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消難本是北齊舊臣,後來跑到北周政治避難,和普六茹忠關係非常鐵,兩人還結拜為異姓兄弟,所以普六茹堅見了他,都要恭恭敬敬地叫聲司馬叔叔。而司馬消難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的女兒嫁給了只有七歲的皇帝宇文衍,也就是說他是現任國丈。所以從普六茹麗華這裡來算,司馬消難見了普六茹堅也是要叫一聲叔叔的。
北周貴族圈,可真是一筆糊塗賬。
不管兩人怎麼排輩分,普六茹堅是太國丈,而司馬消難是新國丈,在司馬消難的認識中,新國丈比太國丈值錢,所以掌權的應該是他才對。在權力面前,關係再鐵都不管用,得知尉遲迥有意起兵後,他便主動找上了門。
實力永遠都是最高權力的通行證。司馬消難還有另一個身份——鄖州總管,手握十一萬大軍,這是他敢叫板的資本。
相比王謙的簡歷,真的就簡單多了。
王謙跟普六茹堅一樣是高幹子弟,他老爹王雄跟普六茹忠一樣,也是十二大將軍之一,是個悲劇英雄。當年宇文護伐齊,王雄曾大破北齊大將斛律光,不過在追擊斛律光時,被斛律光一支殘箭射死。是不是很倒霉,但王雄沒有白死,王謙蒙老爹蔭功受任於益州總管,成為地方大員。
如果說王雄是個悲劇英雄,那王謙就只能是個悲劇。史書都記載其「性恭謹,無他才能」。不過這並不影響他有爭天下的野心。畢竟益州也是龍興寶地,就算爭不了天下,割據一方當個土皇帝也不錯,所以王謙也來湊熱鬧。
普六茹堅五月底剛當上大丞相,尉遲迥六月初就舉旗造反了。緊接着七月末鄖州總管司馬消難反,八月初益州總管王謙反。
本來一個尉遲迥就夠棘手的,再加上司馬消難和王謙,這對普六茹堅來說,已是非常危急了。
這三個人一個在今天的河南,一個在湖南,一個在四川,而普六茹堅在陝西,普六茹堅已經被這三個人戰略包圍了。
更要命的是北周各地「清君側、滅奸臣」之類的聲音此起彼伏。彷彿一時間,普六茹堅成了一面破鼓,誰都想上去捶一下。
國內局勢異常嚴峻,國際局勢也不容樂觀。南邊的南陳、西梁都樂得看北周的笑話,還準備隨時捅一刀。北邊的突厥和吐谷渾也是冷眼旁觀,這幫人不趁火打個劫就不錯了,根本就不用考慮會出手拉普六茹堅一把。
此時對於普六茹堅來說算得上是人生中的第二次災難。說不急那是不可能的,但急也沒有辦法,人家既然都要打過來了,那就戰吧。
對付尉遲迥這個老將,普六茹堅還是老將韋孝寬。對付北齊降臣司馬消難,普六茹用的是北周忠臣王誼。對付高幹子弟王謙,普六茹堅派的也是高幹子弟梁睿,還有於義。
這三方叛亂看似實力差不多,但普六茹堅的主要目標仍是尉遲迥。
因為此人在眾人之中資格最老、反叛最早、聲望最高、實力最強,坦白來講普六茹堅對付尉遲迥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卻把此重任交給了韋孝寬,不知韋孝寬此人能力如何,又是否可以順利搞定尉遲迥,請關注後期內容。