事處的人還是要求她們回老家,孫佩君連忙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一向不喜歡直接「表態」的毛主席竟然在信中罕見地說道:「我同意你的意見,可以不去,不過我的這封信只是建議,你可以拿着這封信去找湖南省統戰部的同志聊一聊。」
沒想到孫佩君還沒來得及拿信去找省委的同志,就已經有人來到家裡,專門告知她不屬於下放對象。
看來毛澤東還是放心不下,擔心孫佩君年紀小、搞不定,專門給相關部門的同志打了電話。
這件事後,陳玉英要求孫佩君稱呼毛澤東為「慈父」,因為毛主席就像父親一樣關心孫佩君的生活和學習。
圖|陳玉英和女兒孫佩君合影
三、我們算是老朋友
1958年2月,毛澤東特意派人將孫佩君接到了北京,沒想到日理萬機的主席一直記得孫佩君想要來北京看一看的願望。
2月3日上午,北京中南海菊香書外萬里無雲、艷陽高照,孫佩君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連跑帶跳來到了菊香書屋,毛澤東早已等候在此。
見孫佩君到了,毛澤東立馬站起身來拉着孫佩君的手,親切地說道:「我們通信這麼多年,今天才第一次見面,還是這麼個娃娃,但我們可算是老朋友了。」
聽到這句話,孫佩君不好意思地紅了臉,毛主席拉着孫佩君坐下,關切地問道:「你在哪個學校讀書?」
孫佩君低着頭害羞回答:「周南女中……」
見她這般靦腆,毛主席故意問道:「你在課堂上經常發言嗎?」
一聽到這個問題,孫佩君不好意思地垂下了頭,小聲說道:「我……就是怕發言……也很少發言,有時候明明知道問題的答案,可站起來就忘了……」
毛澤東嘆了口氣,搖搖頭說道:「這個毛病不好,上課要積極發言,要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爭取多發言!」
孫佩君用力點了點頭,毛澤東接着又問道:「你除了課本還買什麼課外書嗎?有沒有報紙?」
孫佩君搖了搖頭,輕聲說道:「媽媽說訂報紙要很多錢,家裡沒有那麼多閑錢……」
毛主席點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道:「那以後我寄點錢給你訂報買課外書。」
孫佩君抬起頭來,感激地說道:「謝謝主席!」
面對溫柔慈祥的毛主席,一向害羞靦腆的孫佩君也逐漸放鬆起來,主席接着又問道:「你在學校都喜歡什麼功課?」
孫佩君抬起頭略一思索,回答:「語文、歷史、音樂、體育,我都喜歡!」
毛澤東滿意地點點頭,回答道:「你還是有幾門不錯的,我們國家什麼樣的人才都需要,創作的,唱歌的,跳舞的,搞科學的,都可以為國家作出貢獻!」
沒想到,毛主席和孫佩君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主席感覺到有些疲憊了,就靠在沙發上休息,孫佩君見狀便自己在屋子裡溜達起來,無意中走進了毛主席的卧室,她彎下身子,好奇地摸了摸毛主席的床,發現床板非常硬,床上也只有一條破舊的毯子。
圖|毛澤東的卧室
孫佩君便高聲問道:「您就睡這樣的床,不冷嘛?」
毛澤東一邊閉着眼睛休息,一邊笑着回答:「那你覺得我應該住什麼樣的房子呢?」
孫佩君天真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但應該要比這樣好一些!」
說完這句話,毛主席像想起來什麼似的,猛地坐起身,給秘書高智打了一個電話,要他帶着孫佩君去街上買一套好一點、寬鬆一點的衣服。
原來主席在對話過程中注意到了孫佩君身上的衣服已經小了,有些不合身了,這才囑咐秘書帶他去買衣服。
孫佩君在北京一玩就是半個月,臨行前她特意來向毛澤東辭行,毛澤東掏出200元錢又寫了一封信交給她,讓她回家交給母親,從此以後,毛澤東經常給陳玉英母女寄錢,即便有時忙忘了,也會讓秘書及時補上。
孫佩君雖然不是毛澤東的親生女兒,但主席已經將他當作自己女兒一般對待,在主席晚年的生活當中,除了李敏、李訥、毛岸青這幾個親生的孩子外,也一直記掛着孫佩君。
對毛澤東來說,照顧好陳玉英一家就是在補償虧欠楊開慧的,楊開慧犧牲後,陳玉英一直保護毛岸英,讓失去母親的兒子在監獄中有了依靠,毛主席一直都將孫家母女視為親人,看見他們就像看見了楊開慧一樣。
1958年8月,孫佩君成功被中南音專錄取,當時她剛好有事去洪山賓館,結果在這裡碰到了毛澤東的秘書高智,恰好毛澤東也在這裡,高智便帶着孫佩君去見了毛澤東。
1960年,孫佩君即將從音專畢業,想着自己馬上就要參加工作了,以後恐怕沒有多少空閑時間了,便寫了一封信給毛主席,提出自己想在假期去北京。
當時毛主席正在準備主持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十分忙碌,也沒有時間招待陳玉英母女,只得回信:「有困難儘管告訴我,不要來北京,我很忙的。」
這封回信非常匆忙,只有簡短的一句話,毛主席的字跡也很潦草,但他還是堅持擠出時間給孫佩君回信,還寄去100塊錢,幾天後又將中共中央辦公廳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贈送給了孫佩君。
沒想到,孫佩君再也沒有機會見到毛主席了,1976年,毛澤東去世,舉國哀痛,陳玉英母女更是抱在一起哭成一團。
對陳玉英來說,毛澤東是如同恩人一般的存在;對孫佩君來說,毛主席則是她人生的指路明燈。毛主席的去世,對母女倆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打擊。
後來,陳玉英因病去世,臨終前她握着女兒孫佩君的手,雙眼含淚地說道:「我要走了,我要去看開慧了,要去和毛主席團聚了……」
圖|左起:孫佩君、毛岸青、陳玉英、邵華在楊開慧墓前
聽到這句話,孫佩君再度哭得泣不成聲。
那張被陳玉英珍藏的毛主席親筆簽名照,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這張珍貴的簽名照,背後是毛澤東與陳玉英一家深深的情誼,也承載着無數感人心弦的革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